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曹林

曹林,《中国青年报》主任编辑、首席评论员,也是国内知名时评人,著有《拒绝伪正义》《时评写作十讲》等,曹林在国内十数家媒体开有评论专栏,多次获中国新闻奖,个人微博粉丝达57万,其行文轻松、幽默的特点,深受引网友热捧,在网络传播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目录

1978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业界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兼职教授。
曹林曹林
2003年开始时事评论写作,2004年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加盟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在国内数家媒体开有时评专栏。著有《拒绝伪正义》、《时评写作十讲》。在国内十数家媒体开有评论专栏,多家电视台特邀嘉宾,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北京大学客座讲授评论写作课程,著有《时评写作十讲》、《拒绝伪正义》、《不与流行为伍》。至今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作过讲座。

人物言论

论证的耐心
给学生讲新闻评论的时候,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把自己的评论降低到网络跟帖的层次。网络跟帖很多都是情绪,即使有观点,也没有论证,所以是“不讲理”的代名词。对于时事评论,想到一个论点并不难,难的是你能不能去论证它,论点的说服力依赖于论证的有效性。
很多评论都染上了一种霸道的强迫症,带着一种真理在握勿庸置疑的口吻强迫别人接受。没有论证的耐心,急于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没有倾听不同观点的心理准备,没有一种“假如别人更有理就会接受别人观点”的准备。有些人常抱怨公众不讲理,自己讲的理为什么别人就听不进去。其实没有说服不了的公众,关键是你没有论证和说服的耐心,只有缺乏说服力的论证。
评论要有“同情的理解”
将评论简单化为“批判”,当然是很肤浅的。这种肤浅的认知,来自人们对一些评论的印象,喷子式评论看多了,就很厌烦那种“见啥骂啥”的恶劣文风。时评就是要挑刺,但批判不等于乱骂,需要有批判的耐心。我一向觉得,批判是很容易做的事,张口就来,难的是,批判要以逻辑和论证赢得别人的认同,如果一种批评甚至能让被批评对象心服口服,就能充分体现论证的力量。
对社会细微变化的洞察
评论员需要对社会现象有这种敏锐的洞察力,从别人察觉不到的静态和正常中看到微妙的变化,从别人的习以为常以敏锐地看到问题。社会的很多变化常常是很细微的量变,评论员要能用自己的触觉捕捉到变化后质变的前奏。评论员提供的产品不是用道德演讲去迎合民粹民愤,而是提供对社会变化和变革的洞察与认知。比如,我写的评论《慎说“腐败只是个别”是倒逼出的清醒》,就是观察到官方以往经常说“腐败只是个别现象,多数官员都是好人”,但现在很少这么说了。我写的评论《“反腐规律”的失效与法治的胜利》,就是觉察到舆论过去总结出的很多反腐败规律,如“刑不上常委”、“名字出现在党报上就很安全”、“退休了就安全了”等等,在高压反腐的今天都失效了。
顺微博者得和谐,逆微博者失公信
娴熟地运用微博所对应的是,提升了社会的自组织能力。一盘散沙的民众,缺乏凝聚起来表达诉求的制度性平台,微博的出现则填补了这种空白。政府当在顺应微博舆论场中发出官方声音,融入微博之中与微博共舞,顺微博者得和谐,逆微博者失公信。
微博最关键的机制,是对话和沟通。并没有一个核心,自媒体舆论场中,每个人都是一个核心。官员用微博,需要将自己当成一个“自媒体”融于其中,而非将现实官本位那一套复制到微博中,将微博当成另一个发号施令的地盘。

人物争议

曹林曹林
2015年11月23日,曹林在其个人微信公号中发表文章《雪夜妄评中国各大新闻系毕业生的气质》,文章中借中国传媒大学学子之口批评了该校学生“浮躁、功利、不读书”。随后引起部分中传学子的不满,指责曹林观点有失偏颇,仅凭个人经验和感受以偏概全,说法又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偏见,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舆论争辩。

近期动态

2016年3月2日下午,曹林在个人新浪微博称,已经委托律师对“不许动”“微察”等几个微信公号进行起诉,原因是这些公众号曾公开发文章对他进行攻击和诽谤,侵犯了他的合法权利,并拟向每个公众号索赔百万。

曹林表示,这一决定是他经过咨询律师并深思熟虑做出的。他认为,“不许动”“微察”等微信公号在近日文章中对他进行攻击和诽谤,并且造谣说他已被“销号”,形成广泛传播,严重侵犯了他的权利,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鉴于这些公号的造谣充满恶意,本人不接受和解。”曹林在微博中明确表达了自己不接受任何形式和解的立场。他表示,他的要求是这些立刻删除相关文章,消除恶劣影响,连续五天在自己公众号的头条位置以《我错了,我不是东西,我向曹林先生道歉》为题向他本人道歉,且每篇道歉信的阅读量不低于10万,并且对他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
就自己被公众号侵权,曹林个人认为,“法网恢恢,侵权必究。我不相信我们的法律会纵容这种明显且直接睁着眼睛说瞎话的造谣,也不相信会有人支持这种会让每个人成为受害者、让网络充满乌烟瘴气的恶劣行径。”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期货日报网    下一篇 iPhone SE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