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青墩遗址

青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海安县西北部约21公里处,是一处闻名全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堆积属于良渚文化范畴。发现于2002年。自2007年开始大规模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石器、玉器和陶器。其中有柄穿孔陶斧,被誉为“中华第一斧”;刻纹麋鹿角的发现,被称作“东方第一卦”;鹿角回旋镖是在亚太地区最早创造和使用的狩猎工具,为我国首次发现;长江北岸五六千年前的“干栏式”建筑,为我国首次发现。青墩遗址各类遗迹组合丰富,空间分布完整,地层清晰,遗物时代明确,这对宿迁地方历史研究,以及战国、秦汉社会变迁背景下的乡村社会考古学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于海安地方史的研究、探索长江南北新石器时代诸文化关系意义重大。该遗址已于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青墩遗址的发现使海安及其相邻地域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同时为中国考古界确认江淮东部存在独立的原始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更引人注目的是,青墩遗址总面积20000多平方米,到目前为止,试掘和正式发掘总共才发掘了515平方米,约占遗址总面积的1/40,可谓冰山一角;另有许多当年发掘和后来零星发掘的资料,由于人力和经费问题,还沉睡在文物仓库里没有整理发表--因此对青墩遗址的考古研究还远远不够。
可以预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遗址面貌的进一步揭示,对青墩遗址和青墩文化的研究,定会展现更加璀璨辉煌的未来

文化特征

从青墩遗址的文化遗存分析,尽管青墩遗址地处长江北岸,但总的文化面貌特征基本上与江南新石器时代遗存相类似,而与苏北地区的有关新石器时代遗存区别较大。文化层的遗存在总的特征上比宁、镇地区更接近于崧泽中层的文化遗存(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5000年)。而上文化层的玉器等遗存则具有良渚文化的某些主要特征(良渚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

气候与经济

从青墩遗址古土样品的孢子花粉分析,青墩遗址的古气候由全新世中期的温暖潮湿转为晚期的温暖湿润。古青墩人在得天独厚的滨海平原上,从事农耕、渔猎、饲养、纺织等生产活动。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在第6文化层有占组合2%的荨麻科花粉,可能是苎麻属的一种,同层出土物中亦有陶纺轮,这说明,古青墩人已经开始种麻纺线织布,南通地区纺织业的历史似可追溯到5000多年之前。玉璧、玉琮等较精致玉器的出现,可能也意味着已有专门从事某种生产的手工业者。

青墩与《易》学

经过对青墩遗址出土麋鹿角上的刻划纹作分析,这些刻划纹应属于易卦的早期形式,由此引起了国内许多知名学者的重视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政良教授在他发表于《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上的一篇论文中指出:“1979年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发掘,出土骨角栖和鹿角枝上有易卦刻文八个,例如三五三三六四(艮下,乾上,遁)六二三五三一(兑下,震上,归妹)。其所使用的数目字有二、三、四,为前举三十二条考古材料所无,说明它的原始性。这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无论其绝对年代早晚如何,在易卦发展史上应属早期形式,可以据此探寻易卦起源地点问题。”在1987年的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上,许多论文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到青墩遗址的这一重大发现。

青墩陶器

在青墩遗址出土的大批陶器中,有一枚堪称“国宝”的有柄穿孔红陶斧,系按石斧实物仿制的,分柄和穿孔斧两部分。此陶斧并非实用之物,但为当时穿孔石斧的装柄方法提供了实物证据。陶斧的造型十分别致美观,现为南京博物院收藏,系国家一级文物。无论从其历史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都可称为海安的镇县之宝,海安精神的象征,海安历史的佐证。此外,青墩出土的用鹿角制的耒和三叉形投掷器,在江苏系首次发现,亦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

发掘

青墩的发掘
青墩,景色秀美,碧水环绕,全村唯东北角一座青墩桥连接村外交通。墩上南部、中部均已盖满了鳞次栉比的民居,墩北是一片平坦的田地,往年对遗址的数次发掘均在此处进行。
遗址的价值
青墩遗址,发现于1973年8月。缘起青墩大队为造福于村民,建好居民点,在墩西开挖了一条纵贯全村、长236米的青墩新河。期间,发现了大量的陶、石、骨器和麋鹿角、兽骨等古代遗物,从此,掀开了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的面纱。
其后,1976年春,南通博物馆派人来青墩调查,采集、征集了一些出土遗物,其中不少属于良渚文化的璧、琮、坠、环等玉器,十分珍贵。次年11月,该馆又来青墩作小面积试掘。接着,南通博物院分别于1978年4—5月、1979年的4—5月,对青墩遗址进行了面积达490平方米的大规模发掘。因此次发掘为江淮之间首次发掘的重要新石器时代遗址,对于探索长江南北新石器时代诸文化关系意义重大,故引起了全国考古界的关注,一些专家学者对青墩遗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断代
青墩遗址,经认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对出土木炭14测定,这一遗址距今5015±85年(树轮校正值6525±110年)。其对于海安地方史研究意义重大,在这之前,对海安的历史起源,相关志书一般都从西周(公元前11世纪)算起,距今3000多年。由于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说明了至少在距今5000多年之前海安就已成陆,并已成为人类聚居活动之地。同时,这也是对南通地区历史探源的一大突破,标示了南通地区的人类文明史当从青墩起。其成陆较早的原因,可能与当时长江口北岸的逐年沉积相关,青墩遗址最下层的原生青灰色淤沙土,即是较典型的河口型堆积,可以佐证。

遗址保护

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现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在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局的关心下,海安县文化、文物部门正在办理将青墩遗址申报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址的具体事宜。
2006年05月25日,青墩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启东中学    下一篇 崇启大桥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