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海南虎斑鳽

海南虎斑鳽(学名:Gorsachius magnificus):体型和大小近似于鹭,是中型涉禽。为体长为54-56厘米,雌鸟较小。上体的羽毛为暗褐色,飞羽呈石板灰色,并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翅膀上的覆羽为暗褐色,具有少许白色的斑点。主要栖息于亚热带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和其他有水域的地方。夜行性,白天多隐藏在密林中,早晚活动和觅食。食性以小鱼、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 是中国特产的鸟类,没有亚种分化。在海南为留鸟,其他地方为夏候鸟或旅鸟。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为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因为极为罕见,海南虎斑鳽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
中文学名
海南虎斑鳽
拉丁学名
Gorsachius magnificus
别称
海南夜鳽、海南鳽、白耳夜鹭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鹳形目
鹭科
夜鳽属
海南虎斑鳽

目录

海南虎斑鳽海南虎斑鳽

海南虎斑鳽体型和大小近似于鹭,是中型涉禽。雌鸟较小,尾羽的数目与

海南虎斑鳽海南虎斑鳽

海南虎斑鳽部分留鸟,部分

海南虎斑鳽是中国特产的鸟类,没有

海南虎斑鳽的筑巢地,在广西柳州,它选择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中溪流边的树上筑巢,在浙江

海南虎斑鳽是世界上公认的鸟类濒危物种,因第一个模式标本于1899年采自海南岛的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濒危种。

发现历程

据文献记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浙江、福建、海南等地的山区被发现过。最早是由英国人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在中国海南岛发现的,长期以来仅在大英博物馆里保存有一副标本,以后再也未能获取到相关信息,故而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粤北在近40年内只发现5只海南虎斑鳽活体的记录。

1929年,中山大学生物系的师生曾在位于广西自治区中部的金秀大瑶山采集到该鸟的标本,这是广西自治区20世纪90年代以前惟一的纪录。

20世纪60年代初期,华南动物考察队曾在海南作过多次调查,时间长达数年,也仅在中部山区采到了两只标本。此后一直再没有关于该鸟踪迹的报道。

直到2007年10月份,广东南岭一科研人员在给领导拍工作照时,意外的拍到了海南虎斑鳽的踪迹。在黔东南州雷公山首次发现该鸟的时间为2007年8月10日,在雷公山发现海南虎斑鳽的踪迹,是贵州鸟类的新记录,对当地气候环境和物种考察都极具意义。

1999年1月,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高育仁教授在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见到1只海南鳽幼鸟的标本,香港一个观鸟组织曾在粤北车八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发现了2只活体,这一消息又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2003年4月,广西横县六景镇居民黄福联从山上捡回两只被风吹落的幼鸟,并将这两只海南虎斑鳽送到南宁动物园。南宁市动物园共有3只海南虎斑鳽,另一只是2003年5月30日由南宁一市民在市郊拾到后送至动物园的。

2009年7月广西柳州市先后有市民发现四只该鸟,并送柳州动物园饲养。

2012年8月16日,在广东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瀑布水库的小岛上发现了珍稀濒危鸟类——海南虎斑鳽。

突现广元

2016年3月10日下午1时许,广元市天朝区东溪河乡村民在羊亩河滩边发现一只体长约30厘米的灰色长喙小鸟瘫软颤栗,无法站立。村民随后拾起送到当地林业站,再转送至市上动物临时救助中心,然而无人识得这只小家伙到底属于何种类别的鸟,随后上报省级野保单位。

此时已是下午4时,经检查,它全身并无外伤,而翅膀却不能动弹,双腿无力支撑,脚爪一只拳握,另一只蜷缩身下,垫起身体全部重量。救助中心随即从市场买来小鱼喂食,但它一口不吃。

下午5时许,它本瞪大的眼睛微微闭合,最终永远合上了,葬于广元凤凰山。经四川省市野生动物保护专家鉴定,它是海南虎斑鳽,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鸟类,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世界最濒危的30种鸟类之一,目前全世界仅存1000余只。在此之前,它未被列入四川省鸟类资源图谱,省内属首次发现。

专家介绍,这只海南虎斑鳽并非成年鸟,或在迁徙途中落单。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赤峰市中级人民法院    下一篇 陈情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