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古县衙
目录
距
地址:即墨城中山街东端路北立法街29号市博物馆院内
7月6日上午,记者走进即墨县衙,原县衙大门已关闭,只好顺着大门西侧的小门入内,去寻找历史的足迹。记者首先进了县衙正堂,正堂的正上方悬挂着"即墨县正堂"牌匾,镏金大字显得更外庄重。门柱两侧的对联"案头三尺法烈日严霜 堂外四时春和风甘雨",细细品来,更让人肃然起敬。大堂里高高悬挂的"忠爱"、"清正廉洁"和"执法如山",则昭示着即墨古时官吏对道德操守及当官为民的追求。
正堂里面的墙上,还悬挂着即墨县衙的简介及历代即墨知县更迭表和着名知县的介绍,记者数了数,一共有138位知县。齐威王"一鸣惊人"后,齐国曾出现一位全国政绩考核第一名的地方官,这就是即墨大夫。当然,他主政即墨时县衙还没搬到这里,也就没有出现在这里的着名知县之列。不过,他的功绩及为官品质却对后来者影响深远,在历史长河里即墨出现多名廉洁奉公、为民做主的好县令。
经过多少代即墨人的传述,明万历时的即墨县令许铤,清乾隆时的县令尤淑孝等,都因洁己爱人、兴利除弊,在即墨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记忆。为官者既要勤政爱民,还要智慧超人,清康熙年间,即墨就来了一名"请客断案"的好县令--康霖生。他来即墨后广察民情,把河南老家的萝卜和花椒引进到即墨,让当地百姓受益匪浅。
据即墨市原文史办主任韩乃桂先生着述,有一年的大年初一,康县令在街上巡查了解民情,突然听到争吵声。原来是婆媳二人在街上打架,县令忙上前劝解,婆婆说自己是瞎子,媳妇欺负她看不见,只给她糠菜吃,她自己却吃鱼、肉。媳妇忙到县太爷面前诉苦,说婆婆冤枉了她,自己强咽糠谷糟菜,好吃的都给了婆婆。康县令哈哈一笑,劝说婆媳俩不要吵闹,自己要好好请她们吃一顿庆祝节日。
婆媳俩欢天喜地跟县令吃饭,很快婆媳俩就双双喝醉。康县令马上令衙役扶着婆媳两人跑步,转了几圈后,婆婆吐出满肚糠菜,而媳妇则吐出鱼、肉。案情真相大白,康县令抱着治病救人的原则,让她们婆媳俩自己先沟通协调,结果媳妇大受教育,后来成为孝敬婆婆的典范。
从正堂的后门出来,就是由两座完全对称的厢房和一座正房组成的二堂,二堂比起正堂的庄严,则多了一些活泼,画檐描柱十分艳丽。二堂中间的空地上,栽种着6棵高耸入云、盘虬环龙般的柏树,龙柏、侧柏、圆柏各自展现着自己的苍翠和挺拔。据专家认定,这些树已有400年至600年的高龄。站在堂下,凉风阵阵袭来,龙柏枝条和高耸的屋檐挡住烈日,比呆在现代化的办公室里要惬意百倍。
二堂的后面则是三堂,这里则显得陈旧很多。即墨市博物馆的姜保国副馆长介绍说,此衙自隋开皇年间初建,经元、明、清朝先后进行了10余次修建和扩建,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县衙建筑群。虽然经过千余年的风雨侵蚀,但一至三堂俱在,是山东省仅存的三堂老衙。
现存的一堂,即正堂,或称"大堂"和"公堂",是诉讼、审讯的场所。一堂正殿东西11.2米,南北13.75米,左右耳房各东西5.1米,南北11.75米,建筑面积为273.85平方米。西耳房内有一"地库",为老县衙所仅见。正堂后面为二堂,曾名"印堂"、"鸣琴"和"致远",是议事办公和会客的地方。
二堂除左右耳房外,在前有完全相称的东西两配房,建筑面积为238.98平方米。再后为三堂,是县令与眷属的内宅寝室,三堂建筑面积为149.41平方米。另在大堂前100米处建有县衙大门,建筑面积为87.93平方米。1999年投资30万元修复县衙正堂,2002年又投资100万元修复二堂。
随着年岁的增长更迭,很多建筑已不复存,县衙大门东侧的县衙作坊成为这些辅助建筑的幸存者。县衙作坊青砖小瓦低矮破旧,陈旧中投射着古老。记者走访了很多人,这里以前是干什么用的,现在的人谁也说不清楚。建国后,这里变为个人财产,至今里面还住着居民,并另开一门直通中山街。只是房子还在县衙的大院里,似乎也难以割舍与县衙千丝万缕的关系。
被岁月吞噬的还有县衙东侧的蛤蟆湾,世代住在即墨县衙附近的胡老先生介绍,有关蛤蟆湾还有一个传说。一年夏天湾内蛤蟆成群,不分昼夜鼓噪鸣叫。县太爷没法静心办公,只好跟蛤蟆斗起气来,他随手写了几道符,吩咐"秘书"将符用石头压在湾边。结果蛙声很快消失,县衙周边居民大为好奇,纷纷前去查看。发现群蛙都翻着肚皮,躺在水面上晒"阳光浴"。这仅仅是个传说,但也足以说明即墨县衙在民间很有威望。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