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严纯华

严纯华,男,汉族,1961年出生于上海,江苏如皋人,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兰州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姓名
严纯华
性别
生日
1961年01月
籍贯
江苏省如皋市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现任职务
兰州大学校长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学历学位
博士
入党时间
1986年06月

目录

1978年07月,毕业于上海川沙县中学(现上海市川沙中学)

1982年0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7月和1988年1月先后获该校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8年02月,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1988年)、北京大学副教授(1989年)、北京大学教授(1992年),长江学者(1999年),任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稀土生物无机和材料化学联合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

2013年11月,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党委组织部部长。

2016年10月,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7年12月,兰州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研究

主要从事稀土分离理论、应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发展了“串级萃取理论”及稀土分离流程的最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高纯重稀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出了“联动萃取工艺”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建立了稀土纳米晶的可控制备方法,系统研究了稀土纳米晶发光、催化等基本性质,开展了稀土纳米晶材料的生物影像和生物催化技术研究。

人物荣誉

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2011年,第一完成人;2006年,第二完成人)和三等奖(1987年,第三完成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第一完成人)和三等奖(1991年,第二完成人)。严纯华还获得了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的“杰出青年学者奖”(1996)、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2010)等多项科技奖励。199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社会兼职

兼任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Elsevier)、《中国稀土学报》、J. Rare Earths、《结构化学》、Frontiers of Chem. in China、Chemistry of Materials(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hemistry Open(Wiley)等刊物的副主编、编委或顾问编委等,还兼任中国科协全委会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委,中国稀土学会、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等。

人物事迹

以实验室为家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谈到自己的成功及动力来源,严纯华总会提到他的导师——现已85岁高龄仍坚持工作的徐光宪院士,同时,他还十分感谢实验室的同事和年轻的学生们。他觉得北大的氛围带给自己极大的鞭策,使自己没有理由去懈怠。国家、学校给予了自己良好的科研条件,更促使自己要用学识去回报整个社会。

严纯华每天都必定工作到晚上十二点,有时甚至会更晚。对这种“疯狂”的工作态度,他只是轻描淡写地用了“习惯”二字予以形容。每次出差归来,风尘仆仆的他要到的第一个地方必定是实验室。看到同事和学生们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实验,闻到实验室熟悉的味道,他的心中就会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他将实验室亲切地比作是“铁打的营盘”,将学生称作是“流水的兵”,笑称自己是“看家人”,为学生们看着这个家、这个营房,使这个由他作为“老兵”的研究室能够带给在其中工作过的每一个人一份永远的回忆和留恋。严纯华感到自己越来越舍不得离开这个实验室,也正是这种感情,使他多次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几次谢绝国外同行和企业家的邀请,“坚守营房”十几个春秋。

严纯华还是首都优秀青少年校外科技导师,经常受邀义务为青少年进行科普知识的讲解,并通过自身的经历向大学生讲述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拥有比别人更好的直接了解科学知识的条件,把科研中的经验和教训,告诉给喜欢听的人,这是教师的天职。

潜心稀土

中国是世界第一稀土大国。基于对稀土的了解和对稀土事业的感情,严纯华深知我国稀土资源的优越性和稀土元素的重要战略意义。

自1982年以来,他便开始运用实验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制了一系列适合各种稀土矿源、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的串级萃取分离体系最优化设计理论和仿真计算方法,提出了新的回流启动模式和“三出口”、“多出口”新工艺及其设计理论,还针对稀土萃取分离工艺技术中的一些关键难题,研制了低耗、高效的萃取法连续浓缩稀土料液、共逆流反萃取、萃取法生产高纯荧光级稀土产品等新技术,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稀土分离新工艺由理论设计“一步放大”到实际生产规模,并已广泛应用于国内主要的单一稀土生产线,到1996年已获新增产值6亿多元,每年可为企业和国家增收利税亿元以上。其中,稀土分离新工艺在四川省的应用,更是有效地配合了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自1998年以来,他作为“97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负责组织与协调着一个国家首批启动的“973”项目——稀土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他始终秉承徐光宪院士提出的“立足基础研究,面向应用开发”的科研思想,近年来在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功能材料化学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并为下一阶段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艰辛的探索和努力使他的课题组在过去的一年中发表了33篇SCI论文,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名列化学学院之首。他还注重基础研究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服务职能,针对国家稀土产业的发展目标,为我国稀土工业提供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

人物作品

前述

严纯华参加编写了《稀土》等学术专著,先后发表论文250余篇,获国家专利11项,研究成果两次被收入《中国百科年鉴》(1986、1992)。由于他在稀土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杰出贡献,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7)、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和二等奖(1999),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89)等荣誉。从1987年至今,他已获得了由国家、教育部、冶金部、北京市、北京大学所授予的20余个不同的奖项。面对奖励与荣誉,严纯华经常会说到一句普通的话:荣誉是别人给的。他认为北大有资格获此殊荣的人有很多,自己只是被组织厚爱而作为代表被推荐而已。

正是这种对待荣誉平实的心态,使他在这些光环下,仍保持着科研工作者的纯朴、严谨和平易近人,不断地超越自我,攀越着一个又一个的学术高峰。

论文专著

J. Zhang, L. D. Sun, C. S. Liao, C. H. Yan*, “A simple route towards tubular ZnO”, Chem Commun., 3, 262-263 (2002).

Z. G. Wei, L. D. Sun, C. S. Liao, C. H. Y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nd color purity improvement in nanosized YBO3:Eu”, Appl. Phys. Lett. 80, 1447 (2002).

J. Zhang, L. D. Sun, H. Y. Pan, C. S. Liao, C. H. Yan<*, “ZnO nanowires fabricated by a convenient route”, New J. Chem., 26(1), 33 (2002).

E. Q. Gao, Z. M. Wang, C. S. Liao, and C. H. Yan*, "A novel three-dimensional metal-organic polycatenane and topologic isomerism", New J. Chem., 26(9), 1096-1098, (2002).

X. H. Li, Y. H. Huang, Z. M. Wang, and C. H. Yan*, "Tuning between negative and positive magnetoresistance in (La0.7Sr0.3MnO3)1- x(La1.85Sr0.15CuO4)x composites", Appl. Phys. Lett., 81(2), 307-309, (2002).

Y. H. Huang, C. H. Yan*, F. Luo, W. Song, Z. M. Wang, C. S. Liao, "Large enhancement in room-temperature magnetoresistance and dramatic decrease in resistivity in La0.7Ca0.3MnO3/Ag composites", Appl. Phys. Lett., 81(1), 76-78, (2002).

Y. H. Huang, C. S. Liao, Z. M. Wang, X. H. Li, C. H. Yan*, J. R. Sun, and B. G. Shen, "Large doping effects arising from Sc on magnetic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La0.7Ca0.3Mn1-xScxO3", Phys. Rew. B, 65, 184423-8, (2002).

G. Xu, Y. W. Zhang, C. S. Liao, and C. H. Yan*,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Weakly-agglomerated Scandia Stabilized Zirconia Nanocrystalline", J. Am. Ceram. Soc., 85(4), 995-997, (2002).

B. Zhou, Y. W. Zhang, C. S. Liao, F. X. Cheng, and C. H. Yan*, L. Y. Chen, and S. Y. W., "Enhanced magneto-optical Kerr effects and decreased Curie temperature in Co-Mn ferrite thin films", Appl. Phys. Lett., 79(12), 1849-1851, (2001).

Y. W. Zhang, Y. Yang, S. Jin, S. J. Tian, G. B. Li, J. T. Jia, C. S. Liao, and C. H. Yan*, "Sol-gel Fabrication and Electrical Property of Nanocrystalline (RE2O3)0.08(ZrO2)0.92 (RE=Sc, Y) Thin Films", Chem. Mater., 13(2), 372-378, (2001).

B. G. Zhang, H. Mo, C. Y. Duan, C. He, Q. J. Meng, Z. M. Wang, C. H. Yan, "Novel highly symmetrical cube-shaped cation with 16-nitrogen donors", Chem. Comm., 24, 2652-2653, (2001).

C. J. Fang, C. Y. Duan, D. Guo, C. He, Q. J. Meng, Z. M. Wang, C. H. Yan, "Self-Assembly of a chloro-bridged helical coordination polymer achieved from a ferrocenyl-containing double-helicate", Chem. Comm., 24, 2540-2541, (2001).

Q. L. Chu, Z. M. Wang, Q. C. Huang, C. H. Yan, and S. Z. Zhu, "Fluorine-Containing Donor-Acceptor Complex: Infinite Chain Formed by Oxygen···Iodine Interaction", J. Am. Chem. Soc., 123(44), 11069-11070, (2001).

Y. W. Zhang, S. Jin, Y. Yang, G. B. Li, S. J. Tian, J. T. Jia, C. S. Liao, C. H. Ya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nhancement in Nanocrystalline (Sc2O3)0.08(ZrO2)0.92 Thin Films",15. Appl. Phys. Lett., 77(22), 3409-3411, (2000).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费尔南多.纳瓦罗    下一篇 叉斑鼠狐猴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