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叉尾太阳鸟

叉尾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christinae),别称燕尾太阳鸟,是雀形目太阳鸟科一种体型非常小而纤弱的鸟,体长约9厘米,雄鸟头颈及尾上金属绿色,两根中央尾羽特别长,具赭红色的喉斑,上体橄榄色或近黑色,余部污橄榄白色;雌鸟较小,上体橄榄色,下体浅绿黄色;它们的嘴细长下弯,舌呈管状,专门用来吮吸花蜜,因此又被称为“亚洲蜂鸟”。常见分布于中国南方,范围包括海南岛,也及越南。在开花的矮树木丛生活,且能悬飞在枝头食蜜。在1982年曾被认为是中国最小的鸟;200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目录

叉尾太阳鸟叉尾太阳鸟

叉尾太阳鸟(指名亚种)雄性成鸟头顶至后颈间为绿色,具金属光泽,背羽绒黑,腰呈鲜黄色,翅为暗褐色,外缘以橄榄黄,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金属绿色,在不同折光下或呈蓝紫色,中央尾羽羽轴先端延长如针状,外侧4对

叉尾太阳鸟多见于中山、低山丘陵地带,栖于山沟、山溪旁和山坡的原始或次生茂密阔叶林边缘,也见于村寨附近的灌树丛中,或活动在热带雨林和油茶林。常在高树顶上活动,尤其喜在檞寄生丛或开花的树、灌木丛中活动。

生活习性

叉尾太阳鸟叉尾太阳鸟

食性

叉尾太阳鸟食性与其它

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中国、越南以及老挝。在中国东南及南部的江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包括香港)、福建、海南岛等地常见 。

繁殖方式

叉尾太阳鸟叉尾太阳鸟

太阳鸟科的雄性在繁殖季节比平时更加好斗。在繁殖季节,雄性鸟雀为了吸引雌性羽色会更加鲜艳。叉尾太阳鸟每年3~5月间繁殖,由雌鸟(据1984年广西观察)在

叉尾太阳鸟是太阳鸟科中的一种,该科位于进化树上与莺科相近的一支,生活在非洲和南亚地区,因适应环境需要,逐渐进化成和同样吸食花蜜的鸟较为一致的形态;该种最早由斯温禾(Swinhoe)1869年在中国海南岛发现并定名,由于中央尾羽羽轴为形特殊,1876年谢利曾将其单立一属;叉尾太阳鸟通常认定为有三个亚种。

中文名称拉丁学名分布区
叉尾太阳鸟指名亚种Aethopyga christinae ch-ristinaeSwinhoe于1869年以在海南岛采集的样本命名,为中国特有物种,仅分布于海南岛。
叉尾太阳鸟华南亚种Aethopyga christinae lat-ouchiiSlater于1891年以采自福建漳浦的样本命名,分布于中国东南部(自四川始东至福建、南至两广等地区)、越南北部及老挝中部。
叉尾太阳鸟越南亚种(非正式译名)Aethopyga christinae sokoloviStepanyan于1985年命名,分布于越南南部,资料尚不足

种群现状

叉尾太阳鸟在东南亚属常见鸟类,尽管由于栖息地逐渐破坏,可能呈现一定的减少趋势,相对整体基数而言数量仍较稳定。

该鸟习见于亚热带以南,即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分布,近二十年来(2011)其新分布记录见于暖温带华北,已向北延伸一个温度带。2007年3月,湖北省恩施州第一次发现有叉尾太阳鸟分布。2011年,叉尾太阳鸟首次在江苏省被记录。20世纪80年代,由于严重的空气污染在重庆市绝迹,2005年9月重又出现。1994年,叉尾太阳鸟首次在老挝被记录。

据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对桂林市区8个公园样带法调查记录,该种鸟的发现次数占总遇见次数3.48%,密度约0.185只每公顷,为常见种;通常单独活动,虽然密度较小总数不多,但遇见频率却非常高。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级别:无危。

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1991年列入中国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杨子刚    下一篇 丁本锡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