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飞虱

飞虱(Delphacidae)飞虱科。分布在中国各省,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发生多。寄主有水稻、英白、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甘蔗、看麦娘、稗草等禾本科植物。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中文学名
飞虱
拉丁学名
Delphacidae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同翅目
飞虱科

目录

同翅目飞虱科的通称。全世界近2000种。中国约200种。全部植食性,很多种生活于禾本科植物,是农业的重要害虫,如褐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等。

有一些种还传布植物病毒病,如稻黑条矮缩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粗缩病等。飞虱体型小,长多在5毫米以下。大多以卵或若虫越冬。1年发生34代以至10代以上。越冬卵产在寄主组织里。若虫则蛰伏于冬季寄主或杂草中,天气转暖便孵化或活动取食。已知有些种(如褐飞虱、白背飞虱等)只能在南方越冬,每年至植物生长季节,由南方向北方飞迁,侵入农田为害。成虫和若虫都刺吸植物液汁。取食禾本科植物的种类多在植株茎杆上刺吸,影响植物的生长,严重时可使叶片发黄,甚至整株干枯和倒伏。成虫和若虫都善走能跳。成虫还可以飞迁,大多有

昆虫纲,同翅目,飞虱科昆虫的统称。体小,触角着生在复眼下缘凹陷处;单眼2;前翅翅脉上具小颗粒状突起;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大而可动的距,2跗节端缘凹入,67根刺;产卵器发达,置于腹部腹面中央凹槽内。一年发生多代,越冬虫态因种类而异。不全变态。通常有长、短两种翅型,有趋光性,少数种类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卵排列成条产于寄主植物组织内。成、若虫多栖息于叶鞘或叶片上刺吸为害,导致叶片变色,重者整株枯死倒伏,产卵伤痕也能使植株严重受害。

飞虱分类

飞虱飞虱
稻飞虱的共同特征是:体形小,触角短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翅透明,常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个体。

(1)褐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3.64.8毫米,短翅型2.54毫米。深色型头顶至前胸、中胸背板暗褐色,3条纵隆起线;浅色型体黄褐色。卵呈香蕉状,卵块排列不整齐。老龄若虫体长3.2毫米,体灰白至黄褐色。

(2)白背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3.84.5毫米,短翅型2.53.5毫米,头顶稍突出,前胸背板黄白色,中胸背板中央黄白色,两侧黑褐色。卵长椭圆形稍弯曲,卵块排列不整齐。老龄若虫体长2.9毫米,淡灰褐色。

(3)灰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3.54.0毫米,短翅型2.32.5毫米,头顶与前胸背板黄色,中胸背板雄虫黑色,雌虫中部淡黄色,两侧暗褐色。卵长椭圆形稍弯曲。老龄若虫体长2.73.0毫米,深灰褐色。

危害特点

有的种类为媒介昆虫,可传播农作物多种病毒病及其他病害。全世界已记录有2 000种左右,其中有些种类是为害水稻、甘蔗、麦、茭白、竹子、芦苇等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

飞虱飞虱
选育抗虫品种

充分利用国内外水稻品种抗性基因,培育抗飞虱丰产品种和多抗品种,因地制宜推广种植。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上实行同品种连片种植;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飞虱辗转为害。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

保护天敌

在农业防治基础上科学用药,避免对天敌过量杀伤。

药剂防治

根据虫情测报,掌握不同类型稻田飞虱发生情况和天敌数量,及时在早发田和发生中心喷洒叶蝉散、速灭威、马拉硫磷等,或用呋喃丹作根区施药。防治技术有水田块,防治初孵若虫,亩用25%扑虱灵80+40%毒死蜱100毫升(或48%乐斯本80毫升);防治中、高龄若虫,亩用40%毒死蜱120毫升(或48%乐斯本100毫升)+丝润15~20克。施药时要对足水量,迟熟单季籼稻亩用水量,手动喷雾器不少于60公斤,机动喷雾器不少于30公斤;迟熟单季粳稻亩用水量,手动喷雾器不少于40公斤,机动喷雾器不少于15公斤,喷雾于水稻中下部,施药后田间保持寸深浅水层3~5天。

“三改”

晚稻后期,稻飞虱难治,难在发生峰次多,后期稻田又无水层,药液难以有效地接触稻丛虫体,而且后期的稻飞虱抗药性较强。因此,要有针对性地改变防治方法。

改害虫高龄期用药为低龄若虫期用药。稻飞虱变成高龄若虫、成虫时,抗药性会明显增强。因此,要注意到田间调查,抓住若虫低龄期用药。在若虫(幼虫)低龄(未长翅或刚出现翅芽时)高峰期防治效果最好。晚稻后期杂交晚稻每百蔸有一、二龄若虫15002000只(常规稻一龄、二龄若虫10001500只),或每百蔸有四龄、五龄若虫(其大小接近于成虫)时要列为防治对象。

改盲目用药为有针对性用药。防治晚稻后期稻飞虱,一般用25%噻嗪酮(优乐得、扑虱灵)2025克对水成25003000倍液喷施。对于高龄幼虫,可选用10%吡仲乳油25003000倍液喷施。对若虫和成虫发生都比较严重的稻田,可配噻嗪酮和10%吡仲乳油(或加击倒力强的敌敌畏)混合用药

改细雾喷药为粗点喷雾。晚稻后期,药液难以进入稻丛基部,要增大药液量,并采用粗点喷雾(摘除喷头),尽量使药液进入稻丛基部。一般每亩用药液量7080公斤。将植株中下部喷透。如果稻田干旱,则每亩用10%吡仲乳油30克或25%噻嗪酮25克对水300公斤,盛于粪桶,用粪勺泼施于稻丛基部。在施药前,最好按照宽2.5米左右分厢赶禾(抽穗期不宜赶禾,宜在乳熟期后进行),形成操作道,便于将药液施于稻丛基部,以利于接触虫体。如能蓄水层的,在施药时结合间隙灌溉,最好蓄有浅水层7厘米深左右,施药后34天内不要将水放出田外,也不要放水进田,34天后才排出水,或让其自然落干。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羊陟    下一篇 人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