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粤北

粤北指 广东省北部地区,包括韶关市所辖 南雄市、 始兴县、 仁化县、 乐昌市、 乳源瑶族自治县、 曲江区、 翁源县、 新丰县、 浈江区、 武江区等10个县(市、区)和清远市所辖 连州市、 连南瑶族自治县、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阳山县、 英德市、 佛冈县、 清新区、 清城区等8个县(市、区)。 粤北地处粤、赣、湘、桂四省(区)的结合部,东北面越过大庚岭是江西省的赣州地区,北面与湖南 郴州市和 永州市接壤,西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贺州市。粤北汉语方言十分复杂,除了广泛分布的 客家话外,尚有归属未明的“ 粤北土话”(《中国语言地图集》称为“韶州土话”)及 粤语、 闽南方言岛和 西南官话。 粤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直至现在 ,仍有 80%左右的人的母语是客家话 ,大多数人也认同客家文化。 按经济发展角度划分,粤北山区则包括 韶关市、 清远市、 梅州市、 河源市和 云浮市。
中文名称
粤北
所属地区
广东省
下辖地区
韶关市、清远市
政府驻地
浈江区、 清城区
电话区号
0751、0763
邮政区码
512000、511500
地理位置
粤、赣、湘、桂四省(区)的结合部
方    言
客家语、 粤语、 粤北土话、 瑶语、 壮语等
气候条件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丹霞山、 南华寺、 马坝人遗址等
机    场
韶关国际机场
火车站
韶关站、 韶关东站、 清远站等
历史人物
张九龄、 余靖、张发奎

目录

粤北地区即广东省北部,地理位置是指:韶关、清远两个地级市所管辖的范围。粤北地区北与江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按经济发展带划分则包括韶关、清远、梅州、河源和云浮五市。

1952年曾设置粤北行政区,行署驻韶关市,管辖19县:曲江县(韶关市)、南雄县(县城镇)、乐昌县(县城镇)、仁化县(城关镇)、乳源县(云峰镇)、始兴县(太平镇)、翁源县(龙仙镇)、新丰县(丰城镇)、清远县(清城镇)、英德县(附城镇粤北五市)、阳山县(附城镇)、连南县(三江)、连山县(永和)、连县(连州镇)、佛冈县(石角镇)、连平县(元善镇)、和平县(县城镇)、花县(平山洛场)、从化县(街口)。

粤北地区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京九铁路、粤赣高速、韶赣高速、赣韶铁路连接,并在建昆汕高速(经翁源)、晋澳高速(经连州)。

粤北地区山川秀美,有著名的丹霞地貌的命名来源丹霞山,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乳源、连山、连南,都位于粤北地区。

历史沿革

自古以来就是华夏之地

《史记》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舜帝姓姚,史称虞舜,是华夏始祖五帝之一,为上古首领的典范。司马迁《史记》曰:“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舜帝南巡不仅至“苍梧之野”,更远至“南抚交趾(今越南一带。相传舜帝南巡时曾在“苍梧之野”,鼓琴作歌,其乐名为《韶》,亦称“韶乐”。因韶乐九奏而成,故又称“九韶”,即所谓“箫韶九成”。舜帝南巡奏韶乐,史料记载传闻最著名的有两次,一次是“舜奏韶于山岳”(即南岳山脉),称韶山(即今湖南韶山毛泽东故乡);另一次又“抚琴于大盘石上”,后称为韶石(即韶关韶石山)。唐代时谢楚留有《碣》曾述:“曲江有虞帝祠。故老言:‘舜作乐于城东盘石上’,故石号称韶石,而州以韶名”。

周秦以后的粤北行政沿革

粤北广乐高速示意图先秦(春秋战国)属于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设置南海郡,时粤北地区分属南海郡龙川县(今乐昌、乳源、连州、连山、连南等五县,秦属长沙郡,汉初归桂阳郡)。秦龙川县范围较广,约相当于今韶关、河源、梅州、潮汕。秦始皇又在龙川县东置揭阳戍(在揭岭南麓)、西置横浦戍(在梅岭,今大庚岭)。

西汉高祖五年(202年)荆州南部增设桂阳郡。

南越国(前204年—前111年)除今乐昌、乳源、连州、连山、连南等五县地外,其余仍属龙川县。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了立国近百年的南越国后,在岭南设九郡,析原龙川县东境置揭阳县、西境置中宿县,隶属南海郡。

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原桂阳郡南部增设始兴郡,粤北一带属之。

西晋永嘉元年(307年),浈阳、含洭两县改属湘州始兴郡。东晋咸和三年(328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荆州始兴郡。此时今粤北韶关、清远两地级市范围,已全归始兴郡管辖。

南朝时粤北行政版图又几经改易,梁天嘉年间(560-566)设东衡州、西衡州,东衡州约相当于今韶关,西衡州(治含洭县,今英德)约相当于今清远。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东衡州为韶州,以州北有韶石得名。

隋开皇十年(590年),韶州并入循州,西衡州更名洭州。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洭州改隶广州,隋仁寿元年(601年)广州更名番州。

隋大业三年(605年)属南海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岭南俚帅杨世略以循、潮二州来降,遂被唐朝政府封为循州总管。循州总管初辖循、潮、韶三州。杨世略,属于粤东土著民族俚族,出生在义安郡海阳县蓝田隘的 飞泉径;历南陈祯明、隋朝至唐,卒于垂拱年间。在任其间,他促进了潮州、循州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进一步融合,为后来的韩愈治潮州奠定了基础。今粤东人有纪念他平定南疆的功绩,路曰平南路,公园曰平南公园;并为其建祠、立牌坊,上书“飞泉玉露”,以纪念他的出生地及其夫人傅氏。梅州旧谚有云“未有梅州,先有杨、古、卜”,足见俚人杨姓之地位。

贞观元年(627年),韶州改隶广州总管。

天宝元年(742年),广州又更名南海郡。

乾元元年(758年),南海郡复名广州。

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升广州为兴王府。

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属广东行中书省韶州府。

民国三年(1914年)设为岭南道。

经济规划

战略目标

——南粤绿色生态屏障。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江河源头、湖泊水库、重要湿地、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大山区生态系统建设投入,完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着力构建粤北地区生态安全新格局,努力把粤北地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主导,将粤北地区划分为重点、协调和生态三类发展片区,实行生态建设优先、产业集约优先,积极探索用较少的土地面积获得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方式,破解山区科学发展的难题,重点在生态环境、生态产业、城乡一体、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和体制改革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全国山区科学发展提供先行示范。

——新兴生态型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区辐射和带动功能,发挥粤北地区环珠三角的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和各市主导产业发展,积极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产业承接地的城镇,以工业进园为载体,错位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专业分工合作的产业链。

——区域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粤北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区域合作,着力把粤北地区打造成为南融珠三角、北联内陆的重要桥梁和东承海西、西接西南的重要纽带。

发展目标

到2015年,粤北地区初步形成全省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初步形成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生态环境建设上新台阶。西北东韩“四江水系”水源地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I-Ⅱ类标准,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5%;森林覆盖率达72.7%,生态发展区的生态公益林占林地面积提高到5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60%以上的中心镇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8%,确保实行生活污水处理的村庄数量每年增长1%以上,实行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的村庄覆盖率每年增长1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上新水平。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基本实现所有县城区通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52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500公里。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农田渠系灌溉系数达到0.5-0.6.通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基本实现“三网融合”。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到10%,地区生产总值达5250亿元(2010年可比价,下同);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340元;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重优化调整为10∶53∶37.——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力争实现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名义增长分别达9.5%和9.0%,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农村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初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同险种同水平。

空间布局

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基本布局理念,统筹考虑现有的开发强度、发展潜力,按照“五极”、“七轴”、“三片”空间结构和“融南联北、承东拓西、区内协调”区域布局的要求,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强化与周边区域的连通和协作。

(一)构建“五极、七轴、三片”的空间布局。

以珠三角地区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辐射源,粤北地区五个地级市的城区为主要增长极,广州、深圳和珠海向内陆扩散的七条高速公路为发展主轴线,城镇区、工业区和生态保护区等为发展主轴线上的节点,并以粤北地区与珠三角的地理位置关系划分重点、协调和生态三个发展片区。

——“五极”:将粤北五个地级市的城区建成五大区域性增长极。到2015年,5个地级市城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50万以上,每个城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在城区的带动下,韶关市建成为粤北区域中心城市、广东新兴制造业基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生态旅游休闲重点地区;河源市建成为粤东北特色中心城市、山区科学发展示范市、新兴产业集聚地、粤北赣南区域物流中心、现代生态园林城市;梅州市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目标建成广东绿色崛起先行市、生态文化平安名城、世界客都;清远市建成为大广州卫星城市、珠三角高新产业新成长区、华南休闲宜居名城;云浮市建成为全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全省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市、广东富庶文明大西关。

——“七轴”:以珠三角为辐射源并向内陆扩散的高速公路为粤北地区的七大发展轴。

广(州)韶(关)发展轴。京港澳和广乐高速公路、武广高铁、京广铁路和北江航道发展轴,途经广州、清远城区、英德、佛冈、翁源、韶关城区、乳源、乐昌等城镇,是清远、韶关承接珠三角核心区辐射并向湖南拓展的重要轴线,粤北地区中部发展的“脊梁”。

广(州)梅(州)发展轴。广梅、广河和广惠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东江航道发展轴,途经惠州、河源城区、东源、龙川、梅州市区、梅县区、兴宁、大埔等城镇,是粤北东北部发展的重要轴线,影响和辐射海峡西岸地区的重要拓展轴。

广(州)连(州)发展轴。广清和清连、连宜高速公路和107国道,途经广州、清远城区、清新、阳山、连南、连山、连州等城镇,覆盖整个清远市行政区划的中轴,是我省向湖南方向拓展的重要发展轴。

广(州)云(浮)发展轴。广梧高速公路、南广铁路、三茂铁路、西江黄金水道,是云浮承接以广州-佛山-肇庆为主的珠三角核心区域向大西南地区拓展的重要轴线。依托珠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集聚云浮市城区的产业与综合服务功能,带动云安、郁南等城镇和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形成影响和辐射大西南地区的重要拓展轴。

深(圳)河(源)发展轴。以深圳为起点的惠盐、惠河高速,以及深圳-赣州高速公路等区域干道,途经深圳、惠州以及河源的城区、东源、和平等城镇,二十特勤吧托人情问她千万别

汕(头)梅(州)发展轴。汕梅高速、广梅汕铁路,涉及梅州市区、梅县区、丰顺、蕉岭等城镇,是依托海西经济区和潮汕都市区向北拓展的重要发展轴。“十二五”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

珠(海)云(浮)发展轴。珠海至中山高速、江门至罗定高速,途经珠海、中山、江门等珠三角城市以及云浮的新兴、罗定等城镇,是云浮承接以珠海-中山-江门为主的珠三角核心区域向大西南地区拓展的重要轴线。

——“三片”: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划范围,以县级行政单元为主体,细分为重点发展、协调发展和生态发展三个具体功能片区。

重点发展片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先地区,工业园区化的密集区,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粤北地区的新经济增长极,城镇密集的区域生产生活服务中心。

专栏1 重点发展片区 片区特点:与珠三角地区接壤或属地级市的城区。 片区范围:韶关 浈江区、 武江区和曲江区,梅州 梅江区和梅县区,清远高新区、 清城区、佛冈县和清新县,河源 源城区,云浮 云城区和新兴县。 发展重点:粤北地区五个地级市的城区;韶关工业园区、韶关曲江经济开发区、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韶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清远经济开发区、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清远台湾工业园,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梅州经济开发区、 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河源经济开发区、源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罗湖(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云浮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顺德(云浮新兴新城)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产业开发区和产业园。 禁止开发:河源恐龙蛋化石公园、曲江小坑国家森林公园、梅州雁鸣湖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和省级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生态点(详见专栏4)。

协调发展片区: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接续区和控制开发强度的缓冲区,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区,重点发展局部点状式的工业园区并以承接生态型的工业和农业产业为主,强调发展与保护并重。

专栏2 协调发展片区 片区特点:处于各流域的上游,与珠三角地区不直接接壤。 片区范围:梅州丰顺县,清远英德市,云浮云安县、罗定市。 发展重点:片区范围的县(市)城区及中心镇;丰顺经济开发区,清远英德华侨工业园区,佛山南海(罗定)产业转移园、罗定双东环保工业园和云浮(云安)循环经济工业园等。 禁止开发:英德国家森林公园、南岭国家森林公园、飞来峡和宝晶宫风景名胜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生态区和生态点(详见专栏4)。

生态发展片区:全省最重要的北部生态屏障,省内各大河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全省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和低碳经济发展区,以保障生态安全为重点,同时适度开发点状城镇和生态型产业。

专栏3 生态发展片区 片区特点:地理上大都远离珠三角地区,与周边省区相邻,其中有11个县(市)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片区范围:韶关乐昌市※、 南雄市※、仁化县※、始兴县※、乳源县※、新丰县和翁源县,梅州 兴宁市※、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和五华县,清远连州市、连山县、连南县和 阳山县,河源东源县、和平县※、 龙川县※、连平县※和紫金县,云浮 郁南县(有“※”符号的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发展重点:片区范围的县(市)城区和中心镇;逐步开发乐昌经济开发区、东莞东坑(乐昌)产业转移工业园、始兴工业园区、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乳源经济开发区、南雄精细化工园、仁化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翁源官渡经济开发区,蕉华工业园区、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五华经济开发区,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深圳福田(和平)产业转移工业园、紫金经济开发区、深圳龙岗(紫金)产业转移工业园、紫金吉安环保工业园,郁南特色产业工业园等产业开发区和产业园的建设。 禁止开发:韶关 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乳源南岭和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始兴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新丰云髻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郁南县大王山国家森林公园、河源 新丰江水库(万绿湖)及其库区、东源县 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紫金东江森林公园和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龙川枫树坝省级保护区、五华七目嶂省级自然保护区、兴宁市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生态区和生态点(详见专栏4)。
专栏4 粤北地区重点保护的区域名录 世界级:丹霞山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 国家级: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广东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小坑国家森林公园、韶关国家森林公园、梅州雁鸣湖国家森林公园、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英德国家森林公园、大王山国家森林公园、镇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 省级:仁化森林公园、仁化高坪省级自然保护区、乐昌大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乐昌杨东山十二度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九泷十八滩风景名胜区、金鸡岭风景名胜区、广东南雄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刘家山森林公园、广东后洞森林公园、始兴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新丰云髻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曲江沙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曲江罗坑省级自然保护区、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梅州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阴那山风景名胜区、天鹅山森林公园、丰溪森林公园、大浦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铁山渡田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五华七目嶂省级自然保护区、蕉岭长潭省级自然保护区、五指石风景名胜区、平远龙文-黄田省级自然保护区、河源大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河源新丰江水库(万绿湖)及其库区、河源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东源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河源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东江森林公园、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龙川枫树坝省级自然保护区、霍山森林公园、和平黄石坳省级自然保护区、连平黄牛石省级自然保护区、贤令山森林公园、飞来峡风景名胜区、宝晶宫风景名胜区、英德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区、太和洞森林公园、笔架山森林公园、白湾省级自然保护区、羊角山森林公园、佛冈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天湖森林公园、连州田心省级自然保护区、连南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清远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连山笔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郁南同乐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蟠龙洞风景名胜区、南山森林公园。

(二)加强以融入珠三角为重点的区域合作。

依据“融南联北、承东拓西、区内协调”的区域布局方针,向南融入珠三角地区;向北联通湖南和江西,向东承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向西沟通北部湾经济区,发挥广东门户和通道作用,开拓发展市场和空间。

全面融入珠三角地区。粤北五市要依托珠三角、融入珠三角、服务珠三角,在城乡一体、基础设施、转移园区、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市场人才等方面与珠三角全面对接,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继续办好“山洽会”,建立和完善紧密型的市县对口合作机制,共同招商引资,加强与港澳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连接省区的合作。深化与泛珠三角省区、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湘粤赣红三角地区在交通衔接、商贸流通、流域整治、环保预警等方面的区域合作。

促进区域内协调发展。加强全面对接,促进多领域的合作,逐步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建立健全粤北地区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实现粤北地区区域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

建设广东生态安全屏障

遵循“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原则,重点加强生态控制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旅游区、湿地生态系统和城镇工商密集区的建设。

(一)构建粤北生态安全格局。

一级生态控制区:重点建设“四江水系”一级生态廊道,完善“四江水系”地区防护林体系,逐步将粤北生态发展区内的生态公益林占本地区林地比例提高到50%以上,维护控制区内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

二级生态控制区:重点规划和建设粤北绿道网、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区、名胜古迹、公园及其他高密度居住区。

(二)完善粤北自然保护区体系。

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包括森林生态、内陆湿地、水域生态、自然遗迹、野生动植物等自然保护区;进一步修订全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明确各级政府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护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制;规范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申报和管理体制;建立粤北自然保护区数字化管护监控系统;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三)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重点保护和加强建设南岭湿地、始兴南山内陆湿地、化高坪内陆湿地、南雄小流坑-清嶂山水源林、乐昌杨东山-十二度水水源林等自然保护区;建设乳源南水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开展曲江罗坑湿地、北江中游英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工程;探索建立省级湿地公园或湿地保护小区。

(四)保护和建设水源涵养区。

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划定粤北水源涵养区,包括“四江水系”集水区以及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南水电站水库、合水水库、潭岭电站水库、合河水库等主要水库的集水区;启动“四江”流域水源涵养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实施小流域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五)营造宜居宜业环境。

坚决防治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染。采取污染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措施,对产业转移园区及入园项目执行严格的环境评价制度。加快推进村镇区域性、集中式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重点加强中心镇、水源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周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配套建设污水输送管网,严格实行污水处理厂尾水达标排放,排入指定纳污河道;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的监测与保护;推广“村保洁收集、镇运输中转、县处理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积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广使用生物杀虫剂,降低农药、化肥的施用强度。建立土壤污染信息系统和土壤污染防治与监测制度,严格控制主要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基地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和修复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超标的耕地。

综合治理废气物污染。重点控制火电、水泥等行业的废气排放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积极淘汰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加大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建设粤北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在韶关、清远等市建立区域性废纸、金属、玻璃、塑料和橡胶分拣加工集散中心,在每个镇区建设1个以上的垃圾回收站。

因原规划篇幅较长,不再赘述。具体内容可参考文件《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15年)》

经济发展

【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2011年,粤北山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5%,比珠三角地区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8.2和6.9个百分点。其中粤北山区的云浮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30%以上。河源汉能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投产,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等一批产业转移平台加快建设,韶关市获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并获重大资金支持。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011年,粤北山区固定资产投资1747.6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比珠三角地区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5.8和2.7个百分点。粤北山区共安排省重点项目62个,总投资2970亿元﹔年度投资计划496亿元,完成投资529亿元,为年度投资计划的106.7%.开工建设韶关发电厂“上大压小”燃煤机组工程、糯扎渡送电800千伏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溪洛渡送电500千伏同塔双回直流输电工程、河源中兴通讯生产研发培训基地等项目。

【技术创新体系初具雏形】2011年,粤北山区高技术产业产值338.6亿元,约占全省1.4%.拥有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建立6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年专利申请量3880件,授权量2364件,增长速度较快,分别增长47.4%和25.0%,分别占全省2.0%和1.8%。

【能源设施加快建设】2011年,粤北山区全社会用电量395.4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8%,占全省总用电量9%﹔完成电网建设投资41亿元,占全省当年电网建设总投资14.4%﹔梅州市梅县区荷树园电厂三期扩建工程(2×30万千瓦)建设顺利推进﹔梅州大埔电厂(2×60万千瓦)、梅州抽水蓄能电站(4×30万千瓦)获国家同意开展前期工作。截至2011年底,粤北山区发电总装机容量1215万千瓦,占省内发电装机总容量的15.9%。

【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截至2011年底,粤北山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及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24.7万人、657.1万人、118.7万人、127.1万人和76.6万人。增加建设文化站32个,共建成497个,占全省31%。

经济指标对比及目标

2014年非珠(即珠三角外的地方)gdp15448.01亿,比2013年14069.11亿元,名义增长9.8%。其中粤北五市为4608.06亿元,比2013年4185.76亿元名义增长10.09%,人均GDP为2.8万元。2014年非珠地级市及县市区部分经济指标排名 (6张)

城市 2014年GDP(亿元) 名义增速(%) 2014年常住人口(万) 人均GDP(万元)
清远 1187.74 8.66 379.11 3.133
韶关 1111.54 10.05 289.27 3.847
梅州 885.83 10.73 430.7 2.057
河源 758.95 11.56 303.76 2.499
云浮 664   10.24   242.84   2.734  

粤北地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梅岭梅关

横浦梅岭梅关梅岭,就是五岭之中的大庚岭的别称。因岭上多梅,又称梅岭,传说鸿雁南飞至此回转。梅岭在古代亦称为大庾岭,高300多米,居五岭之首,海拔746米。古时称塞上、台岭、东峤、连溪山,相传西汉庾胜将军奉汉武帝令统率大军驻此以征战南越,庾将军岭下筑城,岭上建寨,且岭形似禀庾(粮仓)故又称庾岭、大庾岭,为五岭之一。

宋人蒋之奇《浈水》:“城东浈水碧渊洄,杨仆楼船向北来”,这首诗讲述的是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帝遣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平南越乱的事。杨仆奉诏后,率楼船师溯赣江至南安,弃舟渡岭,在浈凌两江汇合处造船练兵,备战一年多,于元鼎六年冬率楼船师下浈水,与伏波将军会师石门,进军番禺,一举而平南越之乱。杨仆的楼船师不下5万人,楼船高20余米。

梅岭有一条石道可让人登上岭顶。这是古代有名的一条官道,早在秦代便已具雏形,到了唐代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广东的张九龄奉诏开凿路基宽约5米,可让大型马车通行。

梅关,位于江西省大余县与广东南雄县交界处的梅岭隘口,亦称大梅关。秦统一全国,始在大庾岭设关,名“横浦”,派兵戍守。旧关早圮。唐代开元四年凿通梅关古道新辟驿道。宋嘉祐八年(1063),南安知军蔡挺筑关楼于其上,立石表云“梅关”。

粤北客家民居因其地势险要,地理位置重要而著名。它既是古战场,又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点头过的地方。梅岭顶部的梅关,自古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如今,这条古道自然不再有车辚辚、马萧萧的气氛,沿着古道慢慢往上走,只见两旁的山壁郁郁葱葱,岭顶上,耸立着一方沉沉稳稳的城关,广东与江西的省界,便在这城关的中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毅曾在梅关古道领导了三年游击战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梅岭三章》。梅岭因有着满山遍野的梅花而得名,其娇艳独特的梅花景致从古至今都吸引着无数诗人墨客前来观景赏梅,吟诗作赋,挥毫刻碑,实为一大景观。

粤北方言

广东方言图粤北地区在汉代前以百越话为主,此后至唐朝中期以韶州土话为主的,唐朝中期以后逐渐发展为以客家话为主。1938年10月日本入侵广州,1939年2月省政府迁址韶关,韶关作为战时省会。当时有大批的广州人涌到韶关避难,于是也就把广州话带了过来。 至今客家话在粤北地区仍是分布最广的方言,粤语则通行于清远及韶关城区,但清远不少人同时通晓客家话及粤语。清远地级市全境已可以通行粤语,客家话的优势地位有逐渐被粤语取代的趋势。

粤北地区的客家话主要分为两类语腔,即粤北片和粤台片(韶南小片)。粤北片客家话分布在南雄、仁化、始兴、乳源、乐昌,属于客家民系中的江汀民系。韶南小片客家话分布在曲江区、英德、翁源、新丰,属于客家民系中的循衍民系。请参阅“循衍文化”词条。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华南    下一篇 鄂北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