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耶路撒冷古城

耶路撒冷位于地中海东岸,犹地亚山区之巅,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3教的圣地。大耶路撒冷面积627平方公里,旧城位于东部,面积仅1平方公里。古代的耶路撒冷称为“耶布斯”,这是由于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迦南人耶布斯部族从阿拉伯半岛迁来定居。公元前2000年,耶布斯人在此首次建立了城堡,命名为"耶路撒利姆"。而阿拉伯人则称耶路撒冷为"古德斯",是圣城的意思,至于"耶路撒冷"则是希伯来人对它的称呼,"耶路"是城,"撒冷"是和平。
中文名
耶路撒冷古城
英文名
Jerusalem ancient ruins
别:世界遗产
批准年号
1981年
址:地中海东岸

目录

以色列管辖,耶路撒冷旧城及城墙,文化遗产,198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耶路撒冷旧城是

耶路撒冷坐落于古犹太山丘上,介于地中海与约旦河之间,世界上的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均认定它为信仰源流和精神指针的圣城。能享有如此殊荣的城市,世界上仅此一座,可见在世人心目中,它有着至高无上的位置。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821217日,在世界遗产大会第六次会议上被纳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

耶路撒冷古城耶路撒冷古城

3000多年来,不曾有一座城市的光芒可以盖过耶路撒冷。事实上,在所有人类文化遗产中,似乎只有耶路撒冷的位置不用说人们就知道。作为三大宗教的圣地,她在世界各地所有信徒们的心中,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耶路撒冷全城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新城位置偏西,而旧城居东。旧城略呈方形,四周环以石造的城墙,城内集中了大量宗教古迹,一般人心目中的圣城耶路撒冷,指的便是旧城,或称古城。在耶路撒冷古城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大约220处被考古学家列为具有重大价值的古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三大宗教在这块小小的土地上层层叠叠演绎出多少千古奇谈,使她以无数神秘的故事和传说,辉煌厚重的历史,浓郁的宗教色彩,丰富多姿的古迹,独特的情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信仰的信徒们来此顶礼膜拜。

早在3000年前,犹太人的大卫王就曾在巴勒斯坦建立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定都耶路撒冷。3000多年来,不同的统治者:埃及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叙利亚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英国人等,都在犹太人的圣地耶路撒冷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他们你来我往,征伐不休,使耶路撒冷的历史呈现出世界上少有的错综复杂和艰难曲折。有人作过统计,耶路撒冷曾历经30多次征服,先后18次被毁为平地,又18次重建。

对犹太人来说,耶路撒冷是他们光荣历史的见证和民族复兴的中心。

如果单纯从人口比例来讲,犹太人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贡献与他们的人口数是最不成正比的。这个小小的民族为世界贡献了一部流传千古的《圣经》,为人类贡献了耶稣基督、斯宾诺莎、门德尔松、马克思、海涅、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卡夫卡等许多世界级的思想文化巨人,所以人们称犹太人为“智慧的民族”。

正因为三分之二的《圣经》都是希伯来人提供的,在上古时代的民族中,现代人了解最多的竟然是希伯来人和他们的耶路撒冷。因此有人说,除了埃及以外,再没有一个民族比希伯来人对现代世界更具有重要性了。

从另一方面看,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过自己不幸和痛苦的历史,但没有哪一个民族遭受的苦难像犹太民族那样普遍、深刻和长久,所以又有人称犹太人为“不死的民族”。

从古至今,犹太人多次遭到歧视和迫害。公元前的“巴比伦之囚”,公元70年罗马人的摧毁,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犹太人又被称为“没有国家的民族”。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更令人触目惊心,仅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害的犹太人就达40万。据统计二战中被杀的犹太人总数竟多达570万。

从上古时代起,这个民族的遭遇就如此多灾多难。为什么他们那么多次被征服之后,却始终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这一切似乎都和耶路撒冷古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那么,在几千年的岁月中,耶路撒冷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都发生过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呢?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耶路撒冷的历史。

在希伯来语中,耶路是城市,撒冷意为和平,耶路撒冷即为和平之城的意思。今天的耶路撒冷位于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中部。

大约公元前3000年,迦南人耶布斯部落从阿拉伯半岛迁移过来,在死海以西的犹地亚山地河谷中建起了城堡,起名“耶布斯”,这就是今天耶路撒冷最早的雏形。

有关希伯来民族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阿拉伯沙漠是希伯来人的原居地,属闪米特族的一支。

相传犹太人即希伯来人最早居住在两河流域上游亚述地区。公元前1800年,他们的先祖亚伯拉罕率其渡过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来到迦南,即后来的巴勒斯坦。迦南人称他们为“希伯来”,意思是“渡河者”。

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一些以色列部落和其他的希伯来人为了逃避灾荒进入了埃及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带。希伯来文《圣经》的《出埃及记》中曾记载,在埃及法老的统治下,犹太人在埃及生活的数百年间受尽剥削奴役。在濒临灭族之灾的情况下,犹太人决定逃出埃及。后来,他们由圣人摩西统率,经过长途跋涉,渡过红海,穿越西奈沙漠,立志回到那块“上帝应允的土地”——迦南。

在经过西奈山时,摩西接受了上帝耶和华写在两块石碑上的戒律,即摩西十戒。《出埃及记》第25章第10节曾记载,摩西按照上帝的指令,让手下的人做了一个“金约柜”。从此,这个金约柜就成了上帝与以色列之间的见证。

摩西去世后,他的继任者是约书亚,在约书亚领导下,以色列人终于结束了流浪生活,返回到了巴勒斯坦。

公元前11世纪,以色列领袖大卫王统一了犹太各部族,缔造了以色列王国。他从耶布斯人手里攻下耶路撒冷要塞之后,定为以色列国都。他夺回了“金约柜”,并着手筹划建造耶和华圣殿。

大卫王死后,其子所罗门登基。所罗门王以智慧、谋略和财富闻名天下。公元前1010年,所罗门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建成了第一座用来供奉“金约柜”的犹太教圣殿,史称第一圣殿。圣殿长200米,宽100米,整座建筑宏伟华丽、金碧辉煌,在此后相当长时间内,教徒们来此朝觐和献祭者不绝,从而成为古犹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耶路撒冷由此也成为犹太教的圣地。

所罗门王死后,国家被分为两部分,北半部称为以色列,定都撒马利亚。南半部称为犹太,定都耶路撒冷。

公元前587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将圣殿付之一炬,城墙被拆毁,神庙、王宫和许多民宅被焚烧,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

尼布甲尼撒下令在犹太王西希家的面前,杀死了西希家的几个儿子,又剜去了他的双眼,用铜链锁着这位国王到巴比伦去示众。随后,耶路撒冷的国王、大臣、贵族和城里的大部分居民全部沦为奴隶,被流放到巴比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

对犹太人来说,“巴比伦之囚”的亡国之痛,是他们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惨痛记忆。

50年后,波斯国王居鲁士二世征服了许多的东方国家,也征服了巴比伦帝国。他释放了囚禁在巴比伦的犹太人,并允许犹太人重返故乡。大约100年后,以色列人在先知尼希米和学者以斯拉的领导下,开始对圣殿进行重建。直到公元前后希律王统治时期,圣殿才最后完工,史称第二圣殿。

但是,犹太人在回到耶路撒冷之后,并未能过上独立自主的日子。

公元前332年,他们在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统治之下。亚历山大死后,他们又先后被埃及、叙利亚所统治。公元前63年又被罗马人征服。

公元65年,犹太人起来反抗罗马人的统治。于是,早先被巴比伦人摧毁之后又重新修建的圣殿,也在这次浩劫中,被罗马人再次夷为平地,只留下了西墙的一段断垣残壁,这就是后来的“哭墙”。接着,整座城市也惨遭罗马人蹂躏,这次浩劫,使犹太人被迫流散到世界各地,由此揭开了犹太人绵延近2000年浪迹天涯的苦难历程,他们的圣殿再也没有被修复。

耶路撒冷成为基督教供奉的圣地,要比犹太教晚得多,但影响毫不逊色。相传,耶路撒冷南郊伯利恒小镇附近有个叫马赫德的山洞,耶稣基督就诞生在此洞里。

对于全世界的基督徒来说,耶路撒冷是基督耶稣受难、复活和升天处。最早建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圣墓教堂,据说就是当年耶稣被钉在十字架及埋入坟墓的地方。由于三天之后耶稣复活,因而圣墓已是一座空墓。圣墓大教堂又称复活教堂,是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遇害并复活的地方建起的教堂,因此也是世界基督教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参拜地之一。每年基督受难节时,虔诚的基督徒,抬着巨大的十字架,循着当年耶稣赴刑场所经过的道路,边走边口中念念有词:“我们赞美你……你洗清了我们的罪恶……”那庄严肃穆的情景令人为之动容。

假如现在的游客们进入殿内大厅,一抬头就可看见教堂内大厅顶部架子林立。殿内被隔成若干大厅,不同教派各有祭祀时的偶像。有人看到这么多架子,还以为是要翻修,而事实上,因各个教派在如何翻修问题上始终争执不下,导致其成为世界上最为“漫长”的工程。这些架子已在殿内搁置了200多年。

耶路撒冷古城耶路撒冷古城

公元7世纪时,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来到阿拉伯半岛传教布道。据《可兰经》记载,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天使送来一匹女人头的银灰色马,穆罕默德跳上这匹马扬鞭奔驰到耶路撒冷,马蹄一脚踩到一块圣石上,瞬间马直向七重天飞腾而去。在接受了上天旨意后,他又连夜快马加鞭返回麦加。现在伊斯兰教义“夜行登天”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的。因此,穆斯林把耶路撒冷奉为仅次于麦加、麦地那的第三个圣地。

也许,正因为耶路撒冷这种特殊的历史、文化以及与世界宗教悠久的渊源,才使得她不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朝圣者,还引来每年超过三百万的游客从全球各地来此参观游览,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

让我们以游客的视角来看看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旧城是不规则的四边形,城墙长5公里,高约14米,有34座城堡和8座城门。城内一条南北走向和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把旧城区分成了亚美尼亚区、基督教区、伊斯兰教区和犹太区4个部分。

耶路撒冷旧城现存主要遗迹有,犹太教希律圣殿的西墙(即“哭墙”)、奥玛清真寺、阿喀萨清真寺、基督教圣墓大教堂、受难之路、马撒达古堡等。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所罗门王在位时,在耶路撒冷建造了用来供奉“金约柜”的圣殿,圣殿曾先后被新巴比伦和罗马人摧毁。此后,由于绝大部分犹太人被迫移居他乡,圣殿始终未能恢复。出于怀旧、崇古的心理,犹太人在第二圣殿废墟上,用大石头垒起一道长481米,高18.3米的石墙。犹太人认为砌墙的石头取自圣殿,因而石墙就是圣殿的遗址。这就是犹太人敬仰和团结的象征——“哭墙”。有趣的是,这处寄托着犹太人2000年大流散哀思的“哭墙”,在穆斯林的传说中,就是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天”前拴马的地方,穆斯林因而称它为“飞马墙”。

建于691年的岩石圆顶清真寺(又称奥玛清真寺),是圣城内最重要的伊斯兰教建筑。它位于哭墙边沿石阶而上的入口处,这座金色圆顶的美丽建筑,堪称耶路撒冷的地标。清真寺全用石块砌成,外墙用花瓷砖贴面,镶嵌有穆罕默德神奇夜行时留下的那篇未完成的《古兰经》文。寺内圆顶富丽堂皇,圆顶下方的栅栏内,就是举世闻名的白色岩丘。相传穆罕默德由天使陪同乘天马从麦加到耶路撒冷,就是踩着这块巨石升天、去聆听安拉的启示的。据说这块石头至今还有穆罕默德升天时留下的脚印。而按照古老的犹太教记载,上帝为考验他们的始祖亚伯拉罕,让他杀死自己的独子以撒献祭。当他正要举刀杀子时,上帝派使者阻止了他,并命他以一只公羊代替。相传,当年亚伯拉罕就是将以撒捆绑在这块岩石上准备献祭的,因此犹太人也把这块大石头看做圣石。

岩丘下的比雷─阿尔瓦洞穴即为灵魂之井,传说是世界的中心。

阿喀萨清真寺建于公元709年的瓦利德王时代,直到13世纪末马木路克王朝时期易名为阿喀萨清真寺,后来又经过地震损毁,重新修建时的大理石圆柱由墨索里尼捐赠,天花板屋顶则是埃及国王法鲁克所赠。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世界上最为鼎鼎大名的耶路撒冷,古城内虽然有众多的历史遗迹,但其中有些是后来才建造的。而由于耶路撒冷诞生之日起至今已18次被毁为平地,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这座古城其原来所处的地理位置,提出了质疑。

黎巴嫩贝鲁特的一位历史学家经过5年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观点:他认为古代的耶路撒冷并不在现代的耶路撒冷城区,也不在巴勒斯坦境内,而在当今沙特阿拉伯境内。确切地说,是在当今阿拉伯半岛从麦加到沙特-也门边界附近的红海之滨一条长约200英里的狭长地带内。他还认为古以色列的大卫和所罗门王国及第一圣殿都在这个地方,即现在的阿西尔省和希贾兹省境内,距离阿西尔50英里远的阿尔瓦·萨拉姆或阿里·希里姆地下。在那里保存着所罗门王国时代的古都耶路撒冷。可能是他的看法太离经叛道,得罪的人也太多,这种观点一出现即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反对者大多是站在己方的宗教立场上,对其进行谴责和讨伐。这也反而使一些人认为这种观点也是一家之言,仍有进一步考察和研究的必要。

文化遗产

1981年根据文化遗产评选标准C(I) (III) (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耶路撒冷古城耶路撒冷古城

耶路撒冷作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种宗教的圣地,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在它的220个历史建筑物中,有著名的岩石圆顶寺,建于7世纪,外墙装饰有许多美丽的几何图案和植物图案。三大宗教都认为耶路撒冷是亚伯拉罕的殉难地。哭墙分隔出代表三种不同宗教的部分,圣墓大堂庇护着耶稣的墓地。

耶路撒冷是块磁石,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基督教和穆斯林朝圣者。

耶路撒冷享有世间唯一的殊荣,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均视其为圣城。

犹太人从"托拉"获悉

犹太人从"托拉"(希腊语"五经"一词的希位来语译文,指《旧约》之首五卷)获悉,先知们预言的弥赛亚终将出现在锡安山(昔日一度被称为"大卫城"的耶路撒冷的七块高地之一)上,那时候,所有民族都将融合为一。为了尽可能接近于实现这一预言,世界各地虔诚的犹太教徒都梦想着死后能安葬在这一圣山旁的墓地里。经文中写得很清楚,直到那时,犹太人都应当仍然是"一个神圣的国家,一个祭司的民族",而不与其他国家融合为一。这是建立一个既为世俗王国,又系宗教王国的以色列国家,其"永恒的"首都均为耶路撒冷的根本理由之一。

基督教徒引证《新约·启示录》

基督教徒引证的是《新约·启示录》,并相信人间的耶路撒冷终将变为天堂。除了十一、二世纪,在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之后建起的短暂的"耶路撒冷王国"而外,基督教徒从不考虑该城的政治地位。他们崇敬耶路撒冷,仅仅是由于它在基督教诞生过程中起过的作用,以及与此相关的回忆。须知正是在耶路撒冷,上帝之子耶稣基督托胎人形来拯救世界,经历了他人间生活最痛苦也最壮丽的时刻,尤其是被钉死于十字架和死后的复活。

穆斯林的传统

根据穆斯林的传统,信徒们则期待着穆罕默德在圣殿广场上降临,去会见易卜拉欣、穆萨和耶稣(《古兰经》)上的耶稣只是一位先知),并作为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的预言者同他们一起祈祷。不过,对穆斯林来说,耶路撒冷的意义还不止这些。耶路撒冷,作为穆罕默德那次骑着牝马被带往天国的神秘夜行的目的地,乃是仅次于麦加和麦迪那的伊斯兰教的第三大圣地。鉴于此事已有《古兰经》记录在案,因而被视为绝对真理:“赞美真主,超绝万物,他在一夜之间,使他的仆人,从禁寺行到远寺,他在远寺的四周降福,以便我昭示他我的一部迹象。”(《古兰经》第十七章)

城市布局

如今的耶路撒冷可分为新旧两个城区。新城在西面,是19世纪后建立起来的,比旧城大几倍,映入眼帘的是现代建筑,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熙攘繁华的街道和商场,布局得当,错落有致。旧城区由一道14米高的城墙围住,耶路撒冷的主要宗教胜迹大多集中在这里。旧城内被一条南北走向和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分为4个部分。东北是穆斯林居住区,西北是基督教居民区,西南是亚美尼亚居民区,东南是犹太居民区。其中穆斯林居民区最大,亚美尼亚居民区最小。

耶路撒冷旧城是不规则的四边形,海拔720-790米。现今的城墙是400年前土耳其苏丹苏莱曼时代重建的,由一个名叫索里曼·埃尔·马尼菲科的苏丹人主持兴建。城墙长5公里,高约14米,有34座城堡和8座城门。这些城门有的开放,有的已被石头封死。最主要的城门有4个,即雅法门、大马士革门、锡安门和狮子门,它们按罗盘针所指的四个方位建造,分别通向国内的四座主要城市。城内的街道至今大都保持其当年的罗马式布局。最古老的街道是有顶棚的商业街,街道上的集市在14世纪建成。

犹太教古迹

哭墙

耶路撒冷古城耶路撒冷古城

犹太教把耶路撒冷作为圣地源于公元前10世纪。当时所罗门在位,他在都城耶路撒冷建造了希伯来人的神庙--所罗门圣殿。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攻占耶路撒冷时,圣殿毁于战火。以后虽然曾经重修,但在1世纪时又毁于罗马人手中。此后,由于绝大部分犹太人被迫移居他乡,圣殿始终未能恢复。出于怀旧、崇古的心理,犹太人在第二圣殿废墟上,用大石头垒起一道长481米,高18.3米的石墙。犹太人认为砌墙的石头取自所罗门圣殿,因而石墙就是犹太王国的遗址。这就是犹太人敬仰和团结的象征---"哭墙"。每逢星期五都有犹太教徒来此哀悼和祈祷。更为有趣的是,这处寄托着犹太人2000年大流散哀思的"哭墙",在穆斯林的传说中,又是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天"前栓马的地方,穆斯林因之而称它为"飞马墙"

伊斯兰教古迹

圣岩清真寺

耶路撒冷古城耶路撒冷古城
圣岩清真寺又称为萨赫莱清真寺。公元636年,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征服了耶路撒冷。691年,阿拉伯倭马亚王朝的一位哈里发主持建造这座可以充分展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优美杰作。其最外是一层八角形墙体,全用石块砌成,外墙用花瓷砖贴面,镶嵌有穆罕默德神奇夜行时留下的那篇未完成的《古兰经》文。顶部是半球形,外包金箔,显得灿烂辉煌。因为这块巨石的神奇传说,使它和穆斯林、犹太人的宗教信仰都有紧密联系。相传,穆罕默德由天使陪同乘天马从麦加到耶路撒冷,后来就是踩着这块巨石升天、去聆听安拉的启示的。据说这块石头至今还有穆罕默德升天时留下的脚印。围绕着这块巨石还有另一种传说。犹太人说他们的始祖亚伯拉罕捆绑自己的儿子以撒,放在这块石头上,准备做燔祭,献给耶和华。因此犹太人也把这块大石头看做圣石。

艾格萨清真寺

阿克萨清真寺是耶路撒冷最大的清真寺,朝向穆斯林的第一圣地麦加。它的长条银色顶高20米,与圣岩清真寺的金色圆顶交相辉映,形成了圣殿山的独特情调和景观。阿克萨清真寺的内部,中央通道高19米,左右各连着3个通道,每个高12米。在中央通道的柱子上,是一个3层的连拱廊。在该寺的圆拱前,是11世纪的凯旋门建筑,用多色瓷片镶嵌,圆顶内是12世纪晚期的彩色瓷片镶嵌。

这两座清真寺相隔很近,都位于神庙山(即圣殿山)上,旧城的东南部。一个银灰色,一个金黄色,在太阳底下熠熠生辉,气象非凡。

基督教古迹

大教堂

又称复活教堂,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遇害并复活的地方建起的教堂,因此也是世界基督教徒(主要是天主教)心目中最神圣的参拜地之一。

耶路撒冷古城耶路撒冷古城

公元326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希伦娜巡游圣地耶路撒冷时,维纳斯神庙的主教告诉她,耶稣殉难和复活的地方即在这一处所下面。希伦娜回去后将这一发现通告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丁一世遂下令将维纳斯神庙拆除,在此地修建了一长方形教堂,即圣墓大教堂。

圣墓大教堂呈罗马长方形会堂格局,殿内庄严凝重、幽邃深沉。殿中石柱纵横,圣龛处处满壁,存放着大量传说的圣迹和圣物。教堂有两扇大门,门两旁各树立着三根大理石柱。前廊建在一个古蓄水池的顶棚上,两侧鳞次栉比排列着多座教堂。

受难之路

受难之路又称多洛罗萨路,据说耶稣当年就是沿着这条路走向刑场的。

据《新约》记载,耶稣30岁时开始在巴勒斯坦一带广收门徒,传播新教义,这一活动受到罗马帝国统治者和犹太教上层的反对和打击。经过巧妙的周旋,耶稣终于在公元30年带领门徒第子沿着橄榄山进入耶路撒冷。不久,由于门徒犹大的出卖,耶稣在耶路撒冷郊外的客西马尼园被捕。

受难之路共有14站,每站都有标记,或建有教堂,其中最后5站集中在圣墓大教堂。

其他古迹

旧城城墙

1517年后奥斯曼帝国统治耶路撒冷,土耳其苏丹苏莱曼时期重修了城墙,长约5公里,一直保存到现在。

旅游指南

耶路撒冷神奇的传说,浓郁的宗教色彩,丰富的古迹,独特的情调,令人为之神往。许多世纪以来,不同宗教的教徒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耶路撒冷顶礼膜拜。

位置:亚非交接处,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中部。

人口:62

通用语言: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

货币:以色列谢克尔

面积:108平方公里。而通常所称的“圣城”,即老城,位于东区,只占城市一小角,面积1平方公里。

气候:地中海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4℃左右。气候由南至北,夏季2334℃,冬季1017℃。年降雨量由南至北220920毫米。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琴歌    下一篇 冰河国家公园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