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航空救国

《航空救国——华侨飞鹰抗战全纪录》,简称《航空救国》,是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指导、中国新闻社出品的三集纪录片。该片于2016年4月2日至4日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首播。这部展现华侨飞行员归国抗战动人事迹的纪录片,是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组织实施的“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推出的一部精品力作。
中文名称
航空救国
全称
航空救国——华侨飞鹰抗战全纪录
类型
纪录片
出品单位
中国新闻社

目录

纪录片《航空救国——华侨飞鹰抗战全纪录》共三集,由北京南海影业有限公司、北京水木欣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及美国侨报联合摄制。每集时长45分钟,展现了华侨飞行员归国抗战的动人事迹。

该片通过寻访战争亲历者、专家学者、空军后代、影像纪录者、书信及其它史料等一系列人证、物证、事证,以多元的视角、精良的制作、精彩的特技,讲述华侨飞行员在空战中的传奇经历,刻画英雄群像,再现他们参加抗战的感人故事及命运变迁,突出展现华侨华人在民族存亡危机关头以生命和热血参与救国的壮举和赤子之心。

分集介绍

第一集《祖国召唤》,主要讲述抗战中牺牲的首位华侨飞鹰黄毓全、首位获“空战王牌”之称的华侨飞行员陈瑞钿等的英雄事迹,以及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故事,并阐述了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的提出及其深远影响。

第二集《向死而生》,讲述了抗战空军“四大天王”之一的梁添成,以及丁寿康、陈镇和、符保卢等华侨飞鹰们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以及他们感天动地的血洒长空的英雄故事。

第三集《浩气长存》,讲述了梁汉一、彭嘉衡、陈鸿铨等飞虎队中多位华侨华人飞行员的战斗经历,以及林耀等英雄人物与梁思诚、林徽因感人的生死情谊。

首播时间

《航空救国》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首播时间(北京时间):

2016年4月2日上午9:00,第一集《祖国召唤》;

2016年4月3日上午9:00,第二集《向死而生》;

2016年4月4日上午10:45,第三集《浩气长存》。

传奇故事

陈纳德:“会飞的牛仔”

陈纳德陈纳德

在1937年那个短暂和平的春天,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向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陈纳德,伸出橄榄枝,请他来帮助中国空军。

1941年8月1日,陈纳德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

“上帝保佑你们”,在陈纳德鼓励声中,12月20日,志愿航空队的处子秀开始在昆明上空展开,34架崭新的P40战斧式战斗机 ,一举击落9架日机,只有1架日机逃脱,而航空志愿队无一伤亡。饱受轰炸之苦的中国老百姓,亲切地把这支部队称为“飞虎队”。

新“飞虎队”成立以后,海外华侨的“航空救国”热情再次迸发。抗战时期,大批华侨飞行员和机械师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中国空军驱逐机飞行员中,华侨青年最高时占到3/4。有上千名华侨青年投身到“飞虎队”中,在这支队伍中,华裔青年更是占到了90%。

从成立之初到抗战胜利,“飞虎队”一共击落敌机2600架,击沉重创223万吨日本商船、44艘军舰,击毙日军官兵近67000人。

战士彭嘉衡:我对得起可爱的祖国和人民!

彭嘉衡彭嘉衡

彭嘉衡,1921年7月出生于印尼坤缅,是中央航校第15期飞行学员,并于结业后前往美国接受飞行训练。

1944年6月,在美国受训将近两年的彭嘉衡回到中国,被分配到“中美混合联队”,在第五大队17中队担任飞行员,驻防湖南芷江机场。在繁忙的芷江机场,经常能看到彭嘉衡忙碌的身影,他驾驶着当时最先进的野马式战斗机,先后执行作战任务64次。每一次飞行,彭嘉衡都把它当作是最后的飞行。

1944年12月18日上午,美国陆军第20航空队所属的84架B-29重型轰炸机,从中国成都机场隆隆起飞,在陈纳德的70架“飞虎”战机掩护下,直奔侵华日军在华中地区最大的空军基地汉口机场而来。顿时,武汉上空,浓烟滚滚,一片火海,大量日军军需物资被烧毁,包括汉口机场在内的许多重要军事设施遭到毁灭性打击。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飞虎队”战机持续飞抵武汉上空,寻找打击目标。有一天,彭嘉衡和战友们再次奉命前来武汉,轰炸长江江面上的日军军舰。

抗战胜利后,彭嘉衡荣获美国政府颁发的“航空奖章”和“优异飞行十字勋章”。2010年8月22日,一代“华侨飞鹰”彭嘉衡在北京病逝。这位89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说出了他的人生感言:我非常坦然地面对疾病的袭击,回想人生,我对得起我们可爱的祖国和人民,我努力奋斗过了。

“名誉家长”梁思成、林徽因:沉默的光荣是你

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成、林徽因

1937年7月,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成为了中日空战的主战场。战火燃烧之际,中央航校学员林耀所在的中央航校从杭州笕桥奉命西迁云南昆明。

1937年12月的一天雨夜,冷雨袭人,西迁途中的林耀与同学们来到湘黔交界处的新晃小镇,没想到,在这里和一对名人伉俪不期而遇,他们就是当时从北平举家逃难昆明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当时,林耀的朋友黃栋权在小镇上拉起了小提琴,寒雨如刀,梁思成一家投宿无门,凄风冷雨中沿着小提琴的动人音符寻声而来。林耀、黃栋权一行见状,二话没说,立即腾出一个房间,将梁家大小全部安顿好。从此,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就与这群年轻的飞行员结下了深厚友情。

后来,梁思成一家几经辗转,终于到达昆明。更为巧合的是,梁家租住的房子居然就在昆明巫家坝机场附近,此处离林耀所在的中央航校仅有一步之遥。1938年1月1日,林徽因的三弟林恒考入中央航校第10期飞行班,这样林耀和同学们更是成为了梁家的家中常客。

这批学员经常利用假期时间到林徽因、梁思成家里去作客。因此,他们也认了林徽因和梁思成作为他们的义兄和义姐。

1941年3月14日,惨烈的“3•14”空战爆发。林耀、林恒同驾战机升空迎战,结果,中国战机被击落13架,击伤11架,再遭惨败。

在此空战中,一批中国精英飞行员壮烈殉国,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国华侨飞行员黄新瑞。这位祖籍广东台山的虎将,曾创下在一次空战中击落3架敌机的骄人战绩。而林徽因的三弟林恒,也不幸战死疆场,时年只有23岁。

1944年6月26日,在湘江之上,“中美混合联队”第五大队与日本航空兵展开激战,林耀驾驶的飞机中弹起火,33岁的华侨飞鹰血洒长空。

作为二十多位牺牲飞行员“名誉家长”的梁思成,默默地取回了这些华侨飞鹰的遗物。抗战胜利后,林徽因终于知道了林恒、林耀两个弟弟先后阵亡的消息。病榻之上,林徽因长歌当哭,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歌——《哭三弟恒》。

诗中写到:“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影片评价

中新社原副社长、著名纪录片人陈光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没见过大海的人就不知道什么叫汹涌澎湃,没有爬过高山的不知道什么叫巍峨崇高,没有看过(《航空救国》)这个片子就不知道华侨为了保家卫国做了多么大的牺牲。”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王甫点评认为,《航空救国》对华侨飞鹰们归国抗战、血洒长空的记录,使得“沉默的光荣”重新焕发了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点评认为,《航空救国》一片主题新颖、制作精良,是同类题材纪录片中的上乘佳作。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南安普顿大学    下一篇 韩军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