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鲁菜

鲁菜,又叫山东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菜发端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和鲁国(今山东省),形成于秦汉。宋代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从齐鲁而京畿,从关内到关外,影响已达黄河流域、东北地带,有着广阔的饮食群众基础。鲁菜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
中文名称
鲁菜
又称
山东菜
主要流派
济南菜、胶东菜和孔府菜
起源地区
山东
口味特点
鲜香脆嫩、突出原味、咸鲜为主

目录

鲁菜,又叫山东菜,有北方代表菜之称,也是

鲁菜历史极其久远。《尚书·禹贡》中载有“青州贡盐”,说明至少在

1、咸鲜为主,突出本味,擅用葱姜蒜,原汁原味

四喜丸子四喜丸子

原料质地优良,以盐提鲜,以汤壮鲜,调味讲求咸鲜纯正。大葱为山东特产,多数菜肴要要用葱姜蒜来增香提味,炒、熘、爆、扒、烧等方法都要用葱,尤其是葱烧类的菜肴,更是以拥有浓郁的葱香为佳,如葱烧海参、葱烧蹄筋;喂馅、爆锅、凉拌都少不了葱姜蒜。海鲜类量多质优,异腥味较轻,鲜活者讲究原汁原味,虾、蟹、贝、蛤,多用姜醋佐食;燕窝、鱼翅、海参、干鲍、鱼皮、鱼骨等高档原料,质优味寡,必用高汤提鲜。

2、以“爆”见长,注重火功

鲁菜的突出烹调方法为爆、扒、 拔丝,尤其是爆、扒素为世人所称道。爆,分为油爆、盐爆、酱爆、芫爆、葱爆、汤爆、水爆、宫保、爆炒等,充分体现了鲁菜在用火上的功夫。因此,世人称之为“食在中国,火在山东”。

3、精于制汤,注重用汤

鲁菜以汤为百鲜之源,讲究“清汤”、“奶汤 ”的调制,清浊分明,取其清鲜。清汤的制法,早在《齐民要术》中已有记载。用“清汤”和“奶汤”制作的菜品繁多,名菜就有“清汤柳叶燕窝”、“清汤全家福”、“氽芙蓉黄管”、“ 奶汤蒲菜”、“奶汤八宝布袋鸡”、“汤爆双脆”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被列为高档宴席的珍馔美味。

4、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对海珍品和小海味的烹制堪称一绝 

山东的海产品,不论参、翅、燕、贝,还是鳞、蚧、虾、蟹,经当地厨师的妙手烹制,都可成为精鲜味美之佳肴。

5、丰满实惠、风格大气

山东民风朴实,待客豪爽,在饮食上大盘大碗丰盛实惠,注重质量,受孔子礼食思想的影响,讲究排场和饮食礼节。正规筵席有所谓的“十全十美席”,“大件席”、“鱼翅席”、“翅鲍席”、“海参席”、“燕翅席”等,都能体现出鲁菜典雅大气的一面。

主要流派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鲁菜系逐渐形成包括青岛在内,以福山帮为代表的胶东派,以及包括德州、泰安在内的济南派两个流派,有堪称“阳春白雪”的典雅华贵的孔府菜,还有星罗棋布的各种地方菜和风味小吃。

济南菜

济南风味是鲁菜的主体,在山东境内影响极大。济南菜以汤菜最为著名,俗话有“ 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其清汤、奶汤制法在《齐民要术》中都有记载,济南菜注重爆、炒、烧、炸、烤、氽等烹调方法。济南菜讲究实惠,风格浓重、浑厚,清香、鲜嫩。自清代以来鲁菜分为“ 福山帮” 和“济南帮”。济南菜又分为“历下派” 淄潍派” 和“ 泰素派” 等。

济南历下派:汤菜特别讲究清鲜爽口,鸡鸭菜肴注重用甜面酱调味,并以甜、咸、酱香浓郁见长,其变化型有酱香、酱汁、葱酱、糖酱等,代表菜肴较多,如糖酱鸭块、酱焖鳜鱼” 等。爆菜是山东代表菜式,胶东、济南均长于此法,但又有 区别。济南爆菜历史悠久。清代文士袁牧曾描述到”滚油爆炒,加佐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油爆双脆、爆肚仁、爆鸡丁均是著名爆菜。清末四川总督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时,用济南名厨周进臣、刘桂祥为家厨,所制 “ 爆炒鸡丁” 深合丁巡抚的口味,经常用 以飨客,世称美味,名之为 “ 宫保鸡丁” (因丁曾被赐 “ 宫保 ” 。 后丁调任四川总督, 将此菜引入巴蜀。)济南的 “ 糖醋黄河鲤鱼” 被誉为齐鲁名馔。 九转 大肠是济南的代表菜肴。相传,清光绪年间有一杜姓巨商,在济南开办 “九华楼”酒店。 此人特别喜欢 “ 九” 字, 干什么都要取 “ 九” 字, 九转本是道家术语,表示经过反复炼烧之意。九华楼所制的“ 烧大肠”极为讲究,其功夫犹如道家炼丹之术,故取名为 “九转大肠”。

淄潍菜虽源于济南,但由于物产、地理位置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长于烧、 炸、拔丝等技法,原料则多选肉、禽、蛋,口味偏于鲜咸,略甜,多使用酱油、豆豉。淄潍菜的代表菜肴有怀胎鲤鱼、拔 丝地瓜、麻花肘子等。拔丝菜在鲁中地区十分流行,淄博一带家家能制。 博山豆腐箱历 史悠久,技法独特,是博山名菜。相传, 清乾隆皇帝南巡时,曾特意到博山瞻仰康熙 时大学士孙廷铨的故居,孙家用“博山豆腐箱” 款待。乾隆吃后赞不绝口,从此“博山豆腐箱” 名扬天下。

泰素菜指以泰安为代表的素菜和寺庙菜肴流派。泰山建有许多寺庙,僧道络绎不绝。泰山以豆腐、白菜、泉水闻名,被誉为三美,加上泰山盛产各种菌类、蔬菜,故泰安地区的素菜制作尤为精巧,其技法多受济南影响,以烧、炸、煎、熘、炒见长,色调淡雅,口味清鲜滑嫩。泰素菜的代表菜有锅塌豆腐、软烧豆腐、炸豆腐丸子、炸薄荷、烧二冬、三美豆腐等。当年爱国将领冯玉祥隐居泰山时,平日以豆腐、大白菜、泉水为食,并为之赋诗作画,倍加称赞。

胶东菜

胶东烟台地区白石村遗址发掘证明,远在六七千年前,我们的古代先民已在海滨聚居,繁衍生息。捕鱼业在胶东由于有优越的条件而由来已久。胶东130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盛产名贵的海参、扇贝、鲍鱼、海螺、大对虾、加吉鱼等,这就决定了胶东烹饪以海味原料为主的特点。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世界航海业发达,我国沿海商埠开放,如烟台、青岛等,这为胶东烹饪广泛借鉴外来技术创造了条件,是胶东烹饪形成和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胶东风味流派的形成,大约在明清时代,以清末最盛。由于原料独特,加上技术精湛,因而构成了胶东菜的风味特色它以清鲜,脆嫩、原汤原味见长,烹调技法以炸、熘、爆、炒、蒸、煎、扒为主。

胶东菜讲究用料,刀工精细,口味清爽脆嫩,保持菜肴的原汁原味,长于海鲜制作,尤以烹制小海鲜见长。清末以来,胶东菜又形成了以京、津为代表的 “ 京津胶东菜”,以烟台福山为代表的“ 本帮胶东菜 ”,以 青岛为代表的“改良胶东菜”。其中本帮胶东菜的主要名菜有:“ 糟熘鱼片”、”熘虾片”、” 炸蛎黄”、清蒸加吉鱼” 、“葱烧海参” 、“浮油鸡片” 、”油爆乌鱼花”、“ 红烧大蛤”、”油爆海螺片”、“芙蓉干贝” 等。相传,明代兵部尚书郭忠皋回福山探亲,并将一名福山名厨带进京城(南京),名厨名震京城,成为皇帝的御厨。御厨告老还乡后数年,皇帝思念福山的 “ 糟熘鱼片” 派半副銮驾往福山传召老名厨进宫。后来名厨的家乡被人称为 “ 銮驾庄”。青岛改良派广泛吸收西餐技艺,采用果酱、面包等原料制作菜肴。 代表菜有:“烤加吉鱼”、“ 茄汁菊花鱼” 、”炸虾 托”、“ 咖喱鸡块”、“ 氽西施舌”、“油爆双花”、“龙凤双腿 ” 等,其中“氽西施舌” 淡爽清新、脆嫩。相传,清末文人王绪曾赴青岛聚福楼开业庆典,宴席将结束时,上了一道用大蛤腹足肌烹制而成的汤肴,色泽洁白细腻,鲜嫩脆爽。王绪询问菜名,店主回答尚无菜名,求王秀才赐名。王绪乘兴写下“ 西施舌” 三个字。从此,此菜得名“西施舌”。

孔府菜

孔府,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世袭家族。两千余年,历百余代,常有帝王朝对加封。在孔府日常生活中,孔府历代主人遵循先祖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遗训,对饮食要求精益求精,日常生活极其豪奢,此外还常迎迓圣驾,接待各级祭孔官员,因此孔府饮食酒宴频繁而讲究。再加上历代掌灶名厨对孔府菜不断丰富和发展,使其烹饪技艺达到了高超水平,创造力丰富多彩,并具有浓厚乡土风味的名馔佳肴,使之成为独树一帜的“公馆菜”,在山东菜系乃至全国内占有精彩的一席之地。

孔府膳食用料广泛,上至山珍海味,下至瓜果豆菜等,皆可入馔,日常饮食多是就地取材,而以乡土原料为主。孔府膳食的菜肴品种是不胜枚举的,是千百年来历代孔府的烹饪大师们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孔府菜对于山东菜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府菜制作讲究精美,重于调味,工于火候;口味以鲜咸为主,火候偏重于软烂柔滑;烹调技法以蒸、烤、扒、烧、炸、炒见长。著名的菜肴有 “ 当朝一品锅” 、“御笔猴头” 、“御带虾仁 ” 、“带 子上朝”、 “怀抱鲤” 、“神仙鸭 子”、“油泼豆莛” 等。传孔子后裔孔繁坡在清朝任山西同州知州时, 特别喜欢吃鸭子, 他的家厨就千方百计变换烹调技法。有一次这位厨师将鸭子收拾干净后,精心调味,入笼蒸制。 因当时没有钟表,用燃香计时,香燃尽后取出鸭子,味香醇美,软烂滑腴。孔知州吃后大加赞赏,于是赐名“神仙鸭子”。有一次乾隆来曲阜祭祀孔子,事毕用膳,由于不饿而吃的很少。衍圣公很着急,传话让厨师想办法。厨师正急得团团转,此时有人送来一筐鲜豆芽,一个厨师顺手抓了一把豆芽,放上几粒花椒爆锅,做好以后送了上去。乾隆从未吃过这道菜,出于好奇,尝了一口,由于此菜清、香、脆、嫩、爽,竟大吃了起来。从此,“ 炒豆芽” 就成了孔府的传统名菜。

鲁西南

鲁南及鲁西南包括临沂、济宁、枣庄、菏泽等。该地区多为古代鲁国之地,居民讲究礼仪,也精于饮食膳事。如临沂八宝豆豉、临沂羹糁、单县羊肉汤、济宁的甏肉,均为当地名吃。其代表菜有 “清蒸鳜鱼”、“红烧甲鱼” ”奶汤鲫鱼”、“油淋白鲢” 等。

代表菜品

一: 济南风味(指济南、德州、泰安一带)

葱烧海参葱烧海参

代表菜品有:

清汤燕窝、奶汤蒲菜、葱烧海参、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油爆双脆、锅烧肘子等。

二:胶东风味:

胶东菜包括福山,青岛、烟台、威海一带.

代表菜品有:

油爆海螺、清蒸加吉鱼、扒原壳鲍鱼、靠大虾、炸蛎黄等。

三: 孔府菜:

孔府菜由家常菜和筵席菜组成,家常菜是府内家人日常饮食的菜肴。

孔府菜菜名很有文化特色。

代表菜有:

诗礼银杏,一卵孵双凤,八仙过海闹罗汉,孔府一品锅,神仙鸭子,带子上朝,怀抱鲤,花蓝桂鱼,

玉带虾仁,油发豆莛,红扒鱼翅,白扒通天翅。

烹调技法

热菜技法

(一)清炸(二)干炸(三)软炸(四)酥炸(五)脆炸(六)卷包炸(七)松炸(八)板炸(九)泼炸(十)油淋炸(十一)浸炸

(一)焦熘(二)滑溜(三)软熘(四)糟熘(五)醋溜(六)糖熘(七)水熘

(一)油爆(二)酱爆(三)葱爆(四)芫爆(五)汤爆(六)火爆

(一)生炒(二)熟炒(三)清炒(四)滑炒(五)软炒(六)干炒(七)爆炒

(一)炸烹(二)煎烹(三)清烹(四)干烹(五)醋烹

(一)红烧(二)白烧(三)葱烧(四)酱烧(五)糟烧(六)干烧

(一)红扒(二)白扒

(一)本色烩(二)奶汤烩(三)红烩

(一)红焖(二)黄焖(三)油焖

(一)清炖(二)红炖(三)侉炖

(一)炸靠(二)煎靠

(一)红煨(二)白煨

(一)干煎(二)煎烧(三)软烧

(一)清氽(二)混氽

(一)清蒸(二)粉蒸(三)扣蒸

(一)明炉烤(二)暗炉烤

糖粘(一) 蜜汁(二)挂霜(三)琉璃(四)拔丝

其他(一)贴(二)塌(三)熬(四)涮(五)酿

凉菜技法

(一)生拌(二)熟拌(三)温拌(四)混合拌

(一)焯炝(二)滑炝

(一)盐腌(二)醉腌(三)糟腌

热制凉吃菜技法

(一)红卤(二)白卤

其他 酥 冻 卷 熏

鲁菜一共有六十多种技法,以上列举仅为常用三十多种。

相关传说

九转大肠传说

此菜是济南传统名菜,以猪大肠为原料,配以药材,红烧而成,味型咸甜酸辣香,成菜色泽红亮,大肠软嫩,肥而不腻,久食不厌。

相传清光绪年间济南县东巷北首有一处“九华楼”饭庄,老板杜九龄是个富甲一方的商人,一生信佛,非常崇拜佛家的“九九归一”之说。有一次,他到一个做肉食的朋友家去喝孩子的满月酒,酒后朋友回礼并额外送给他一挂猪下水。回到九华楼,杜九龄找来大厨于长宝,让他做个肥肠尝尝,于长宝回到厨房,左思右想反复试做,都不好吃,他又去肉铺买了一些大肠继续做,反复试制多次,终于做出了一道色、味、形俱佳的大肠菜。杜九龄听到消息,立即赶了过来,见到盘中的猪大肠油亮金灿,夹起一块送入嘴中,连声称香极了,于是决定第二天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尝此菜并为之定名。次日,宾客们来到九华楼,店小二便张罗着先上一些别的菜,就在客人们翘首以待的时候,大肠上了桌。人们品尝过后,纷纷称赞好吃,但未知其名,席中一位杜九龄的老朋友深知杜九龄信佛,酷爱九字,提议就叫“九转大肠”,此提议得到认可。之后,此菜名声鹊起,传遍山东各地,成为名菜。

烧秦皇鱼骨传说

烧秦皇鱼骨烧秦皇鱼骨

此菜是孔府的特色大菜之一,选用鱼骨、鳜鱼中段、鲜香菇、冬笋为原料,以烧法制成,味型咸鲜香。

据传,在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鲥,将《尚书》、《论语》等经典书籍偷偷藏于孔府故宅夹墙内。到了西汉景帝三年(公元154年),皇帝刘启将其子刘馀封为鲁王。鲁王在治宫中,发现了孔鲥偷藏的这批经典书籍,重新加以保存,使当时被秦始皇几乎烧尽抄绝的史书和六经得以流传至今。这就是“鲁壁藏书”的故事。

明朝重修孔庙,在诗礼堂的后面单独建了一座“鲁壁”,落成之日,孔府大摆宴席庆祝。厨师用鳜鱼配合鱼骨做了一盘菜肴献到席上,为迎合“衍圣公”,就给此菜取名“烧秦皇鱼骨”,以表达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愤慨和对鲁壁的纪念。

豆芽传说

孔府的豆芽名菜,始于乾隆,以后盛行不衰,一直是宫廷显贵们爱食的佳肴,清代食品专著中多有记载。《清稗类钞》中就有一说:“豆芽菜使空,以鸡丝、火腿满塞之,嘉庆时最盛行。”

相传乾隆皇帝的女儿下嫁平民,给孔子后代当媳妇,乾隆曾几次到孔府做客,光是用膳就让孔府上下煞费苦心。有一次乾隆又驾临孔府,于是孔府的厨师别出心裁,做了一款豆芽。别看豆芽平常可是经过掐头去尾,将绿豆芽梗掏空,用竹签向梗里面装鸡肉泥、火腿泥、酿成红白两种,清炒入盘,色形味香均属绝佳。不过,这可是很费功夫的菜品,就是两个熟练的厨师,也需做几个小时,方能端上餐桌。

宫爆鸡丁传说

宫爆鸡丁宫爆鸡丁

传说清同治年间,清朝重臣丁宝桢被派到济南任山东巡抚,恰逢宦官安德海潜行出宫,丁与皇帝密谋以违犯宫廷规矩为由杀掉这个慈禧太后的红人,但此时慈禧不杀的旨意也到了,于是丁上演了一个前殿接旨后殿杀人的戏而名扬天下。他不仅是个有胆有识的官吏,而且还是个著名的美食家,他在济南最爱吃的菜是这里的爆炒鸡丁,因为他被赐封为宫保,人们便把这道菜称为宫爆鸡丁,原来本是不放辣椒的,但为照顾丁宝桢是贵州人的习惯加上了红干椒沿用到今,因此这道菜颇有川鲁两大菜系相互结合的特色。

锅溻黄鱼传说

相传,福山有一女厨娘善煎黄花鱼,一次因主人催得紧,鱼没有煎熟,主人叫她重做一条,女厨娘想另做一条时间过长,主人又要发怒,于是在情急之中,将锅内添了些汤汁和调味品,将煎鱼放入锅内溻熟,汤汁将收干时盛出端上,主人一吃绵软香嫩,大加赞赏,问这叫什么做法,女厨娘根据烟台人叫干东西受潮为溻的意思便说,叫“锅溻黄鱼”,女厨娘不仅发明了一道名菜,同时也发明了“溻”这一烹调方法。

鲁菜名家

崔义清

1922年生于济南,国家高级烹饪技师、中国鲁菜特级大师,曾在济南的三大鲁菜名店“聚丰德”“汇泉楼”“燕喜堂”任主厨。在多年的操作中,系统而又踏实地继承并发扬了鲁菜的正宗技法,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厨艺风格;擅长烹调、站灶掌勺功底深厚、注重火候、精于调味和吊汤。其爆炒烧技法娴熟精妙,特别是扒菜技法炉火纯青,不同方向的大翻勺潇洒自如,干净利落;汤汁点滴不洒、菜型整洁美观,令观者赞叹不已。他的拿手菜肴有:“葱烧海参”、“龙眼凤肝”、“干烧鱼”、“糟煨鳜鱼”、“拔丝樱桃”、“赛螃蟹”、“奶汤蒲菜”、“九转大肠”、“鲤鱼跳龙门”等等。他以菜品的清香、鲜嫩、味醇、隽厚受到多方宾客的青睐。所著《鲁菜》一书加印八次发行十多万册,成为“最可信”的畅销烹饪经典版本。

王义均

1933年4月生,山东福山人,国宝级烹饪大师,鲁菜泰斗,商务部授予中华名厨(荣誉奖)称号,国家餐饮业高级评委。1954年参加德国莱比锡举办的国际博览会,表演中华烹饪技艺,赢得赞誉。1982年受日本邀请,和代表团赴日本表演中国菜厨艺,名扬日本。1983年参加第一届全国烹饪大赛荣获全国最佳厨师称号,第一届全国烹饪大赛是唯一获得热、冷菜双金牌得主。1984年赴意大利献艺,中国菜一举轰动罗马。1986年赴美国新泽西州中国饭店技术指导。1989年赴新加坡进行烹饪技术表演,时任总理李光耀先生及众多政要亲临现场观摩。2000年3月被世界烹饪协会聘为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中国烹饪大赛评委。200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评选授予中华名厨(荣誉奖)称号。同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司为王义均从业60周年颁发了特种纪念邮票。2008年被授予餐饮业终身成就奖,著名作家黎莹老先生为王义均撰写了一本二十万字的个人传记,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为一个厨师立传记的书。2012年3月被选入《国家名厨》。王义均曾参加《中国名菜谱集锦》、《丰泽园菜谱》的编写,为使鲁菜的技艺得到继承和弘扬,他授徒育人,为烹饪界培养了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如史连勇、李启贵、尹镇江、于铁柱、顾九如、屈浩等。

张文海

汉族,1930年生,北京人,国宝级烹饪大师,鲁菜泰斗,国家高级烹饪技师,中国烹饪大师。曾参加编写过《中老年案头之友》和《婴幼儿食谱》等书,也为中华烹饪后继有人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代表菜品有鸳鸯菜花、鸡茸鲜蚕豆、板栗红枣焖鹿肉、枸杞菊花虾仁、虾子烧鱼肚、烩两鸡丝、炸象眼鸽蛋、五彩鱼丝、两吃大虾等。

颜景祥

山东济南人,1939年2月生,山东鲁菜烹饪界的泰斗,“中华名厨”称号的获得者。2005年,颜老以66岁的高龄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厨师节”,展示鲁菜“葱烧海参”,现场拍卖达6400元,这是在大师云集的厨师节中拍出的价格最高的菜品。2007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烹饪大师金爵奖。颜景祥对鲁菜的传播与发扬情有独钟,麾下徒子徒孙上千人。

崔长清

1926年出生于德州,系德州扒鸡第九代传人,德州扒鸡制作技艺的领军人物。崔长清制作扒鸡技艺极为精湛,从宰杀到起锅凉鸡的传统11道工序样样纯熟,尤其是扒鸡制作的七道绝活,更是造诣炉火纯青。

王兴兰

女,汉族,1947年生,山东济南人,国家高级烹饪技师,中国孔府菜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鲁菜特级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协会名厨专业委员会资深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1年参加国家商业部、省商业厅组织的孔府菜研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孔府菜的制作、实验和整理工作。1984年孔府菜正式通过科学技术鉴定,被国家科委认定为国家科技成果,获科技创新奖。2002年王兴兰就开始组织山东代表团参加世界烹饪联合会举办的世界烹饪大赛。在第四界世界烹饪大赛中,山东省鲁菜研究会代表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举获得7枚金牌、11枚银牌、8枚铜牌的优异佳绩,成为获奖作多的参赛团队。2005年率队参加烹炉大观世界金厨大赛,获得2个特金奖、8个金奖、16块银牌的成绩,在所有参赛团队中高居榜首。2010年3月受中国孔子基金会的邀请前往美国加州参加中美文化交流盛宴—孔子文化世界行活动,表演中国孔府菜。2012年4月被选入国家权威名厨巨典《国家名厨》一书。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江苏十大绝美赏荷地推荐    下一篇 黄集骧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