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四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分为两个阶段进行。1962年11月15日至12月9日举行预备会议,主要是学习、讨论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和八届十中全会的精神。12月10日至15日,为正式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535人,代表着全省90多万党员。另有114人列席了会议,有1376人旁听了大会的报告。

目录

在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三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后,按照中央的部署,江苏相继开展反右派斗争和“大跃进”运动。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造成了不幸的严重后果,而“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在农村大刮以“一平二调”为主要特点的“共产”风,使得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随之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和继续“大跃进”,使江苏经济陷入困境。

1960年底,党中央开始进行调整,江苏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省委的领导下,贯彻执行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江苏的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但在政治领域,党内的“左”的错误又有所发展。1962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八届十中全会,提出了阶级、形势、矛盾问题,强调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性,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把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和绝对化。在这样的形势下,在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四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会议内容

这次大会分为两个阶段进行。1962年11月15日至12月9日举行预备会议,主要是学习、讨论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和八届十中全会的精神。12月10日至15日,为正式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535人,代表着全省90多万党员。另有114人列席了会议,有1376人旁听了大会的报告。

在预备会议期间,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传达了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精神,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接着,又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学习讨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央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关于城市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强监察委员会的决定、关于交流干部的决定,结合讨论了省委的有关文件,研究了在江苏如何具体贯彻执行中央的各项决议和决定的问题。

在正式会议上,12月10日,省委书记处常务书记刘顺元代表省委向大会作工作报告,省监委书记辛少波代表省监委向大会作监察工作报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的代表49人在大会上发言,另有85人作了书面发言。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到会讲话。在会议结束时,正在江苏视察的毛泽东主席到会接见全体代表,勉励大家“团结起来,努力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大会选举产生了由39名委员、18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第四届江苏省委,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决议》。在江渭清发表了讲话后,大会闭幕。    

12月17日,中共江苏省委召开四届一次会议,选举江渭清、陈光、刘顺元、惠浴宇、李土英、许家屯、彭冲、包厚昌、宫维桢、辛少波、陈书同、欧阳惠林、曾如清、周一峰为省委常委,刘顺元、惠浴宇、陈光、李士英、许家屯为书记处书记,彭冲、包厚昌为候补书记,江渭清为第一书记;同时选举了省委监察委员会委员29名,候补委员6名,选举陈光兼任省委监察委员会书记,何冰皓、康迪、陈茂辉为副书记。

历史意义

省党的四届一次代表大会总结了省党的三大以来的工作,肯定了在各个方面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对1958年冬到1960年秋工作中的错误进行了检讨,特别检讨了生产上的瞎指挥和刮“共产”风,以及征购过头粮的错误。大会要求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加强农村人民公社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巩固集体经济,充分发挥社员集体生产的积极性,加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要切实加强对农业技术改革的领导,积极地有步骤地进行农业技术改革。要求各行各业和各个部门都必须面向农村,把支援农业、支援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支援农业技术改革放在第一位。力争在今后三、五年内,使全省粮食、棉花、油料、生猪的产量能够达到或者超过解放以来的最高水平。要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坚决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大会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思想、组织建设,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会议还根据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精神,错误地将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这对后来人为地制造大规模的“阶级斗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会议决议

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听取了江渭清同志关于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传达报告,听取了柯庆施同志的重要指示。全体代表认真地学习了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精神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讨论了中央关于进一步巩固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等各项决议和决定,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全体代表一致认为: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是我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次会议;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各项决议、决定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不仅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针,而且对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都将发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江苏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应当认真地学习、坚决地执行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各项决议、决定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把它作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武器,指导我们胜利地前进。大会经过充分的讨论,一致同意刘顺元同志代表党的第三届省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和辛少波同志代表省委监察委员会所作的监察工作报告。大会一致认为:省委对第三次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的基本总结是正确的;省委提出的今后的各项工作任务和一九六三年的各项指标是确当的。一致认为,省委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和国家各个时期所给予我们的工作任务方面,是坚决的,积极的;我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实际工作中发生过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基本上已经得到了纠正。现在,各方面的形势正在一天一天地好起来。由于连续几年特别是今年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影响,我们目前存在着不少困难,部分重灾地区的困难更大。但是,我们有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和华东局的正确领导,有两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奠定的物质技术基础,有丰富的经验教训,有全党全民团结一致的伟大力量,有国家的关怀,有兄弟地区的支持和集体经济的力量,我们一定能够克服暂时的困难,实现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新高涨。

我们当前的迫切任务是: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坚决地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在农村工作中,我们应当切实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进一步巩固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等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继续搞好农村人民公社各级的特别是生产队的经营管理,进一步巩固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调动广大农民集体生产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地发展农业生产力,逐步实现农业技术改革,发展农业生产,首先是争取一九六三年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中心的农业丰收。争取明年农业丰收,首先要做好今冬明春的生产和工作,切实安排好人民群众的生活。受灾地区的党组织,更加应当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坚持生产自救、自力更生,同时及时帮助灾区解决生产上、生活上的困难。农村各级党组织,应当根据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对这次会议所确定的一九六三年的粮食和其它各项主要农副产品的征购:收购任务,坚决予以完成,以保证城乡人民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同时又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政治积极性。在城市工作中,工业和其它各行各业都应当坚决地从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为了适应农业和农业技术改革的要求,应当进一步做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为农村提供更多、更适用的物美价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进行更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工作;输送大量的技术人才。同时,各个地区、各个工作部门都应当继续做好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的工作和安置工作,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城镇人口控制在六百万人左右。各级党组织应当对全省人民加强国防教育,提高革命警惕,做好人民武装工作,支援国防建设,支援人民解放军。

进一步巩固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技术改革,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大农业经济,是我‘们全党伟大的历史任务。大会一致认为,我们应当积极进行调查研究,制订农业技术改革的规划,分期分批地予以实现。在农业技术改革中,我们各级组织一定要做到积极主动,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

在进一步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逐步实现农业技术改革的斗争中,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从县以上各级机关和工厂、企业、学校、部队中抽调五千名优秀干部,派他们到农村去工作。他们应当和农村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分批分期地把全省农村人民公社进一步办好。全党同志应当响应党的号召,以最大的革命热情,自觉地、积极地担负起这一光荣的任务。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增强党的团结,提高党的战斗力,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应当加强对党员、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提高阶级觉悟,增强党性锻炼,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侵蚀,在任何风浪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任何情况下坚持艰苦朴素、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永远保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纯洁性,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贵的革命品质。我们应当在各级党组织中坚持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以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增强党的团结。各级党的组织和全体党员应当严格遵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党的各项纪律和党内生活的准则。每一个党员,都应当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我们应当加强党的监察工作,严肃组绸纪律,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改正自己思想上和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党内的各种不良倾向作斗争,特别是要坚决反对剥削阶级的特权自私的思想作风。我们应当整顿和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加强党员教育,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每一个党员都要做到经常在人民群众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以实际行动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切实遵守党政干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前,我们还应当根据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精神,大力向党员、团员和人民群众广泛深入地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宣传教育。

在这次代表大会上,我们还选举了党的省第四届委员会。

代表大会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和华东局的正确·领导下,加强以省委员会为核心的党的团结,加强全省人民的团结,继续高举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鼓足干劲,努力增产节约,,为争取一九六三年农业全面丰收、争取国民经济的新发展、争取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而奋斗!

二次、三次会议

1963年10月25日至29日,中共江苏省第四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南京召开。在此之前,大会举行了10天的预备会议。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代表省委向大会作工作报告,省委监委副书记康迪代表省委监委,向大会作监察工作报告。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关于厉行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的指示》等文件,研究部署了开展农村"四清"和城市"五反"运动,强调农村"四清"运动要按照中央的"前十条"规定的精神进行,做到生产、运动"两不误"、"两高涨"。会议提出1963年冬季和1964年工作的基本要求,要求全省继续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有关"四清"、"五反"的有关文件精神,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达到预定的要求。继续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争取农业有一个更好的收成,粮食、经济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都有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在努力改善经营管理、增加需要的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能够持续地上升;市场情况能够更加好转,城乡人民生活能够继续有所改善;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能够更加协调。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毅、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陆定一到会讲话。

1965年12月10日至16日,中共江苏省第四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495名。省委书记处常务书记陈光代表省委向大会作《积极备战,抓革命,促建设,为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工作报告,省委监委副书记康迪代表省委监委,向大会作关于监察工作的报告。会议根据中央工作会议的精神,充分发扬民主,检查和总结了近三年来的工作,讨论在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江苏省的任务,研究确定全省1966年的任务。

会议认为过去的三年是国民经济从调整到全面发展的三年,是各个方面发展显著变化的三年,党的建设工作有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机关革命化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对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任务,会议要求要树立长期备战的思想,要边备战,边建设,以备战促进建设,以建设加强战备。要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继续坚持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实现农、林、牧、副、渔全面增产。在工业、交通和基本建设战线,必须突出支援国防,支援三线建设,保证建设战略后方和国防现代化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支援,更好地为农业技术改造和发展农业生产服务;更好地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积极完成国家交给江苏的出口和援外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和广大干部群众,提高全党的思想水平。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实现机关革命化,逐步地培养提拔新生力量,培养革命接班人,积极地、较多地、慎重地发展新党员,壮大党的队伍。加强支部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继续开展好"四清"运动。会议最后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全省人民,广泛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掀起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比学赶帮超运动,为实现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给予江苏的任务而奋斗,为完成1966年的任务而奋斗。

这次会议是"文化大革命"前夕召开的江苏最后一次党代表大会。由于随后开展的"文化大革命",这次代表大会确定的江苏各项工作任务被迫中断,会议精神没能得到贯彻。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苯巴比妥    下一篇 甲硝唑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