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

《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是由李安执导的战争剧情片,乔·阿尔文、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等参与演出。影片于2016年11月11日在美国、台湾地区同步公映。2016年8月,影片确定在第54届纽约国际电影节全球首映。
l
中文名称: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
l
更多中文名: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行走
l
出品公司:索尼电影娱乐公司
l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英国/中国大陆
l
拍摄时间:2015年4月
l
对白语言:英语
l
类型:剧情/战争
l
上映时间:2016年11月11日(美国、台湾同步公映)
l
播放制式:3D/4K/120帧格式
l
导演:李安
l
编剧:西蒙·比尤弗伊
l
主演:乔·阿尔文/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加内特·赫德兰/史蒂夫·马丁

目录

导演拿了科技奖?

李安获得国际广电大会颁发的年度卓越国际荣誉奖。

李安谦称,拿技术奖很不好意思,但电影本身就是科技,新科技让他回归电影最基本、回到和电影的接触。

201610月,李安作品《比例·林恩》首映,影片史无前例地使用

  《比利·林漫长的中场行走》根据本·芳汀(Ben Fountain)同名小说改编,被认为是伊拉克战争版的“第22条军规”(Catch-22)。

故事主角是一名19岁的得克萨斯男孩比利·林(Billy Lynn),他在加入美军步兵部队后,被派往伊拉克战场。2005年他和同事们在一次交火中大难不死、逃过一劫。为了展示伊战成果,布什政府把他们召回国,让他们在感恩节那天的达拉斯牛仔队橄榄球比赛中场休息时与碧昂斯等娱乐明星同台,同时向他们授予荣誉勋章。不过在这之后,比利·林和其他的老兵又被布什政府重新送回到了伊拉克战场。

删减部分

20161111日,李安新片《

演员表

演员

角色

乔·阿尔文

Billy Lynn

加内特·赫德兰

Dime

史蒂夫·马丁

Norm Oglesby

试映反响

2016416日,《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在全美广播从业者协会举办的美国广播电视展(NAB Show)上试映了11分钟的片段。

《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导演李安与主演范·迪塞尔《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导演李安与主演范·迪塞尔

在观看了片段之后,众多业界大咖也给出了他们的评价。美国电影工程师协会(SMPTE))执行长霍华德·拉克(Howard Lukk)激动不已地向媒体表示:“我震惊了,这是一部得到了真正清晰呈现的极有力量的作品。它是我看过的最好的3D电影,它的3D效果真的太棒了,令人惊讶。”

其他参加影片试映的业界人士还包括视效总监Dennis Muren、《阿凡达》制作人Jon Landau以及声名卓著的特效大师道格拉斯·特鲁姆布等。Dennis Muren认为“影片效果惊人,感情充沛……我完全在跟主人公经历着他的经历,就像我当时也在现场一样。你能看到不同,你能感受到不同。”

此前人们对于《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的一大质疑是,每秒120帧的画面是否会让影片看起来像电视一样。在试映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像又不像。许多人表示最初的几秒感觉像在看电视,但之后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却是绝对前所未有的画面。

杜比技术部门副总Pat Griffiss对片段的评价是“绝对惊人”。观看之初他也觉得它可能会像电视一样,但最终影片的3D效果、明亮的画面以及帧数让他获得的亲临其境之感,“毫无疑问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3D电影。”

全球首映

2016年8月,影片确定在第54届纽约国际电影节全球首映。

亚洲首映

2016年11月2日,该片亚洲首映。

影片评价

青年导演兰波(看片前现场受访):我来学习一种新语法,现在有没有新语法还不知道,主要来看看新形态。原著小说我看过,相比美国保守主义,我想看看李安能不能拍出一些新意来。因为以前伊斯特伍德拍过《美国狙击手》,对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也有一定影响力,但中国观众并不熟悉这个背景。电影永远是艺术形态和技术手段的结合体,特效进步的话都要肯定,但不一定做得好不好看,总之先要有尝试的可能性。

演员徐璐(看片后现场受访):内容和技术两个都有,技术摆在大家眼前了,内容也很棒,很感动。

微博@方君荐电影:高速运动流畅精准,视觉元素丰富绝伦,银幕仿佛变成了一扇窗户而不是一个放映设备,就像任意门一样通往另一个世界,太华丽太惊人了!

微博@电影调侃师:120 4K 3D的效果确实很惊艳,影片很细腻,慢慢渗透到你的内心,镜头的代入感很强,对伊拉克平民家中小男孩的眼神印象特别深刻,能让你感受到战争给下一代带去了什么。

豆瓣@法兰西胶片:抛弃了一部分技法,甚至用上了初学者的俗套,为了让位给120+4K+3D的技术,让技术纳入主题的一部分,这是它最大的争议。之于我而言,它创造的最大快感是,我们这么仔细并且成功的观察到一个孤独、惶恐的人,并且付出了同情,但这个人最终选择与我为敌。

豆瓣@张未来:相比《少年派》,李安这次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我估摸着是为了4K120帧的新技术让路。但是画面细节是如此清晰生动,让银幕中人呼吸可闻。这样观影的恐怖之处在于,画面给你造成的浸染,令你的情绪流露变成了纯粹的生理反应。你还来不及做出思考,就已经泪流满面。肉体在哭,却与大脑无关。

豆瓣@SqualL:革命性的视觉技术背后,是一如既往李安式的细腻内敛的叙事风格,故事格局略显局促与平淡,但却直击人心。火爆酷炫的场面虽然不多,却仍然让人感受到战争和残酷和主人公内心的波澜。英雄之所以为英雄,不在于能力的强大,而是在于他所作出的选择。

豆瓣@小鱼:李安用自己深沉的东方哲学,拍了一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过了知天命年纪的安叔更加平和却也锐利,看着安叔在台上说,电影是他的梦他的信仰,他挑战新技术只是为了让梦更清晰,瞬间泪奔。见过那么多导演,只有李安说电影是信仰,我才信。

朋友圈@易东东:没看片前,片方介绍是“静水深流、回味悠长”。结果,看下来,一直觉得情绪很饱满,最后还流泪了,看完半小时心情才慢慢平复。这明明很商业很主流嘛!新技术的应用,确实需要适应,但不至于像外媒所说的非常不适。两场戏印象很深,一是大兵们排队在门口等悍马来接他们去中场表演;二是战争戏。“沉浸式”体验,我们值得拥有……

朋友圈@梦依:真的比普通2D版本清晰明亮很多,感觉像是近视眼患者,第一次带上高度眼镜的那种神清气爽,很多细节被无限放大,作为观众就像跟主角做了一场梦。从战火纷飞的伊拉克战场到人生鼎沸的橄榄球场,男主角心中对于战争的伤痛挣扎依然存在,但生命中总有更重要的意义需要探索,比如互相守护的兄弟情谊,比如因果轮回和人生的使命感。推荐一定要看120帧版本,这才是对这部影片的最好呈现。

朋友圈@川:所谓漫长的中场休息,就是一场虚情假意的嘘寒问暖。美国人民隔岸观火窥探战士和战争,把战争臆想成杀人游戏,枪支实践,政府利益,亦或者上升到美国精神,英雄主义,把战士当成展示品。但正如同120帧的功能性一样,那是战士们赤裸裸血淋淋的生活真相。这些不被理解的士兵被送去伊拉克的时候,他们就自成一国,从此别人再也无法平等地进入他们的人生。

朋友圈@海海:安叔果然不忽悠,120帧是一个新世界,很特别的电影体验——像进入主角的大脑里看他所看、想他所想、感他所感……信息量爆炸,从头到尾不太敢眨眼。但也不全关乎帧数,是一整套镜头语言和表演方式的变化,主题却还是李安式的理性与感性、纯真和世故、政治正确与不正确……且消化呢~这堂电影课,我给120分!

豆瓣@隐:一个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战争实在太大了,没有谁能说清楚它是怎么回事,电影集中在一天之内信息量集中爆炸,可看下来思考一番,到底谁对谁错?每个人似乎都是站在自己的视角试图去理解这场战争,有人装作在乎,也有人毫不在意。

微博@何小沁:技术太过出挑,以至于以往口碑相对淡化了内容部分,李安的叙事功力一如既往沉稳扎实,无论见微知著的宏大命题,行云流水的空间转换,还是对每个人物的性格刻画,恰到好处的情绪渲染,包括对演员表演前所未有的考验,都处理得无可挑剔。

朋友圈@不夜鱼:水泥管里的生死搏杀,那个被林恩割喉的伊拉克人弥留的最后一刻,伸手指向上空,眼神望向摄影机,他看到了什么?那一刻,坐在银幕前的我缩了一下,似乎不知觉间,成了一起杀戮的同谋。甚至,是指使者。120帧,4K3D。叠加之后产生的画面,像是家电商场的顶配彩电试机。明媚亮丽,纤毫毕现。却显得不那么真实。或者,是一种人造真实。看完全片,也终于理解李安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新技术。是试验,其实,也是一种反讽。关乎真实,和你被灌输的真实。这两者,绝对不是一个东西。搞了这么大动静,不过是想告诉你,眼见为虚。而主题,其实还是他一以贯之的自我寻找和自我发现。

管虎导演(看片后现场受访):技术没什么特别的,清晰度会高一点吧,以前的画面相对粗糙,这个太确定了。任何新技术都要有一定适应时间,3D一开始也要适应。

豆瓣@Xastle:李安想做的是重现卢米埃兄弟创造《火车进站》时给观众带来的感受,也因为是“第一次”,所以舍弃了一贯理想化的镜头。真实感以及几处深景深内容量过多确实造成一种“出戏”的感觉。闪回对处理男主角和各个角色的关系还是有很大好处,可却违背了导演想营造真实感的初衷。

豆瓣@赛珞璐:作为一个被技术驱动的项目很难评价,这意味着要被评价的已经不再是电影的现在,而是电影的未来。对这种更具情感渲染力、更危险的技术,我的态度还是比较暧昧,感性上享受的同时理性上更倾向于拒绝。

豆瓣@小鸭子:整体散乱,看着要批判了,最后又唱起主旋律。120帧会有种弹跳感,演员激烈情绪的感染力变得很强,比如哭,愤怒。剧本相当不圆滑,人物常常毫无理由地做出奇怪的事,恍如一群姨妈期少女。不敢相信是李安的故事。

豆瓣@翻滚吧!蛋堡:并没有感觉到大家说的真实与沉侵式观影体验,除了中场秀和战争场面两场戏,整个故事也不适合用高帧的技术呈现,大量的闪回镜头都用简单粗暴的剪辑方式也很无语。抛开技术层面,故事太过平庸,主要还是围绕军人回归现实生活后的疑惑思绪,达不到反战的高度。

豆瓣@芥末蘸酱:李安这些年执着于技术,着了魔似的推进其发展,这种创新精神的确是要承认,但他的表达实实在在是在倒退的,少年派时其实就已经暴露这个问题了,这次的创作相当保守,已经没法像他以前一样直击红心了,这其实和它的技术挺割裂的。

豆瓣@我是一只小小李:视觉上的高清晰度并没能挽救内容上的苍白。战争带来的情感冲击始终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即使有对于亲情、战友情的描绘,作为观众也始终感觉没有触动。对于李安、对于120帧,都还是有更高期待的,想象一下如果少年派使用了120帧的拍摄技术,绝对会是影史革命性作品。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国星有限责任公司    下一篇 峄城石榴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