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发轫于1994年,本科教育始于1995年,设新闻传播系于文学院。2012年9月,新闻传播系与信息技术系联合组建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2013年6月,学院决定以原新闻传播系为基础,成立新闻传播学院。学院院训“昭德明理,立言树人”,由著名新闻学者、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先生亲笔题写。

目录

新闻传播学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与文学院共建“文化传播学”博士点(与文学院分别设点招生)。

师资力量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学院已逐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1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总数的5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21人,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的教师有3人,博士化率88%。实践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院师资队伍的鲜明特点:专任老师中来自媒体一线的共有6人(分别来自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武汉电视台、武汉晚报等主流媒体),拥有丰富媒体经验的老师占比高达25%,这在全国高校中并不多见。另外,我院还在有计划推进在职老师赴新闻媒体挂职锻炼,截至2015年已有5人赴省内媒体挂职锻炼;有计划推进中青年老师海外留学计划,截至2015年已有8人赴海外访学、交流。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人,另聘多名传媒界资深人士担任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  

教学科研

学院重视科学研究,科研实力显著增强。近十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9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得各类横向项目30余项,总经费600余万元。本院教师的科研成果、新闻作品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新闻奖、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

学院实验设备齐全,图书资料丰富。学院拥有各类计算机、电子设备、影视设备、网络设备共100余台(套);拥有专业图书20000余册,中外文专业期刊近200种。学院所依托的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达4790平方米,下设新闻摄影、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报纸编辑、新闻演播等29个实验室,总价值2800余万元,能充分满足新闻传播专业各层次、各类型的实践教学需要。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500名,硕士研究生200余名。学院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学院已在人民日报社、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社、中国国际广播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总台等二十余家新闻传播机构建立实习基地。2013年,学院成功申报“中央在鄂媒体省级实习实训示范基地”,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中央驻鄂新闻单位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并协同创新。

院长致辞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年轻而富有生气。这个学科在无限宽广、快速发展着的新闻传播实践中,有着丰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动力,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并且与其它学科门类交叉融合,衍生出许多亚学科。可以说,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与信息化紧密相连的新闻传播学,正在进入学术发展的快速成长期和成熟期,其表现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收获不断涌现,学术成果转化形式多种多样。当然,有待探讨的学术问题也层出不穷、浩如烟海。

国际传播语境呈现着快速变化的态势,基于技术进步带来的传播便利化,正在迅速打破固定的传播模式,把全人类和全球时空前所未有地高效联系在一起。在这个巨大变化和挑战的背景中去追求学术建树,是新闻传播学人必须树立的动态进取观,也是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说体系应有的前置心态。

开放的语境,促使我们必须从变化中去发现新的现象,找寻新的规律,研究新的课题,敏锐地调整自身的研究姿态,整合学术资源,形成自有的学术高地。

掌握传播新特点,深入把握新闻传播的新规律,努力发展本学科的新水平,在于我们有着文化信心,有着坦诚务实的底气。当世界经济舞台上屡现“中国奇迹”的同时,文化中国的形象还不够清晰,世界对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中国文化的“误读”屡屡发生。越是如此,越是要以开放和坦然的心态面对世界,自信地去说中国话,用世界通行的方式获得中国学术界的公信力。

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这里学人辈出,代有英杰,其中不乏新闻传播界人士。校友恽代英早在1920年就创办利群书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在先哲精神的感召之下,后继之人当孜孜硌硌,沉潜于内,努力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科研成果,以慰前贤,光大校声。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海上石林公园    下一篇 月牙湾公园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