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前身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于1929年9月,是复旦大学下属院系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名扬海内外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70年间已为国家培养了6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2000多名专科生和进修生,其中不少毕业生担任了党政部门和重要的新闻、教育、科研机构的领导职务,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新闻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前身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于1929年9月。

新闻学院地处上海杨浦区五角场商业中心区,交通便利,信息通畅。院区占地88亩,图书楼、办公楼和教学楼总建筑面积达9300平方米,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收藏和一流的教学科研设备。

新闻学院设有新闻学系、广播电视学系、广告学系、传播学系,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层次的新闻传播人才教育体系。学院共开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经营管理4个博士点,以及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媒介管理学、新闻与传播6个硕士点(包括“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

新闻学院目前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包括港澳台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学生总数近1500人,其中有在复旦学院接受通识教育的新生260多名,本科生720多名,硕士生250多名,博士生80多名,外国留学生170多名。新闻学院毕业生以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著称,众多毕业生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新闻界的骨干力量。

学院历史

1929年9月复旦大学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规程改科为系,原中国文学科分别设立中国文学系与新闻学系,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正式成立。

复旦大学新闻系首任系主任

此前,复旦大学国文部主任邵力子自1924年年初起开设《新闻学及现代政治》,为复旦大学最早开设的新闻学课程。是年秋,国文部附设“新闻学讲座”,由陈望道主持。1925年8月26日,复旦大学校行政院决定,自是年秋季学期起,国文部扩充为中国文学科,下设文艺系、文艺教育系、新闻系。1926年9月 ,以新闻系名义正式招生,万世淦、项富春、张吾素三人成为首批新闻学专业学生。1928年年秋,聘《时事新报》主笔陈布雷为新闻学组学生讲授《社论作法》,《时事新报》经理潘公弼主讲《新闻编辑》。1929年春,聘请《时事新报》经理潘公弼主讲《新闻采访》,《申报》编辑主任马崇淦主讲《新闻学》。

复旦新闻系首任系主任谢六逸
复旦大学新闻学系首任系主任为中国文学科谢六逸教授。谢六逸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自1926年2月起在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科任教。

谢六逸担任新闻学系主任后,亲自拟定《复旦大学新闻学系简章》,全面阐述其办系思想:“社会教育,有赖报章,然未受文艺陶冶之新闻记者,记事则枯燥无味,词章则迎合下流心理,于社会教育了无关涉。本系之设,即矫正斯弊。从事文艺的新闻记者之养成,即示以正确之文艺观念,复导以新闻编辑之规则,庶几润泽报章,指导社会,言而有文,行而能远。”《简章》提出了新闻学系的培养目标“在养成本国报纸编辑与经营人才”;在教学内容上,“则在灌输新闻学知识,使学生有正确的文艺观念及充分之文学技能,更使之富有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与各种知识,而有指导社会之能力”。在教学方法上,理论与实践并重,学习与研究并重、课内与课外结合;在课程设置上,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先基础课而后专业课,循序渐进。谢六逸还聘请《申报》总经理助理戈公振、《时事新报》编辑周孝庵、《申报》编辑赵君豪等业界著名人士来新闻学系主讲《中国报学史》、《新闻编辑》、《新闻学》等课程。

1935年,新闻系举办“世界报纸展览会”,展出33个国家的2000多种报纸,被誉为“中国新闻史上的创举”。

复旦大学老校长、著名教育家陈望道教授于1941年出任新闻系主任,确立了“宣扬真理,改革社会”的指导思想,并把“好学力行”作为系铭。1945年,由他发起筹建的“新闻馆”举行开馆典礼,同时举办第二 次“世界报纸展览会”。“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的著名对联,使集教学、科研、实验于一体的“新闻馆”名闻遐迩。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王中教授任系主任,并进行教学改革,将“有巩固基础、有发展前途的新闻文字工作者”作为培养目标。

1952年9月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停办,教师汪英宾、伍必熙和学生44人转入复旦大学新闻学系。在教学工作上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取消学分制与分组制,培养目标改为“有巩固基础、发展前途的新闻文字工作者”。

陈望道创办的“复旦新闻馆”陈望道创办的“复旦新闻馆”
1956年,新闻系创办了《新闻学译丛》杂志,介绍国外新闻学研究的成果与动向;王中教授提出《新闻学原理大纲》,就新闻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活跃的新闻学研究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系经过拨乱反正,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1年和1984年先后建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形成了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完备的教学体系。本科生学制为4年,硕士生和博士生学制均为3年。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和对外交流的迫切需要, 在新闻系不断壮大的基础上,1988年6月成立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这是新中国高等学校建立的第一所新闻学院。1994年,建立广告学专业,并招收首批本科生。

2002年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等六家新闻单位成为新闻学院首批定点教学实习单位。新闻学院还是国务院新闻办唯一的“省部级新闻发言人”评估机构。

各系介绍

新闻学系

新闻学系成立于1929年9月,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学教育机构。新闻学系开设的新闻学专业主要培养记者、编辑、媒体管理人才、文化传播、新闻教学及研究人才,至今已有毕业生6000多名。新闻学系教师撰写和出版了数十部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准的新闻学教材,总发行量已超过百万册。

广播电视学系

广播电视学系创建于1984年,设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有实验室、演播厅、音像资料库等配套设施。该系培养广播电视编辑、采访、节目主持、节目制作、节目策划、媒介经营管理等工作的新闻高级专门人才;教学特点是注重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艺术以及广播电视文化的融合。广播电视新闻学系与多家国内外大学有学术合作,历来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影视传媒项目,使学生获得锻炼。

广告学系

广告学系1994年成立,设广告学专业,目前已经形成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多层次教育体系。主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营销传播的高级策划者、应用者和管理者。

传播学系

传播学系建于2002年,在国内最早设立传播学专业。传播学专业在加强新闻传播学理论和方法教学的同时,还开设了网络传播和媒介经营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偏重实战能力的培养。该专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聘请业界和学界资深人士来学院讲课,并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充分发挥了传播学的跨学科性和应用性。

师资力量

陈望道陈望道先生
新闻学院现有全职教职工78人,其中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21人,讲师13人,还聘请了一批学识精湛、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和兼职研究员,并聘请外籍专家担任顾问教授。部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采用学界与业界合璧的“双导师制”。

新闻学院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拥有一批全国知名的学科领军人物和富有科研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有国务院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名、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1名、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1名、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2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常务副会长1名,中国广告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名。

教学研究

新闻学院历来重视对外交流和国际化工作,积累了充裕的海外资源。迄今已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英国伦敦政经学院(LSE)、金史密斯学院、弗吉尼亚联邦大学(VCU)、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萨尔斯堡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香港中文大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流院系建立了人员交流和项目合作关系。

新闻学院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不仅与美国时代华纳、CCTV、香港TVB和凤凰卫视等海内外各大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而且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服务。2002年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等六家新闻单位成为我院首批定点教学实习单位。新闻学院还是国务院新闻办唯一的“省部级新闻发言人”评估机构。

新闻学院在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传播学实证调查、视觉文化与传播等研究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产生了一批国内领先的创新性学术成果,逐步建立了国际影响。1981年出版至今的《新闻大学》,是国内创办最早的新闻传播学术刊物之一,在全国历届新闻核心期刊评选中名列前茅。近年来新闻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发表论文、出版专著数量众多。

在兄弟院校支持下,本学院发起创建了国内第一个传播学学术团体—“中国传播学会”,构筑了“中国传播学论坛”、“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和方法暑期学校”和“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等知名全国性学术平台。

学院还与国内外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合作成立了多个研究中心,其中包括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中心、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复旦—金史密斯记录影像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际出版研究中心等。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会计账簿    下一篇 VR新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