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窑
- 中文名
- 潮州窑
- 地址
- 广东省潮安县
- 用途
- 制造陶瓷
- 起始于
- 唐朝
目录
装饰技艺上有刻花、划花、雕刻、镂空、褐色点彩等等,印花装饰很少见。纹饰以弦纹、卷草纹、平行、斜线纹为主,也有少量莲辨纹、云龙纹等。
器物一般采用垫饼或垫环装烧,足底无釉。碗、盆类也有采用支钉叠烧法,器内器底留有五个支钉痕。
潮州笔架山窑器物造型与装饰技法种类较多,青白釉器物装饰主要为刻花、划花与篦划3种,有的用尖状工具在盘、碗白里面划花,讲求对称,也有随心所欲的划出不可名状的线条,虽然看不出题材内容,但流利的线条弥补了这一缺欠,仍然使你感到美,刻花的标本较多在盘的里面刻出四或五瓣双勾线叶纹,这种刻叶纹装饰在广州西村窑、福建地区青白釉瓷窑中都可见到,浙江鄞县北宋早期青瓷盘上也有发现;笔架山青白釉装饰比较多见的是划花与篦划纹两者并用,壶、瓶、罐、碗等都有,划花线条纤细而流利,篦划纹短而直的多,弯曲状的少,与福建地区明显不同。
青白釉施加黑褐彩装饰的在北宋时期一些瓷窑里已经出现,如江西景德镇窑和南丰窑,笔架山早年出土的4件释迦牟尼塑像也属此类,在发、眉、眼、胡须等部位均敷以黑彩,使塑像增添了真实感。
宋代瓷窑在青白釉上施加褐彩是沿袭唐代青釉褐彩的传统技法。北方地区于隋代就出现了在白釉瓷俑上施加黑褐彩的做法,唐代白瓷坐狮、牛车以及小件儿童与动物瓷塑上也常饰以褐彩,隋唐时期早期白瓷施加褐彩的做法,对宋代江南地区青白釉褐彩装饰,也应有启迪作。
本世纪20年代,潮州曾出土过4件释迦牟尼塑像,塑像底座的四面都刻有铭文,一件为治平四年(1067年),两件为熙宁元年(1068年),一件为熙宁二年(1069年),舍人为刘扶及其家属,4件铭文中都明确地刻着“潮州水东中窑甲”七字,最后又都有匠人“周明”的署名,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浮雕莲瓣炉。自20年代以来,这5件出土物一直被视为研究潮州窑的重要实物依据。故宫博物院1955年首次调查该窑时,发现了浮雕莲瓣炉的残片数片,初步证实了水东窑的所在地和莲瓣炉的产地。1972年在省博物馆第二次发掘时出土有塑像底座残片一块,上刻“周明”二字,从而又为4件塑像的产地找到了有力物证。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