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戈公振

戈公振(1890~1935),名绍发,字春霆,江苏东台人。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学家、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学拓荒者。曾任《时报》总编辑,创办了《图画时报》。 其著作《中国报学史》是中国第一部报刊史专著,也是首次将报刊史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著作,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思想史研究中很重要的一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目录

戈公振(1890.11.27-1935.10.22),名绍发,宇春霆,江苏省东台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学家、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学拓荒者。戈公振的著作《中国报学史》,最早论述了中国新闻史,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泛论新闻学,开创全面系统的研究中国新闻发展史的先河,成为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文献。戈公振对中国新闻事业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第一次确立了报学史的研究是一门学问。

生平经历

青年戈公振青年戈公振

1890年11月出生在东台城里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
1904年就读于东台高等小学堂。
1912年在《东台日报》担任编辑工作。
1913年南下上海,在有正书局当学徒,后被提升为出版部主任。
1914年,被调到《时报》编辑部工作,初任校对、助理编辑,后升任编辑直至总编。
1920年首创了《图画时报》。
1921年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成立,任会长。
1925年起,先后在上海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讲授新闻学。
1927年,出版《中国报学史》。
1927年1月29日,以记者身份乘法国邮轮“答尔塔良”号自费赴法国、瑞士、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日本等考察新闻业。
1927年8月,受国际专家联盟的(国联)邀请,出席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新闻专家会议,在会上做了题为《新闻电费率与新闻检查法》的发言。
1928年底,出任《申报》总管理处设计部副主任。
1930年创办了《申报星期画刊》,并亲任主编。
1932年“一、二八”凇沪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与巴金、丁玲等129人联合签名发表了《中国著作者为日本进攻上海屠杀民众的宣言》。
1932年初,以记者身份参加国联调查团到上海和东北调查日本侵略真相。 三进沈阳城,亲临九一八发生地北大营,调查第一手材料,曾遭日伪警宪的逮捕。后经营救,得以获释。
1933年3月,随中国驻苏联大使颜惠庆去莫斯科访问。在苏三年,对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乌克兰、高加索、乌拉尔一带进行了考察。期间所写的文章后由邹韬奋集成一册出版,辑为《从东北到庶联》。
1935年,邹韬奋电邀戈公振回国,准备重新筹办《生活日报》。
1935年10月15日抵达上海。不久,因身体不适住院,初诊为盲肠炎,于10月22日下午2时病情恶化,不幸去世,享年45岁。  戈公振的胞妹戈绍恰女士说他“死后手指甲皆发青,开刀医生被一批批爱国学生责问得无言以对”。戈公振的侄儿戈宝权也认为:“他的死因,在他逝世时一直到今天,始终是个谜。 ”后葬于江湾第一公墓,墓碑上“东台戈公振之墓”由狄楚青题写,黄炎培撰写碑文。

主要作品

《中国报学史》
192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新闻史专著。《大公报》曾发表评论说:“此书搜讨之勤,网罗之富,实为近代著作中之所罕见者。”
《新闻学撮要》(译作,梁启超作序)
《新闻学》(1940年出版,1947年2月再版,普及型读物)
《东北到庶联》(1935年12月生活书店出版)

思想观点

 戈公振把中国报纸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营业时期。他给报纸下的定义:“报纸者,报告新闻,揭载评论,定期为公众而刊行者也。”他还提出:“新闻当新鲜,有如蔬菜鱼肉不可陈腐。”这一观点,揭示了各阶级对新闻报道的一种共同要求。
他强调新闻要有趣味性。他认为,新闻作品是精神产品,应当给人以愉悦,如果老是空洞的说教,抽象的道理,官样的文章,读者是不会看的。
他主张新闻文字要活泼,内容要新鲜,趣味要浓厚。他在《时报》办了多种副刊,目的之一就是要增强趣味性,吸引各方面读者。他又认为,趣味是要的,但又不能片面地去追求趣味性。他对当时有些报纸追求低级趣味,登载黄色新闻,提出过尖锐的批评,指出:“今日之报纸,唯搜求不近人情之新奇,以博无知读者之笑。其幼稚诚不堪言笑。”戈公振还提出新闻要向民众开放。他认为,报纸是办给人民看的,理应为人民鼓与呼。报纸不为人民说话,自然就会失去群众。“新闻向群众开放,好处甚多,使多数人了解政治问题,能自下个人判断,进而监督报纸,强制政治家,使自觉其责任重大,于国家的进步,这是有非常重大关系的。”戈公振的这些话,无疑是针对时弊而发的。

人物成就

开创新闻画报先河

1913年,戈公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通师范学校,但终因交不起学费而未能入学。他决心走自学成才的道路。这一年冬天,戈公振得到同乡绅士夏寅官的介绍,去上海投奔狄楚青。狄楚青是号称上海“四大金刚”之一的办报人,此时正主办《时报》。戈公振在狄楚青所办的有正书局图画部当学徒。他白天工作,晚上专心夜读。由于他勤奋好学,在学徒期间就崭露头角,替书局编写了一本习字帖和一本《中国图案集》,受到素爱碑帖的狄楚青的赏识,被提拔为书局出版部主任。1914年,狄楚青鉴于戈公振文字写作颇为出色,将他调到《时报》做编辑。

 入《时报》编辑部工作后,戈公振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并以其创造性的工作令人刮目相看。仅仅半年时间,他便由校对升为编辑,先后任本埠新闻版编辑、地方新闻版编辑,并撰写时评。在五四时期,他协助狄楚青对《时报》进行大胆的改革,创办了多种副刊。这些副刊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妙趣横生,深受读者欢迎。戈公振为《时报》首创图画附张,增出《图画时报》,刊登中外大事,深为读者所喜爱。他认为:“文义有深浅,而图画则尽人可阅;纪事有真伪,而图画则赤裸裸表出。盖图先出于文字,为人天然爱好之物。虽村夫稚子,亦能引其兴趣而加以粗浅之品评。”中国虽早有画报,报纸也早有插图,但一直沿袭石印。《时报》出版的画报用道林纸铜板精印,使中国的画报进入了“铜板时代”,为中国的新闻史揭开了新的一页。戈公振也由于工作突出,被狄楚青聘为《时报》总编辑,负责该报的实际工作。

《中国报学史》

戈公振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1921年在他的倡导下,“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应运而生,戈公振亲任会长。该会以“研究新闻知识,增进德智体群四育”为宗旨,多次组织活动,有力推进新闻研究事业的发展。1925年,他根据美国人开乐凯的著作《新闻手册》,编译出版了《新闻学撮要》一书,受到新闻工作者和读者的欢迎,很快销售一空。梁启超为其作序说:“戈君从事时报十有四年,独能虚心研究及此。予喜其能重视其职业,与此书之有裨后来者也,爱为之序。” 梁启超同时还将此书荐为报人的入门书籍。

《中国报学史》《中国报学史》

这年夏,戈公振开始撰写《中国报学史》,1927年11月,由商务印出馆出版发行,全书共28.5万字。该著作奠定了他在新闻史研究中的拓荒者地位,是迄今为止公认的中国第一部系统而全面地叙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专著。它首次对汉唐到“五四”运动2000多年间,中国报刊的产生及其发展面貌作了清晰的勾画。从而开创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时期。当时的《大公报》曾有如下评价:

“《中国报学史》一书,东台戈公振著……此书搜讨之勤、网罗之富,实为近年来著作中之所罕见。”

更有日本学者小林保将该书译成日文,在东京出版,并在序言中介绍说:

“著者戈公振,……就他的经历表明,他是中国近代新闻界的第一人,作为实际家同时又作为新闻学的系统研究家,享有很高的名声。”

此后的许多新闻学著作,如日本学者编写的《中国新闻史》、林语堂的英文版《中国报业及舆论史》、燕京大学新闻系教授白瑞华所著《中国报业》等书,都是借助《中国报学史》所提供的材料编写的。

即使是在戈公振去世几十年后,该书也仍然一再重印。1955年,《中国报学史》经戈公振的侄子、著名翻译家戈宝权整编后,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3年又由中国新闻出版社再次出版。

随着对新闻学不断深入的研究,戈公振又把自己的视野中国新闻史扩大到世界新闻史。1927年初,他第一次自费出国访问,做了一次“环球之行”,足迹遍及英、法、德、意、美及日本等国。他采访了英国外长张伯伦、法国外长白理安、德国外长史特莱斯曼等人,并着重了解了欧美和日本新闻事业的现状,旨在编写《世界报业考察记》,可惜该书稿在商务印书馆排版过程中,于1932年日军侵犯上海时被日机炸毁。

人物评价

戈公振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新闻学家、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学拓荒者。

首先是他一生勤奋好学的精神…他终生献身于新闻事业的坚定信念…  他的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作风。他一生中为人光明磊落,从不沽名钓誉,猎取名誉地位;他平等待人和蔼可亲,并以助人为乐,特别是提携同行和后进……凡同他生前共过事和有交往的人,都深知他的这些高尚品质。(戈宝权评)

爱国报人

戈公振是一位爱国报人,他的“办报为救国”的宗旨始终贯穿着他光辉的一生。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军事扰攘,岁无宁日,吾人欲挽此危局,非先造成强有力之舆论不可。报纸既为代表民意之机关,应摒除己见,公开讨论,俾导民众之动作,入于同一轨道。”。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剧,还利用报刊进行文化侵略。对此,戈公振表示极大的义愤,揭露说:“日本人办的《顺天时报》、《盛京时报》,以中国之文字与中国人之口吻,而攻击我政府与国民,斯可忍,孰不可忍!附述于此,以当国人棒喝!”1935年10月中旬,正准备与邹韬奋一起办《生活日报》时,戈公振不幸得阑尾炎,于22日在上海逝世,年仅45岁。沈钧儒为其写了一句悼词:“壮者戈先生”,可谓是对戈公振不平凡的一生的高度概括。

新闻史学拓荒者

戈公振是中国新闻史学拓荒者,他编著的《中国报学史》一书,对报纸(包括新闻事业)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的探讨研究。它描述了中国从古至今新闻事业的概况;叙述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创办报刊的过程,揭露了它们对中国政治的、教育的、文化的、商业的、宗教的等六个方面的渗透和干涉中国内政的一些情况;介绍了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办报活动及双方论战的状况;同时,对袁世凯反动统治时期的黑暗也作了生动的揭露。像戈公振这样把报刊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来研究,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一书,为中国新闻事业史这一学科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奠基之作,对后世新闻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新闻学界泰斗方汉奇老先生就曾说过:“戈公振是高峰,我只是个小丘陵。他是奠基人,我只是做了一点后续的工作。一个学科需要有历史的传承,我只是历史长河中起传承作用的一个小链条。

家庭情况

戈公振故居戈公振故居

父亲:戈铭烈

哥哥:戈绍甲

妹妹:戈绍怡

堂弟:戈绍龙(曾留学日本)

儿子:戈宝树(核物理学家、美籍华人)

侄子:戈宝权(翻译家)

戈公振新闻奖

为纪念我国三十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戈公振先生,江苏省新闻学会设立了“戈公振新闻奖”,为江苏省新闻界最高奖。戈公振,现代著名新闻学家,江苏东台人。故居位于东台市城内兰香巷9号,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砖木结构,3进12间,“寿”字图案花墙,六面壁板,格扇门窗,占地面积247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90平方米。由周巍峙题匾的“戈公振纪念馆”即设立在故居内。

戈公振故居 

戈公振故居位于江苏东台市城内兰香巷9号,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砖木结构,3进12间,“寿”字图案花墙,六面壁板,格扇门窗,占地面积247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90平方米。由周巍峙题匾的“戈公振纪念馆”即设立在故居内。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范开席    下一篇 韩剧第八集定律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