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清华附小

有这样一所百年老校,典雅、素朴、温润,坐落于清华大学西南角,她的名字叫做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这座大学里的后花园始建于1915年,冯友兰、朱自清、叶企孙、马约翰、潘光旦等著名教授都曾先后担任过附小的校董或校长。走出了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奥运冠军何姿等知名校友。
中文名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简称
清华附小
校训
立人为本,成志于学
创办时间
1915年
类别
公立小学

目录

有这样一所百年老校,典雅、素朴、温润,坐落于清华大学西南角,她的名字叫做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这座大学里的后花园始建于1915年,冯友兰、朱自清、叶企孙、马约翰、潘光旦等著名教授都曾先后担任过附小的校董或校长。走出了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奥运冠军何姿等知名校友。百年附小,儿童站在正中央,是我们一贯的坚守,并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始终立于课程改革的潮头。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引领全国的“五四学制”改革实验项目校。本世纪初在人民大会堂宣讲了“为生命奠基:语文课改的‘三个超越’”的教学理念,随后提出语文主题教学,指向儿童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引发系统地构建了“1+X 课程”体系,用主题教育夯实基础,整合课程,创新教育,提出了“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从学生层面而言,让所有学生在清华文化的润泽中,在附小六年的时光里,实现“健康、阳光、乐学”的生命样态。从教师层面来讲,附小正努力锻造追求卓越的教师团队,教师“敬业、博爱、儒雅”。

办学理念

办学使命: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育人理念: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

校 训:立人为本,成志于学

学生誓词:

我是清华少年,努力成为健康、阳光、乐学,拥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现代人!

教师誓词:

我是清华人,努力用敬业、博爱、儒雅成就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当作我们的最高荣誉!

办学愿景:

我们努力,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充满向上的精神与教育的智慧;

我们努力,让学生的每一个时刻都能享受学习的收获与成长的乐趣;

我们努力,让教师的每一天工作都能体会职场的幸福与专业的尊严。

历史沿革

清华附小的前身是“成志学校”。成立于1915年,专为清华教职员工子弟求学而设,清华大学冯友兰、朱自清、叶企孙、马约翰、潘光旦等著名教授都曾在成志学校先后被委任校董事会成员。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等都是附小知名校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被迫南迁,成志学校随之南迁,在西南联大度过了艰苦的岁月。1946年秋,清华大学由昆明迁回清华园内,1946年12月12日成志学校复校开学。1952年8月,成志学校中学部和小学部分离,成志学校小学部则更名为清华大学附设小学。1960年,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在一代又一代校长、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附小得到了长足发展。2010年11月,窦桂梅担任清华附小校长,党总支书记。清华附小步入全面开放、快速发展时期,学校逐步迈向卓越。

2011年,清华附小首次走出清华园,走进CBD与朝阳区合作办学,成立了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 2014年,附小应昌平政府邀请,再次走出清华校园,与昌平区合作办学,成立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昌平分校。

2014年,在北京市教委、石景山区政府的支持下,清华附小与石景山区金顶街二小结成项目协作校。

“1+X课程”整合

构建历程

清华附小一直引领全国课程改革,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引领全国的“五四学制”改革实验项目校。本世纪初在人民大会堂宣讲了‘三个超越’”的教学理念,随后提出语文主题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发系统地构建了“1+X 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重要的生产力。什么样的课程,决定学校什么样的品质。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的构建经历了一段不断完善的过程。而培养完整的人的办学理念,在课程的改革与探索中一以贯之。

2002年,学校提出了“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校训,确定了“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在教学改革方面,推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时任学校副校长窦桂梅提出的为生命奠基的教学理念,并提倡“三个超越”:即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在校长窦桂梅的引领下,学校初步建立了师德高、教艺精、底蕴厚、发展快的研究型教师团队。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学校正进行“1+X课程”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开创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新时期。先后获得“北京市课程教材改革一等奖”,“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项目学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海淀区科研先进校”,“海淀区小学课程建设先进校”。

2013年5月22日,清华附小召开的“1+X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阶段汇报会为例,教育

部、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科院、海淀区政府的专家、领导,以及来自全国部分省市、北京市部分区县的领导和骨干教师,近千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专家们盛赞清华附小具有清华大学的气质和追求。教育部领导评价“清华附小是北京市,是海淀区,也是我国教育界的一面旗帜”。

2013年10月17日,海淀区在我校召开“超越·主题·整合,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窦桂梅教育教学实践研讨会”,窦桂梅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附小办学质量获得教育部领导、北京市教委领导、专家以及国内著名高等院校教授、学者的高度赞誉与肯定。

2013年11月20日,我校荣获了“2012—2013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与此同时,“1+X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也获得了“2012—2013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奖”。

2014年2月28日,清华附小举办“1+X课程”体育课程展示活动。附小的体育课程设置得到教育部、北京市教委、海淀区教委等相关领导和专家们的高度肯定与评价。该活动也受到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体育报、新浪网、新华网、人民网、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各方媒体高度关注。

2014年4月18日至4月25日,清华附小“艺术的童年之书画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5月18日清华附小儿童专场音乐会在新清华学堂举办。清华附小的艺术与审美教育围绕乐舞书画“‘四个一’,每人一项好才艺”展开,为附小的学生在艺术的殿堂办儿童自己的书画展、合唱音乐会。

2014年5月29日,由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教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联合举办的“首届北京国际儿童阅读论坛”在清华附小学隆重召开。活动中海内外名家大师齐聚一堂,呈现了名作名家名师一体的阅读盛宴。该论坛引进国际先进儿童阅读理念,交流国内外最新儿童阅读经验,总结儿童阅读推广与教学的方法与策

略,构建全国儿童文学阅读教育交流平台。

课程体系

(一)“1+X课程”总体设计

1.“十个一”课程目标

秉承主题教学中“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借鉴语文“三个一”的目标,学校将课程目标描述为“十个一”:

一流好品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

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

其中,前五个一是基础目标,后五个一是特色目标,省略号表示允许并鼓励师生创生独有目标。所有目标通过“1+X 课程”落实。“十个一”力求较为全面地涵盖一个优秀人才所具备的发展性素养,体现小学教育培养“完整的生命体”的基础性。

2.课程定义与结构

沿着“十个一”课程目标,学校拟定了课程改革的整体设计思路,即:有效整合国家课程,补充相应的校本课程,形成“1+X 课程”体系。

“1”:指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性课程。即优化整合后的学生必修的国家课程,强调回到基础,其内容与形式相对稳定,是基础、是底线。

“X”:指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化课程。“X”是在“1”的基础上的补充、延伸与创新。

在“1+X 课程”的结构设置中,一方面强调基础,即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要接近总课程的70%;另一方面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这一比例,使“1”与“X”相辅相成,平衡互补,最终实现大写完整的“一”。

(二) “1+X课程”内容

1.“1”: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性课程

让学生达成“十个一”的课程目标,根本还要依靠国家课程。怎样保证国家课程的高效,为特色课程提供时间保证?这需要整合的思维,清华附小基于学校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了课程整合的三条途径。

① 学科内整合

学科内整合是指在某一学科内,在国家统一标准、地方统一教材的基础上,打破以往只使用一个版本教材的

局限,通过引入多版本教材、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进度、重新设定课时长短来实现的一种整合方式。从目前国内教材来看,现在的教材大多是一纲多本,各版本的教材各具特色,适用性各异。通过超越教材,实现各教材的优势互补是学科内整合的有效途径。清华附小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在对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研发了学科目标体系,编制出版了每学年一册的语文、数学、英语的《质量目标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使课程标准清晰化。《指南》梳理了每个年级学生应当达成的学习水平,以及教师的实施策略,搭建了课程标准与学科教材之间的桥梁。一册在手,教师能够明确每个学年本学科知识、能力的经纬线,以此为依据,能比较清楚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合理确定教学内容,为优质的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在《指南》的基础上,学校编制了用以实现每一课课堂教学目标的《课堂乐学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使课堂目标操作化,实现了学习过程的自主化。《手册》为每一课精读精学的教材内容设计了“乐学单”,其中都分为三个板块:预学、共学、延学。预学——是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和疑问走进课堂,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共学——是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师生、生生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在质疑、释疑的循环中获得持续的提高。延学——则是学生带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课后继续思考,鼓励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手册》打通了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使课堂上的多方对话有了依凭,明确了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练的问题。同时,因为《手册》的设计思路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减轻了负担、提高了兴趣、增加了收获,实现了“健康、阳光、乐学”。

②学科间整合

学科间整合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打破泾渭分明的学科间的界限,以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基本学习内容连接不同学科。学科间整合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

清华附小尝试将国家十几门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课程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可以迁移的方法,整合为五大领域: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情境。五大领域的划分,并不是否认学科课程的重要性,而是依据学科属性,体现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的转变,在领域命名中充分体现学科共有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彼此教学内容差异性很大的学科走向整合。

在学科间整合的探索中,学校找到了一条跨学科整合的路径:戏剧。每个学期,每个班级选择一个主题,编排校园剧。从选题、剧本创作到节目排练、道具制作、舞台效果设计等则都由学生完成,语文、音乐、体育、舞蹈、美术、书法、数学、科学等多学科教师围绕学生在排演中的需要,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各学科知识,领悟了真善美,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艺术审美等综合能力。

③学科内外整合

学校是缩小的世界,世界是放大的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应禁锢在学校中,而应该参与到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紧密相连,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把这些密切相关的内容统整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迸发创造的火花。在清华附小的课堂上,教学内容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活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通过主题或项目研究,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使学习变得有趣、有用、有意义。

学校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自主实践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发生联系。每学期,学校组织学科或跨学科开展“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某些方面的问题展开实际研究。学生兴趣盎然,全身心投入,用调查报告、PPT 发言、实践作业等多种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也积累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2.“X”:实现个性发展的特色性课程。

关于“X”: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性性课程,既有必修也有选修。我们这样定义:

一是体现学校个性的课程——如清华风物课程。而这依然沿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五大领域展开,为有各方面兴趣和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途径与资源。除必修外,目前有50多门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选修课,学校也会根据学生新需求和学校新课程资源调整。

二是体现学生个性的课程——如对卓越学生的扶植:一条龙课程。清华附小与清华附中、清华大学共同研究“一条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从四年级开始,利用每周一次的“分层走班”学习时间,开设数学、人文、艺术三个供学有余力、学又所长的儿童,进行加强学习的创新实验班,清华附中、乃至大学后,仍有与之对应的继续深造的机会,为这部分儿童提供了先行一步的机会。

又如对特殊学生的呵护:种子课程。为有特殊困难的儿童,如自闭、丧亲、离异家庭的儿童提供特殊的课程,有时甚至只为一个学生单独开设课程。

再如学生自创课程,为那些有特殊兴趣爱好的儿童,如车模专家、昆虫爱好者、书法翘楚,甚至家务能手、旅游达人等等提供分享、展示的机会。每周三中午的“水木秀场、名生讲堂”是属于他们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学生就是老师,学生的讲述就是他们自创的课程。

(三)“1+X课程”实施

课程内容的变革必定带来课程实施方式的变革。

比如学习地点的变化。课程整合冲破课堂的空间束缚,学生不仅在“本班教室”学习,还要在“其他学习场所”进行“走班”学习。

“走班”一是指学生离开班级,前往“专业教室”学习;二是指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地点。在夯实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并发展其个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学、博物馆、电影院、实践教育基地等,走向国内与国外广阔的天地,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加强学科内外整合的力度,学校每月都会举办至少一次月度活动,通过结合感恩节、复活节、劳动节、儿童节等主题节日,设计相关的读书、文艺汇演等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由学生创意、设计、实施。同时,校园里的晨练、校刊、电视台、广播站、网站都由学生自我管理,志愿者服务岗遍及校园,这一切都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知识、积极展现自我的平台。

恰当的课程内容,需要适宜的课程组织形式。根据教学需要,学校调整了课时结构,采用弹性化的灵活多变的自主排课,适应改革的需要。于是在保证国家规定的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

设置“基础课时35 分钟”;

“大课时60 分钟”;

“创新与实践课时90 分钟”;

“小课时10—20分钟”。

基础课时用于优化整合国家基础性学科的教学,强调落实基础,也强调课堂“精讲精学”。“大课时”用于学生开展学科间整合的研究性学习。比如需较长时间进行情境营造、情感酝酿的“语言与人文”板块,较长时间进行实践探究和动手操作的“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等。目前学生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课程手册”,其内容突出“母语学习”“体育健康”“创新与实践”三大课程特色。跟据学科与教学内容的不同,长短课时交错,张弛有度,时间安排趋于合理,学生学习充满期待与好奇。

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小组化学习”为重要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探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将学生问题转变为课程资源,发挥主体建构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其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课堂评价方式的变革,让主题教学的四个增值点延伸到其他学科:兴趣值(是否促进学习愿望)、方法值(是否从学习中得到启示并迁移)、容量值(是否带动更丰富的学习)、意义值(是否促进生命思维品质及情感发展)。

在课程整合中,通过优化课堂,增加实践,使教学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学生能够快乐、自由、主动地发现自我、发展个性,清华附小学生“健康、阳光、乐学”的样态逐渐形成。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知识结构,走出原来左手教材、右手教参、学科本位、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由原来的课程执行者变成课程创生者,增强了专业成长的自觉性,形成了研究、学习的风气。

课程特色

一、亲近母语。附小是全国最“宜读”的学校之一,全体师生坚信“改变,从阅读经典开始”,“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主题阅读书目”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打破了儿童语文学习单篇碎片化的困境,改变着广大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态。书香的种子散满附小的每一个角落,已成为校园的一张名片。

二、体育健康。基于“有趣、出汗、安全、技能”的原则,附小提出了“每天体育‘三个一’,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倡议,既锻炼了儿童一身的健康体魄,又传承了马约翰的体育精神。

三、实践与创新。附小与清华附中、清华大学血脉相连,秉承共同的文化理念,开发“一条龙创新人才培养”育人模式的新型课程,关注有特殊才能潜质的学生,呵护好奇心,培植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

百年的轮回,百年的荣光。“1+X 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使师生享受在校生活的每一天,使清华附小成为一所人文家园、书香校园、儿童乐园,一所有角落、有故事,令人难忘的、温润的小学。

所获荣誉

目前清华附小校舍由7座主体建筑组成,是一座树木繁茂、鸟语花香、宜居宜学的园林式建筑。青砖灰瓦、朴素优雅,彰显出宁静美丽、富于书卷气的浓郁文化氛围,曾获五项国内外优秀设计奖,被收入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同时,清华附小是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改革示范基地、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实验基地,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育实践研究基地。

2005年,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学校。

2006年7月,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理论的实践及推广研究》被评为试验先进学校。

2007年,清华附小的《小学英语实验教科书》和《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获得海淀区“十五”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008年7月,《清华大学、中学、小学“一条龙”英语小学阶段教学研究与实践》获得北京市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8年7月,北京市第五届教育科学研究《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优秀成果奖基础教育专项奖。

2009年9月,清华少儿数学教材成果荣获2009年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

2009年9月,语文主题作文的实践研究成果(教材)成果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二等奖。

2009年,清华附小获得海淀区“落实督导评价,促进自主发展优秀学校”称号。

2009年,清华附小获得“海淀区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

2009年,清华附小获得“海淀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2010年12月,《清华附小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2010年12月,清华附小获得“海淀区小学课间操”优秀学校。

2011年6月,荣获“北京市中小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11年10月,清华附小获得了“中国轮滑运动学校示范校”称号,也是北京市唯一所获得此项殊荣的小学。

2011年11月,清华附小少年民族吹打乐团被授“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的称号。

2011年11月,《清华附小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荣获北京市课程教材改革一等奖,是北京市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小学。

2011年11月,清华附小荣获“2011年度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称号。

2011年,获得“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项目学校”。

2012年,清华附小实行“1+X课程”改革。

2012年9月,清华附小荣获“全国轮滑运动先进单位”称号。

2012年10月,清华附小荣获“海淀区小学课间操评比活动”一等奖。

2012年12月,清华附小荣获“北京市节约型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2012年12月,清华附小荣获“基础教育国际化试点研究项目实验学校”荣誉称号。

2012年12月,清华附小荣获“海淀区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

2012年12月,清华附小荣获“海淀区小学校园环境先进校”。

2012年12月,清华附小荣获“海淀区小学课程建设先进校”。

2013年4月,清华附小荣获“2013年京城百所特色校——校园环境最具教育品味的品牌中小学”称号及“2013年京城百所特色校——办学理念影响北京教育的品牌小学”称号。

2013年7月,清华附小荣获“2010—2013年海淀区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学校”。

2013年10月 清华附小被评为“2013年度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

2013年11月,清华附小获得“2012—2013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先进单位。

2014年6月,清华附小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改革示范基地

学校规模

清华附小位于清华大学的西南角,占地 33000 平方米,其中操场占地 18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5100 平方米,有 37个教学班, 1500 余名学生,教职工 100余人。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下一篇 暖炕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