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天目山遗址

天目山遗址位于江苏省姜堰市区北部,新通扬运河南,姜溱河东。江苏省首次在长江以北地区发掘的商周城址,为中国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的一座古城遗迹,江淮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城址,是春秋早期乃至西周晚吴国向往中原、向北发展的要道中的一座城堡。宋代和汉代墓葬遗址中出土了北宋政和铁钱、两汉陶器等大量器物文物,及大量动物遗骨及麋鹿角亚化石。天目山遗址作为历史时期不同朝代、不同类别、不同地域且保存基本完好的典型遗址,为春秋时代不同古城结构比较和中国古代城市模式发展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料。2006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核准公布,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9月,被列入抢救性文物保护项目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库。

目录

天目山遗址,地处泰州境内姜堰镇北新通扬运河南侧、姜溱河东畔。据明万历《泰州志》载,天目山二井,形如双睛,故称。遗址所在地地势较高,四面环水,形似一座小岛。

遗址结构

天目山遗址天目山遗址
天目山古城是河道中的小城是春秋早期乃至西周晚吴国向往中原、向北发展的要道中的一座城堡。
天目山遗址,古城池依天目山地形而建,呈东西较长、南北较短的长圆形,面积约2.5万平方米,设外城和内城两部,外城外侧有环城河道,外城墙目前仅发现东、北、西三侧。
外城呈长方形,面积约2.3万平方米,四周是南北约200米、东西约170米的护城河道。外城里包着一座内城,其东西约70米、南北约55米,面积3800平方米。内城城墙为土筑,始建时城墙高度不超过10米。被发现的内城规模,与明万历《泰州志》所载的城郭规模相近。由此可推测,在明朝编写《泰州志》的时候,内城仍较为完好地保存在地面上。天目山西周古城,是江淮地区发现的最早城址。

出土文物

天目山由于四面环水,几乎与外界隔绝。20世纪七十年代,人们搭起一座竹桥,登上这座小岛。在盖房取土时,发现了宋代和汉代墓葬,出土了北宋政和铁钱、两汉陶器和铁剑、铜镜、五铢钱等文物。经过文物工作者几次考古调查,在天目山的浅土层中又发现了陶鬲、陶豆、陶罐、铜箭镞、铜削等大量器物,同时还发现了一些鱼、蚌、鸟、犬的遗骨及麋鹿角亚化石。
2000年8月至2003年8月期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苏省十多位考古专家组成考古队,对天目山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在天目山意外发现了古代城墙、河道、排水沟、灰坑、房址、台基、墓葬等遗迹,说明这里竟是一座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古城。发掘中还发现了大量动物遗物及人工陶器罐、鬲、豆、钵、盆、盘、簋等。

历史意义

天目山古城构筑于商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在时代上早于常州淹城遗址(约2500年前),它是江苏省首次在长江以北发掘的商周城址,也是江淮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城址遗迹。
天目山遗址为春秋时代不同古城结构比较和中国古代城市模式发展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料。江淮地区西周春秋时期归属及其文化特征,以往缺少研究,史料十分单薄且内容相悖。当时有可能在此活动的有干、淮夷、吴、东夷等国族,但文献缺载。
古城文化因素体现了江南湖熟文化与中原龙山文化交融汇合发展演进的历程。天目山古城地处古长江河道、古海岸线进退变化区域内,该遗址可以为稻作文化的产生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遗址保护

天目山遗址天目山遗址
2000年和200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该遗址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陶器和动物遗骨。泰州姜堰市拟开工建设天目山遗址博物馆,展示天目山出土文物、西周古城模型、先民生产生活场景等。
2006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核准公布,天目山遗址作为历史时期不同朝代、不同类别、不同地域且保存基本完好的典型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姜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天目山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委托南京博物院古建筑研究所编制了《天目山遗址总体保护规划》,按照“保护和整理核心地区、规划和建设周边地区”的原则,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有序建设,稳步推进天目山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
201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等7部门联合制定下发了《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设施建设规划》,天目山遗址被列入抢救性文物保护项目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库。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绿帝王    下一篇 曲江楼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