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洪泽湖

洪泽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苏北平原中部西侧,淮安、宿迁两市境内,地理位置在北纬33º06′—33º40′,东经118º10′—118º52′之间,为淮河中下游结合部。原为浅水小湖群,古称富陵湖,两汉以后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代始名洪泽湖。1128年以后,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东潴水,原来的小湖扩大为洪泽湖。洪泽湖湖面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库、航运枢纽,又是渔业、特产品、禽畜产品的生产基地,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誉。

目录

形成原因

洪泽湖洪泽湖
洪泽湖的形成,具有三大因素。

其一,地壳断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泽湖形成的自然因素,胚胎始于唐宋以前的小湖群。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等。

其二,黄河夺淮是形成洪泽湖雏形的客观因素。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决阳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与泗水合,南流入淮,此为黄河改道之始。至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黄河夺淮长达近700年之久。由于黄河居高临下,倒灌入淮,黄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将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汇聚成湖。

其三,大筑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是洪泽湖完全形成的人为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

湖泊特征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淮河中游、江苏省洪泽县西部,是“

洪泽湖,属暖温带黄淮海平原区与北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区的过渡带,因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洪泽湖降水量较为丰沛。

洪泽湖属过水性湖泊,水域面积随水位波动较大。在正常蓄水水位12.5米时,面积达2069平方公里,容积为31.27亿立方米,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当湖水位达到13.5米时,湖区面积为2231.9平方公里,相应库容52.95亿立方米,此时湖区面积基本与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相当(太湖水域面积为2388平方公里)。湖水位17米时,防洪库容135亿立方米。最大水深5米,平均水深1.5米。湖底高程一般在10-11米之间,最低处7.5米左右。湖底高程高出东侧平原4~8米,所以又称为“悬湖”。

洪泽湖历史上最高水位为16.9米,发生在清咸丰元年(1851年),因黄河决砀山、东溢六塘河,洪泽湖水位猛涨,礼坝(位于三河闸南岸)被冲决,自此淮水由入海为主改为入江为主。洪泽湖最低水位为9.68米,发生在1966年。

洪泽湖水质属中-富营养型,洪泽湖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氨、酚、总汞;年均水温16.3℃,最高水温在9月28℃,最低水温在1月3℃,洪泽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只有当北方强冷空气过境时,湖面才出现封冻,全湖性封冻一般发生在寒冷的1~2月;湖内的鱼类以鲤科为主,约占全湖种类的50%以上。

水利设施

1950年重新治理淮河,在洪泽湖兴建了一系列控制工程,包括三河闸和入江水道等主要工程,1970年完成了各项工程,从此,淮河下游广大地区改变了历史上长期遭受洪涝威胁的局面。东侧平原广大农田的灌溉水源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每年由灌溉总渠输出的水量为70~140亿立方米,可灌溉洪泽、淮安、阜宁及滨海等市县农田120万公顷,其中自流灌溉已发展到26.7万公顷。

洪泽湖控制工程由洪泽湖大堤、三河闸、高良涧进水闸、高良涧船闸、蒋坝船闸、二河闸及沿堤涵闸组成。

洪泽湖大堤

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大堤
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亦称捍淮堰,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史称汉堰。唐大历三年(768)又筑唐堰蓄水,与汉堰相接。汉、唐二堰为洪泽湖大堤雏形。明、清屡次加筑大堤。从明万历八年(1580)起,先在北段改建石砌,逐步向南砌筑,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全线石工基本完成,形成了“堤堰有建瓴之势,城郡有釜底之形”的局面。现洪泽湖大堤西起盱眙县张大庄,东止淮阴县码头镇,长67.25公里。清咸丰元年(1851),三河口的礼河坝被洪水冲坏,坝下冲跌深潭,此后淮河洪水从决口下三河,穿高、宝湖,南入长江。大水年份,高、宝湖不能容纳,尚须开放运堤归海五坝,泛滥于里下河地区。民国10年(1921)及20年大水,高、宝湖地区受淹,里下河地区沦为泽国,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洪泽湖大堤是淮河下游重要流域性防洪工程,位于洪泽湖东岸,北起淮阴县码头镇,南至盱眙县张大庄,全长67.25km。洪泽湖大堤始建于公元200年(东汉建安五年),后来历代修建,特别是明清两代,逐步将土堤加做石工墙。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到清乾隆47年(1782年),经过202年才基本完成。历代都有修缮。

三河闸

三河闸位于江苏省洪泽县境内,洪泽湖的东南角,是淮河下游入江水道的控制口门,是淮河流域性骨干工程。它是建国初期中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大型水闸。

三河闸三河闸
三河闸工程于1952年10月动工兴建,1953年7月建成放水。闸身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共63孔,每孔净宽10m,总宽697.75m,底板高程7.5m,宽18m,共21块底板,闸孔净高6.2m。闸门为钢结构弧形门,每孔均设有2×10t卷扬启闭机一台。左右岸空箱内分别设有水电站一座,装机容量分别为200KW、125KW。门墩架设公路桥,按汽-10级标准,采用双车道,净宽7m。三河闸按洪泽湖水位16m设计、17m校核,原设计流量为8000m/s,加固后的三河闸设计行洪能力提高到12000m/s。设计抗震烈度7度,属大Ⅰ型水闸。

三河闸工程的建成,极大地减轻了淮河下游的防洪压力,保证苏北里下河地区不再受到淮河洪水灾害之苦。建成以来,抗御了1954年、1991年、2003年、2007年等大洪水,充分发挥了骨干水利工程效益。年均泄洪近200亿m,为保证里下河地区3000万亩农田和2000多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三河闸工程拦蓄淮河上、中游来水,使洪泽湖成为一个巨型平原水库,为苏北地区的工农业、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三河船闸

三河船闸位于江苏省洪泽县蒋坝镇南端,是洪泽湖大堤的穿堤建筑物,是三河闸水利枢纽的组成部分。上闸首切洪泽湖大堤入洪泽湖,下游经入江水道三河段、石港船闸、金宝航道和南运西船闸连通大运河。其主要功能是通航,兼顾防洪和抗旱输水。

三河船闸1969年开工建设,建成于1970年3月,2001年,经安全鉴定为三类闸。2006年12月~2007年7月进行除险加固。加固后的船闸口门净宽10米。闸室为扩散结构,有效长度100米,最大净宽16米。上闸首工作门底槛高程9.0米,闸室底板和下游工作门底槛高程4.8米。上闸首顶高程17.5米,闸室墙顶高程16.5米(含1米高防浪板),下闸首顶高16.5米,船闸最大水级差8米,闸室内最小坎上水深2.5米。

三河船闸工程建成后分别于1973年、1995年、2007年进行了三次加固,1984年和1990年进行了两次大修。

灌区工程

洪泽湖形成之前,淮河右岸分布着破釜、白水、泥墩、富陵诸湖塘。汉建安初(196~200年),广陵太守陈登在破釜塘东筑高家堰,“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开始引湖水灌溉农田。三国魏明帝时(227~238年),邓艾修白水塘,“立三埝,开八水门,置屯四十九所,溉田万二千顷”。南北朝北齐乾明元年(560年),复修百鳖屯。隋大业十二年(616年),破釜塘溃、白水塘亦坏。唐证圣时(695年),重置白水塘、羡塘屯田。长庆三年(823年),调扬州、青州、徐州民力开徐州泾、青州泾、大府泾、竹子泾、棠犁泾,灌溉范围扩大到东部沿湖地区。南宋时各塘淤废,元代又在湖区立洪泽屯田。明初,黄河南泛日剧,大筑高堰,蓄清刷黄,逐步形成洪泽湖,原有灌溉设施全部破坏。延至清末,疲于应付防洪工程,无力修建灌溉设施,只有部分淮水出清口循里运河供沿线灌溉。民国时期提出导淮工程计划,考虑到用洪泽湖蓄水发展里运河、废黄河、盐河地区灌溉,只兴建少数工程。

建国后,对洪泽湖蓄水灌溉进行了全面规划。1951年4月,治淮委员会提出《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计划兴建洪泽湖水库,备苏北农田灌溉之用。苏北治淮总指挥部在《苏北灌溉总渠工程规划概要》中提出淮河下游开辟四大干渠,引洪泽湖水,灌溉废黄河以南2580万亩农田。1953年三河闸竣工,洪泽湖具备了蓄水条件。1954年1月,治淮委员会召集苏、皖两省协商,形成“洪泽湖蓄水位问题研究会议纪要”,经华东局、水利部转报政务院,暂定蓄水位12.5米。为便于治理和管理,同年12月,省政府报请政务院批准,将安徽省的泗洪、盱眙两县划给江苏,江苏的萧县、砀山划给安徽。开始进行蓄水垦殖移民工程,洪泽湖正式蓄水。沿总渠、里运河陆续发展自流灌溉。

1957年冬,淮沭新河进水口二河闸、盐河朱码节制闸、盐河涟东灌区、中运河竹络坝灌区等工程相继开工。1958年,二河、淮沭河、淮阴闸、沭阳闸、盐河闸、淮涟闸、蔷北地涵、滨海闸等输水控制工程开工。盐河涟中、涟西灌区,淮沭河淮涟、柴塘、柴沂灌区、新北灌区、沙河灌区,洪泽湖蒋坝灌区,废黄河张弓、南干灌区也陆续开始兴建。1967年,在洪泽湖大堤上建周桥洞,将原砚台、高涧灌区合并为周桥灌区。到60年代末,洪泽湖自流灌区面积扩大到400万亩。1970年又在洪泽湖大堤上建洪金洞,将原蒋坝灌区扩大为洪金灌区。

到1987年,洪泽湖灌区范围内有5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19处,控制土地面积6939.34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579.3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42.31万亩。其中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10处、10~30万亩中型灌区7处。由于水情变化,有7个中型灌区改为提水灌区,其设计灌溉面积120.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7.2万亩。

社会经济

洪泽湖涉及两市四县二区(淮安市的洪泽县、盱眙县、淮阴区;宿迁市的泗洪县、泗阳县、宿城区),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6)数据显示,截止2005年底,涉湖的淮、宿两市总人口1052.31万,土地面积18627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937.74亿元。农林牧渔业从业总人口220.27万,总产值401.7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2.8%;渔业生产总值58.6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6%。

物产资源

洪泽湖水生资源丰富,湖内有鱼类近百种,以

名称演化

洪泽湖古称“破釜塘”。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杨广洛阳乘龙舟游幸江都,一路干旱,经过“破釜塘”时,喜逢大雨,水位大涨,一望无边,他一时兴起,就将破釜塘改为洪泽浦,洪泽之名由此而来。到了唐朝,又改称洪泽湖。

民间传说

九牛二虎一只鸡

人们常用“九牛二虎”来喻力大,清朝政府在加固洪泽湖大堤时,便铸造了“九牛二虎一只鸡”,放在大堤水势要冲,以祈镇水。据说铁牛当初铸造之时,肚内本是金心银胆,夜间还常常跑到田里偷吃老百姓的庄稼,当人们出来打时,一棍打了它的双角。此后又不知道哪个贪财之徒,偷摘了铁牛的金心银胆,遂使铁牛不能行动,就失去了镇水的作用。现存的铁牛大小如真牛,均作昂首屈膝状,似哞哞欲叫,憨态可掬,横卧在厚约10厘米的联体铁座上,铸工精细,造型生动,重约2500公斤。铁牛肩胛上刻有楷书阳文:“维金克木蛟龙藏,维土制水龟蛇降,铸犀着证奠淮扬,永除错垫报吾皇。康熙辛已午日铸。”。随着时间推移,铁牛则成了最受人们青睐的洪泽湖一景。

灵迹处处老子山

洪泽境内的老子山,相传为老子炼丹所在。春秋末年,老子骑着青牛来到了芦莆山下,一见此处山色清秀,淮水潺潺,旋生在此采药炼丹,为民疗疾之意。老子在这里解救了无数人的病苦,最后功德圆满,沓然而去。后来人们发现:在此山有一岩洞,四壁如削,洞深丈许,内有石床、石几,便以为是老子住所,称之为“仙人洞”,在中山西侧淮畔有一堵巨石,上有鼎脚之痕,四周石皆红,便以为老子曾在此砌炉炼丹,故称之为“炼丹台”;在南山南麓又有一块潜伏巨石,上有蹄形之穴,穴内常年积水,清澈见底,不溢不涸,汲而复生,寻则无泉脉相通,人皆称奇,便以为这是老子乘青牛西去函谷时留下的蹄痕,故称之为“青牛迹”。为此,“仙人洞夕照”、“炼丹台怀古”、“青牛迹闻莺”也就成了老子山三大景观。

彩船带姑娘

“嫁出门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可大年初一刚过,洪泽湖区渔民便会把船装扮得花枝招展的,把姑娘带回家中,共话家常,盛情款待。本世纪初,淮河流域飘来无数渔人,散居在洪泽湖沿岸。那年二月二,一位渔人驾着花船开进洪泽湖上的小龟滩,将自家的闺女接到船上,一路欢笑朝淮河上游开去,带回娘家,十分风光。当地渔人感到好奇,那女人说,这是俺家习俗呗。说罢,女人津津有味道上一段歌谣:娘家彩船带姑娘,婆家送去贤惠娘;迎来送往话心肠,双亲双家夸红娘。从此彩船带姑娘的习俗,就像一出别具风情的小戏,在洪泽湖地区,一年又一年演了下来。

老子山与老子

老子是彭祖的后代,生于淮水之滨。他的母亲因吃了水中漂来的一只李子而怀胎,孕育八十一年,生下一子白发苍苍,故取名李老子。还因耳上有三个漏,又名老聃。周王朝为了开发西域,宣扬周礼,派老子西方游说,漫游中他因吃了西王母的仙草而修炼成仙。一天他骑着青牛从天廷飘落到海中一块礁石上,后海水退了,这礁石成了一座小山。他在这里修道炼丹为渔民治病,人们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并把这座山叫老子山。

鱼吃仙丹

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李老君无法,只得避开孙悟空,架起云头直往西去,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炼丹。老君站在云头看到下面有一座青山,山脚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草。老君降落到地上一看,正是洪泽湖南岸的老山,正好又有一个山洞。李老君就在这老山采药草炼丹丸,孙悟空急得到处找李老君要仙丹,就是找不到。后来他架起云头直往西下,一看到洪泽湖南岸有一座大山,他就降落下来,在山南坡看到一个仙人洞,就进去了。到里面一看李老君正在忙着炼神丹。李老君看到孙悟空,连忙把神丸装到葫芦里,架起云头就往天上跑去。孙悟空紧紧追上,伸手就来抢葫芦。眼看仙丹就要被孙悟空夺走,李老君一气之下举起大铁棒打破葫芦。孙悟空连抓带抢得到几粒神丹,其余的仙丹都落到洪泽湖里去了。鱼、虾、蟹都争着来吃仙丹。从那以后,洪泽湖里的鱼类,肉鲜味美,可口好吃,直到现在仍然远近闻名。

刘伯温造堤

刘伯温帮助朱元璋消灭元朝,建立了大明朝,国泰民安,但水灾很重,洪水时常淹没庄稼,朱皇帝下旨要刘基兴修水利。刘基接旨后,就到洪泽湖一带,从老子山到清江,一路勘察地形。经他察看所知,这一带地形高洼不平,所建堆堰没有按水平去修建,所以上水头一来水,下水头就决口。刘基找到决口的原因,他向老百姓收买了很多米糠,运到上游,在老子山处放下水。他把米粮慢慢地撒在水面上,让米粮在河两边所贴在位置,找到了水平线,再根据米粮的位置向上建堆埝,这就是现在的弯弯曲曲的洪泽湖大堤。刘基用这种方法建堆堰以后,就再没有倒口子,直到现在堆堰还是好好的,人们都要这条坚实牢固,水冲不跨的大堤叫“钢堆”。

渔民刷锅不下水

从前,洪泽湖有家渔民老夫妇,很穷,只有一条破划子和一只破锅。一天,老两口过洪泽湖,想到集市上买点口粮,再买口小锅。小船靠岸到集市上买东西时,但见店里和杂货摊的人都不答话。老头很生气,眼看天已傍晚,一急之下,便到粮行里抓了一把小谷米,又在杂货店里拿了一口小锅,转身就往船上走,卖东西的人并不追赶向他要钱,渔夫很是奇怪。上船以后,只见四周茫茫一片全是水。老两口这才明白这是泗州城。第二天早晨,渔夫发现带回来的小谷米变成了鲜鱼。老俩口喜出望外随即将鱼抬到市上卖了,又买回此米,高高兴兴回到船上准备烧饭后,揭开锅盖一看,锅里饭菜都有,老俩口靠这口锅生活好长时间。一天,老渔妇将锅放到水里想刷个干净,可是,锅一入水就不见了。因此,洪泽湖的渔民刷锅不再把锅放到湖里刷了。这种风俗习惯流传至今。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洪泽湖湿地公园    下一篇 慈善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