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俄语:марксизм-ленинизм),简称为马列主义或马列,严格的说是指由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并宣称以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撑,绝大多数共产党仍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尊为基本的意识形态,尽管其中有许多政党根据政治环境的新需要而对此主义进行了修改。

目录

在列宁谢世后5个月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才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合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大会在1924年7月8日闭幕前通过的“关于共产国际及其支部的宣传活动提纲”中指出:“共产国际及其各支部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把这种先进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变成自己党员的共同财产。”“使每个共产党了解到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意义,乃是宣传工作建设的前提。”

现实基础

第一,第二国际在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和1918年战争结束之后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第三国际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旨在表明"跟第二国际的伪马克思主义相反,列宁主义是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复活,它所包含的每一个论点,都是对于无产阶级的日常斗争具有实际意义的"。既然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复活,自然两者应该联成一体。

第二,是为了"避免把马克思主义跟列宁主义对立起来,更确切地说,也就是避免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跟列宁主义对立起来"。即是说,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看成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两者都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都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而且列宁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条件下的新发展,不能像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各国党那样把列宁主义视为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异端。

第三,是为了表明列宁主义具有普遍国际意义。列宁辞世后在说明什么是列宁主义时,俄共(布)领导人的思想认识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主席季诺维也夫在1924年11月30日"真理报"发表的"布尔什维主义还是托洛茨基主义"一文,曾经认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战争时代和在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里直接开始的世界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定义把俄国作为欠发达国家农民占多数的特殊性反映进去,应该说有其切合实际之处。可是一年之后,季诺维也夫感到这样表述不妥,应该更强调列宁主义的普遍性和普遍意义。因此他在1924年底、1925年初撰写的"列宁主义(列宁主义研究导论)"一书中,改变为"列宁主义就是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战争、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国际五大上正是季诺维也夫首先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词,而且在五大文件中把列宁主义说成是"帝国主义时期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与上述季诺维也夫的说法基本上一致。在五大文件中也反映了斯大林于1924年4月底到5月中旬在"真理报"发表的"论列宁主义基础"讲演稿中给列宁主义下的定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与策略。"可见,基于列宁主义具有普遍性和普遍意义,因而把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合成一词,反映了当时在共产国际领导层居统治地位的俄共(布)领导人的观点。针对当时一些西欧共产党领导人认为列宁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只是适用于类似俄国这样的不发达国家,联共(布)领导人为了强调列宁主义的普遍国际意义,着意把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联结为一体,以此统一各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是为了"避免任何机械的划分,例如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理论,而列宁主义则是工人运动的实践。其实,无论马克思主义或是列宁主义,都包含着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理论和实践。它们都是革命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仅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者"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而且俄共(布)党内当时也有人持这种观点。利亚多夫在题为"列宁主义"的报告中认为:"列宁主义是实现中的马克思主义。"共产国际五大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针对这种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的倾向。

第五,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还针对当时有人把理论与策略机械地割裂开来。例如别格乌洛夫在哲学和社会经济月刊"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著文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科学理论,而列宁主义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和策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著名理论家布哈林在列宁去世几周之后,即2月17日就在共产主义科学院作的题为"马克思主义者列宁"长篇报告中批评了当时存在的这种错误倾向。布哈林是将"列宁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策略的体系来阐述。他还举例说:"在红色教授学院的一面旗帜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科学上的马克思主义,策略上的列宁主义,这就是我们的旗帜。"我觉得,这样的划分是极端不妥当的,与我们的红色教授们所自称的"意识形态战线上最前列的先锋队"绝对不相称,因为,这样地把理论与斗争实践割裂开,是绝对不许可的。"即是说,列宁主义不仅是斗争实践的策略,而且也是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在上述斯大林的列宁主义定义中也是指明列宁主义包括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与策略两方面内容。这也是有很强针对性的。

由上述可见,1924年7月8日共产国际五大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针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各种不同的思想认识,用以统一共产国际及其所属各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五大之后,各国共产党也都以此为准,先后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在我党文献中,第一次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提法见诸1925年1月中共四大对于宣传工作的议决案;在毛泽东著作中第一次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提法见于1929年12月他为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起草的决议案。至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简称为"马列主义",这大概只是根据中文特点和中国习惯的称谓,连采用很多汉字的日文也都没有这种说法。

理论传承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就是说在它们之间有共同的一以贯之的东西,这共同的一以贯之的东西即“脉”。

第一,哲学基础即世界观相同。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人类思想发展的科学成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求人们不论对自然,对社会、对一切问题都要按照其本来面目了解,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用我们比较熟悉的语言说,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二,奋斗目标相同。马克思主义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世界发展的总趋势。100多年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深刻地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开创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同阶段的理论反映,它们的奋斗目标都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受到严重挫折,邓小平仍然坚定地宣布: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第三,根本宗旨相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反映,皆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列宁强调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毛泽东把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作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基本标志之一。邓小平始终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的利益,是共产党人一切活动的根本宗旨,这是从马克思、列宁、到毛泽东,到邓小平,一贯遵循和坚持的最高原则。

前沿问题

1、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马克思的视线从西往东移。马克思在研究了大量资料之后提出了俄国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学术界有的称之为“卡夫丁峡谷”理论)促使了马克思视线东移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与俄国革命者之间有着频繁的通信联系,从而使他重视研究俄国的社会问题。二是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第三卷的“地租”时阅读了大量的关于阿尔及利亚、印度、中国等西欧国家以外的资料,东方国家存在的奇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吸引了马克思。他曾一度中断《资本论》的写作,作了大量的笔记(学术界称之为《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意欲研究东方社会发展问题。尽管马克思没有完成这个计划,但是在他的这些笔记、通信和有关的大量资料中确实包含着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理论。这个问题引起了几代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获得明显进展还是近几年的事。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仍然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在继续进行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

2、两位伟人的晚年思想研究。

一是恩格斯晚年思想。恩格斯晚年思想的时间界定是从1883——1895年(马克思于1883年去世)。在这12年间,虽然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还是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现象即垄断已愈来愈明显。虽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是,由于股份制和股份公司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恩格斯坚持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现象,总结了欧洲1848年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全方位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阶段即恩格斯晚年思想。这是我国理论界近几年研究马克思主义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是列宁晚年思想。主要是指列宁在1921——1923年间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列宁于1924年1月去世)列宁的新认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列宁晚年指出,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可以先于西方发达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并没有违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俄国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的途径和方法。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第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列宁晚年在总结俄国仅有几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列宁的构想具有全面性,即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文化建设。此外,列宁的构想还具有改革性,即列宁提出了对苏维埃俄国现行的制度(主要指党和国家制度)要进行改革的卓越思想,并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设想和措施,这是难能可贵的。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愈来愈引起人们对它的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对列宁晚年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目前随着前苏联档案资料的解密,这方面的研究还在不断升温。

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问题的研究在我国经历了比较曲折的过程。建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受“左”的思想影响,理论界一度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是他们早期不成熟的思想,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放弃了这个思想。更有甚者认为,这个思想有唯心史观之嫌。经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在不断前进。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社会的根本特征或本质规定。这个思想非常深刻,而且内涵丰富,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已经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写进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纲领之中,并且把它与科学发展观有机融合在一起。这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所形成的丰硕理论成果。在这种氛围之下目前理论界研究这个问题十分热烈,也出了不少成果。在对这个前沿问题的研究中有几个观点要引起我们重视:第一,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在社会主义时期可以逐步做到,后者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不要把两者混淆起来。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写在奋斗纲领上的鼓舞人心的号召。这无疑会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但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这还不是现实。因此,不能把胃口吊得太高。第三,要划清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哲学史上的人本主义的界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它包含着有多层次的内容,等等。

4、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从而指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剥削实质和必然被取代的历史趋势。这是马克思作出的划时代的贡献。也是他所以能被评为“千年思想家”的根本原因。从《资本论》的发表至今100多年过去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了半个世纪。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提出了如何深化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关于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界都曾提出并讨论过。世纪之交,我们党再次提出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理论界热烈地讨论。经过两年多来党的理论工作者和学术界同行的热烈研讨和深入调研,在深化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方面取得不少共识和成果。比如,大家一致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了半个世纪的今天,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而使用的概念来说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又比如,由于100多年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动,特别是先后掀起并完成了科技革命、管理革命和企业革命,使劳动的形态和内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等新的劳动形态。这些形态的劳动与生产劳动一样能创造价值,而且在创造的价值总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再比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念(体现在十六大报告的第二部分),这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等等。相比较而言,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目前分歧还比较大。比如,今天怎么认识和运用价值、剩余价值、剥削等概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的概念在什么范围内用,在什么范围内不用?非劳动收入是不是剥削?按生产要素在财富形成过程中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的制度与西方经济学中的“要素分配论”有何区别?等等,还未形成共识。因此,在这些问题上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前沿理论问题。

5、科学发展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立即引起了理论界热烈地反响。理论工作者从各种不同角度来阐述科学发展观。有的从分析西方国家发展观的嬗变过程,得出科学发展观是吸收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有的从阐述现代化的内容、标准和推进过程,得出科学发展观是任何走上现代化道路国家都必须遵循的规律。还有一种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密切相关。这种观点认为,我们党提出并且要将它落到实处的科学发展观,其理论依据完全是来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比如,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发展是永恒的、辩证的和全面的发展。又比如,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提出了经济社会形态的理论。这个理论要求我们要把社会发展过程看作是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首创了全面生产理论。他们认为社会生产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的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因此,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念。这才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源头。

科学体系

其一,马克思主义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继承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伟大成果,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工人阶级的利益、要求、思想、感情的科学体现,是工人阶级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

其二,马克思主义创立了真正科学的宇宙观和最彻底的社会革命论,是有史以来最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和如何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因而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威力最大、影响最广泛深刻的理论体系,特别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批判旧世界、开创新世界、争取彻底解放的斗争提供了最强大的思想武器。

其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高度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首先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而又三位一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正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基础上,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生动的哲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仅概括了思维科学的成果,更多的是运用社会经济发展的材料和成果。而不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都是为无产阶级担负伟大历史使命、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达到理想的共产主义目标作理论论证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其他学科,使这些学科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也就作为有机的组成部分,纳人了马克思主义体系之中。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民族学、人类学、文艺学、军事学等等。但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最主要的、作用影响最大的还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世界观方法论、社会发展规律论、资本主义论、社会主义论。

其四,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批判性、开放性、发展性和整体性等基本特征,它与一切剥削阶级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学说思潮有着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一开始就是面向工人阶级的,是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这个最先进的阶级服务的。它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因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马克思主义不是晦涩难懂、远离群众的思辨哲学,不是高谈阔论、脱离现实的清谈哲学,不是空讲道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书斋哲学,而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和最锐利的工具,是他们在破坏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伟大斗争中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其五,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典型性的情况,不可能直接地指明各具特色的特殊的、复杂的、具体的东西。信仰并实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使之具体化、民族化。由于国情不同、条件不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也应各不相同: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不同于俄国,在东方国家不同于西方国家。针对新的实际,分析活的现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和本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这是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第一要义和精髓。

马克思说过:“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就是同“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正是它的巨大社会作用和无比威力之所在,也是其生命力永不枯竭的源泉。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在反对和改变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斗争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在反对和改变那些不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阻碍改革开放、有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不能充分发挥与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使之焕发生机与活力的一些东西的斗争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无限活力就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伟大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没有脱离世界文明大道,而恰恰是在批判继承历史和当代文明成果和学术精华的基础上,在科学的变革与创新中开拓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尊重人类在生产活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政治生活与艺术创造中所积累的一切认识成果,尊重先行者和同时代人在试图回答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等时代课题所作的种种努力、提出的各种见解与思想火花。他们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作为自己进一步探索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并放到工人运动中去检验,将其中的思想养分、科学颗粒、真理内核统统提炼汲取,融会贯通,发扬光大。他们相信人类文化的潜能与伟力,维护人类文化的一切精品,并使它们在新的历史高度上为人类服务,为共产主义的祟高目标服务。他们创建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科学地回答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无产阶级肩负的伟大使命等重大问题,超越了以往的学术成果,达到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的境界。

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历史和现实的实践经验表明,尽管我们今天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变化,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提供了观察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正确观点和科学方法,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在今天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变化和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

第三,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上看,当今时代的基本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仍然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之中,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就不可能过时。

综上所述,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批驳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与诽谤。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和未来影响,就连西方一些有识之士也不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消失”或“过时”,他们赞扬马克思主义“仍然保留着生命力和内在潜力”、“是我们时代需要的哲学”,有的则惊呼“马克思的幽灵仍然在世界上空徘徊”。

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总结过去,说明世界,而且更重要的在于继往开来,改造和创建世界,因而其生命力就在于发展和创新。由此而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坚持与发展不能割裂和对立,两者应统一于实践之中。一方面,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坚持就谈不上发展;没有坚持作为基础,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谈“发展”,只能导致从根本上背离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发展是坚持的条件和灵魂,没有发展就不会有真正的坚持;没有发展的“坚持”,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使之失去生命力,只会损害马克思主义的威信。因此,一方面,老祖宗不能丢,经典著作必须要读,基本原理必须遵守;另一方面,又要讲新话,适应新的实践的需要,提出新的思想观点,进行理论创新。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为推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的进程中,一定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鼓励探索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关注和研究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新思潮,批判地吸收科学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战胜和克服来自外部和内部各种反动的和错误的思潮言行的干扰,勇于突破和抛弃那些已被新的实践和科学证明为错误和不合乎实际的东西,代之以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新结论和新判断,从而既把我们的事业、同时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向前进。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留园    下一篇 虹口区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