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莎士比亚书店

莎士比亚书店,诞生于一战之后,主要以出售英文书籍为主。书店处于巴黎圣母院左侧,塞纳河对岸莎士比亚书店的创始人西尔维亚·比奇于一九五六年写下自传作品《莎士比亚书店》。莎士比亚书店被评为全球十大最有魅力城市之一。
中文名
莎士比亚书店
外文名
hakespeare & Company
时间
一战之后
主营
出售英文书籍

目录

莎士比亚书店书店处于

莎士比亚书店莎士比亚书店
1951年,38岁的美国人乔治.惠特曼在巴黎左岸拉丁区开了一家英文书店,紧邻着塞纳河边,河对面就是巴黎圣母院,当时书店的名字叫“Le Mistral”,取自他爱上的第一个女子的名字。

关于在巴黎开一家英文书店的初衷,源于几年前他和美国诗人朋友Lawrence Ferlinghetti的讨论,两人都认为,一家具有自由思考精神的独立书店是非常重要的。也许在这个总是自称无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的美国人眼里,巴黎上世纪50年代的文学氛围不够的石破天惊,又或者当他踏上这个百花齐放的文学圣地,当他在索邦大学攻读法国文学的时候,他意识到英语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们需要某种底气,他们需要一个为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撑腰的据点。

书店历史

莎士比亚书店,诞生于一战之后,主要以出售英文书籍为主,当时在巴黎的海明威,费兹杰拉德,莎士比亚书店斯坦因等“迷惘的一代”都是书店主人西尔维亚·碧奇(Sylvia Beach)的座上客。这个书店二战之中由于受到纳粹的骚扰而关闭。1951年,个叫乔治·惠特曼的美国人在巴黎圣母院对面的BUCHERIE37号开了一家卖英文书籍的书店。像西尔维亚一样,他把书店的二层辟为图书馆,书堆间还有床铺,成了文人聚会,甚至临时栖居地。惠特曼与美国东海岸作家来往密切,在50年代,书店成了垮派作家在巴黎的聚点,金斯堡和威廉.巴勒斯都在书店前的空地上朗诵过他们的作品。后来旧金山“城市之光City light bookstore”书店的店主当时也经常泡在Shakespeare & Co.. 60年代,惠特曼在得到碧奇小姐的同意下,正式把书店更名为莎士比亚书店。

书店特色

与中国的大书店相比,莎士比亚书店的确太不起眼。要不是门头上刻着莎士比亚的头像,初来这里的人很难相信这就是驰名世界并成为名胜的书店。门面不大,两尺来宽;大门两边是敞开式书架,陈列的都是旧书旧刊。进入书店大门,也是一个并不宽敞的空间,三四十平方米的样子,四壁是到顶的书架,书架上的书密密地挤得看不出一点缝隙;中央是一圈柜台,店员坐在里面收款,并在顾客买的书上盖上带有莎士比亚头像的印章。

书店有两层,一架古旧的板式楼梯通向二楼。楼上更狭小,四周也是挤满了书的书架,没有书架的地方挂着一些作家的照片和手迹。他们中包括海明威、乔伊斯、庞德、斯坦茵、菲茨杰拉德等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都是与此书店有着重要渊缘的作家。楼梯口对应的另一面,有一侧门通向一间稍大的房间,中间的简易沙发围着一个小茶几,环墙摆着长凳,一些人就整日坐在那里看书。据说,这里既是店老板的接待室,也是文人聚会的地方。

书店影响

莎士比亚书店的存在,更像是一个文学沙龙毕奇本人对书籍充满难以想象的热爱。这里经常聚集许多法国文学家和艺术家,同时也是美国作家登陆法语社会的重要窗口。这里虽然是书店,但不只是卖书,书店里经常举办一些由作家自己朗读还未发表作品的活动。而随着《尤利西斯》出版后的迅速火爆,许多文学青年还将书店当成自己实现文学梦的重要跳板而趋之若鹜。

莎士比亚书店莎士比亚书店

海明威1921年到巴黎时,手持他在美国的作家朋友安德森的介绍信找到“莎士比亚及同伴”书店,比奇女士帮他找便宜的公寓,介绍先期到达巴黎并在文化圈有一定影响的斯坦因和庞德与他认识。海明威当时没钱买书,比奇女士的书店给他提供了借书的便利,不要求他先交保金,登个记就可以拿书走人。贪心的海明威第一次就一口气借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那也是海明威第一次接触苏俄文学,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之后的日子里,海明威时常在完成写作的下午,从租住的公寓一路走过来,最后拐进与奥德翁广场相通的奥德翁街,来到书店,或借几本自己心仪的书,或与比奇小姐神聊。时间长了便成了书店的常客,书店为了减轻他借书或买书的负担,便在书店的二楼放上一张行军床,他只要愿意,可以躺在店里看他想看的书,无须借更无须买。海明威在“莎士比亚及同伴”书店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这样的温暖伴随他度过了在巴黎最初的艰难时期。对此,他一直感铭在心,在他晚年的回忆录《流动的圣节》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这家书店,并对西尔维亚·比奇表现出特别的敬意。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易斯192078日移居巴黎,第三天就在庞德引荐下来到了莎士比亚书店,并结识了西尔维亚。之后便成为书店的常客。

那时的乔易斯与海明威一样,还没有什么名气,他的新作《尤利西斯》刚完成了十五章,正一边寻求出版,一边在美国的《小评论》文学季刊上连载。不久,从纽约传来消息,《小评论》杂志因连载《尤利西斯》被当地法院判处有罪,罪名是《尤利西斯》带有色情内容。这一消息传出后,此前正在接触中的出版商也明确表态,不再考虑出版他的书。就在乔伊斯一筹莫展的时候,西尔维亚·比奇向他伸出了援手,以自己微薄的经济实力,冒着舆论与经济的双重风险,以书店的名义与乔伊斯签订了《尤利西斯》的出版合同。合同签订后,乔伊斯倒是轻松了,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尤利西斯》后几章的写作中,可西尔维亚却为书的发行征订伤透了脑筋:虽然首印1000册,数量不大,但此书被美英两个英语国家打上了“有伤风化”的标签,不便公开征订和宣传,印出的书卖给谁呢?最后她不得不动员周围的朋友预订,好在她在文人圈中有些号召力,100册精装本在书稿杀青前就确定了买主,还收回了大部分预订款。这些预订者包括叶芝、庞德、纪德、海明威、普鲁斯特等人。

莎士比亚书店莎士比亚书店

19211029日,《尤利西斯》终于完稿。三个月后的192222日是乔伊斯40岁的生日,西尔维亚就在这一天给他送去了《尤利西斯》的样书。为了表示感谢,乔易斯把这本书的校对稿送她作为纪念。

在之后的若干年里,乔伊斯一直把“莎士比亚及同伴”书店当成自己的家,每天傍晚都会来书店找比奇女士聊天,或者借钱。而更多的时候,他是来取邮件。因为他给别人写信时,信封上的回复地址便是书店的地址。

莎士比亚书店虽然经历了80多年的风雨,但她的经营理念和目标定位始终未变,一如既往地坚持只卖英文书籍,一如既往地善待未成名作家,把发现、培养文学人才置于营利之上,将催生伟大的作者和伟大的思想家视为使命和理想。灵魂与品质的培养,历史与文化的积淀,足以使卑微的事物变得强大。莎士比亚书店虽然只有两三尺宽的门面,但已然在读书人心中树起了一座雄伟的精神大厦,这座无形的大厦使其成了巴黎左岸的文化地标,长期居住在巴黎左岸的文人习惯于将莎士比亚书店作为约会的地点:某日某时,我在莎士比亚书店等你!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荥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下一篇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