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阳戏
- 中文名
- 湘西阳戏
- 流行地区
- 湘西一带
目录
湘西阳戏是湖南湘西一带极为盛行的地方剧种,主要分为北路阳戏与南路阳戏,北路阳戏主要分布在湘西地区的永顺、龙山、古丈及大庸一带,南路阳戏主要分布在本地区的凤凰、乾州、吉首一带,阳戏演唱曲牌主要以板腔综合体为主,曲调主要由八大腔发展而成,南路曲牌阳戏一般委婉动听,柔和质朴,北路阳戏高亢悦耳,柔中带刚。
凤凰阳戏的传统剧目有:《雷交锤》、《龙王女》、《庞氏女》、《孟姜女》等等。
据资料介绍,阳戏的传统剧目约有150余个。内容主要是反映普通的人伦物理、家庭生活、劳动故事、男女爱情和妖孤鬼神故事。按照角色行当的情况,阳戏剧目可分为小阳戏和大阳戏两类。小阳戏即“二小戏”和“三小戏”,大阳戏为多角色的大本戏。阳戏的剧目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历史上阳戏艺人积累的剧目。有阳戏艺人自己编演的,也有地方小戏共同流传的,这类剧目是阳戏剧目的主体。二是来自傩堂戏的剧目。如三女戏——《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三是来自花灯的传统剧目,如《捡菌子》、《掐菜苦》、《盘花》、《打猪草》、《扯笋子》等。四是移植地方大戏或木偶戏的剧目。如《白蛇传》、《平贵回窑》、《游龙戏凤》等。另外,新中国建立之后,创作了现代阳戏《斗笠湾》、《妇女代表》、《边城雾》、《送蜜》、《金鞭岩》、《桃花湾》、《爱扯谎的婆娘》和神话剧《春哥与锦鸡》以及历史剧《罗大将军》等剧目。
阳戏的音乐唱腔以曲牌联缀体为主,辅以板式变化,南北两路各有特点,按流行地域又分为四个流派,各有各的主要曲调,风格也各有差异,但声腔结构相同。流行于大庸、沅陵、桑植、永顺等地的“澧河阳戏”,流行于保靖、花垣、古丈、龙山等地的“酉河阳戏”。 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俗称“金钱吊胡芦”,每一句腔的腔末用小嗓高八度唱,很有特色。
阳戏的表演很有特点。由于阳戏剧目的题材大多是反映的农村生活,艺术上主要植根于湘西花灯等民间歌舞,所以其表演艺术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地方特色十分鲜明。表演技艺中,不少是来自民间歌舞的身段和语汇,还有直接采用花灯的各类扇子、手巾表演技艺, 以及花灯的手法,步法身段组合和场面调度。另外,也有不少来自某些生活、劳动动作的艺术提炼,如捡田螺、舞板凳龙等。并且还向弹戏、辰河高腔等剧种学习借鉴了口条、水袖、武打等功夫。
阳戏的念白亦有地方特色,北路阳戏以大庸话为主,南路阳戏则有凤凰、吉首、黔阳口音等区别。阳戏表演上特别讲究手法和眼法的运用,手法除一般各行常用的兰花手、剑指、虎掌、抖指之外,还有姜爪子、荷 包手、摘袖手、佛手、勾子手、丫口手,叠掌等。眼法上则有鼓、斜、泪、对、睐等不同眼法,表现各类角色的喜、怒、哀、乐、惊等不同情感。阳戏表演中的步法很有特点。如小丑的鸭步、猴步、碎步、梭步、小跳步、矮子步,小旦的跻步、碎步、蹉步、云步、十字步、轻盈步、小踏步、叠叠步,再加上上山步、下山步、鬼魂步、捡田螺步等,可将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根据艺术风格的不同,阳戏可以分为北路和南路两个艺术流派。历史上,南路阳戏流行于吉首、泸溪、凤凰、麻阳、怀化、芷江、黔阳、会同、新晃、溆浦以及贵州的松桃、铜仁、玉屏、天柱、锦屏、黎平等县市,北路阳戏则流行于沅陵、古丈、永顺、大庸、桑植、龙山、保靖、花垣以及湖北的鹤峰、来凤,四川的酉阳、秀山等县市。阳戏还曾经以县定名,按照流行的县市名称,称为大庸阳戏、、酉阳阳戏、吉首阳戏、凤凰阳戏、沅陵阳戏、怀化阳戏、黔阳阳戏等。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