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鄂伦春民族村

鄂伦春民族村位于大兴安岭主脉东南部,是鄂伦春族聚居地,历史上藉猎犬、猎马的狩猎、“桦皮威虎”的捕鱼和逮犴、蹲碱场捉鹿、居住的“撮罗子”、桦皮工艺制品、民族服饰等代表着民族生产和生活的习俗,至今依然随处可见。
中文名称
鄂伦春民族村
地理位置
大兴安岭主脉东南部
创建时间
1953年9月
总面积
2534平方公里

目录

鄂伦春民族村鄂伦春民族村
      鄂伦春民族村位于大兴安岭主脉东南部,东部与呼玛县的白银纳乡毗邻,西部与塔河镇相通,南部与韩家园子镇隔呼玛河相望,北部与依西肯乡接壤。始建于19539月,全乡1357户,10个民族,4458人。其中鄂伦春族546人,汉族3724人为主要居民。鄂伦春族解放以后才由狩猎为主,采集、捕鱼为辅的游猎生活开始了定居生活,相继建立了工厂、供销社、卫生院、文化站和中小学校。此地为依山傍水,资源丰富;东西长56公里,南北宽55公里,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61平方公里,草原466.67平方公里,荒地,13.33平方公里,水面3.33平方公里。

境内有呼玛河、疙瘩干河、依沙溪河等河流,属黑龙江水系。河中产狗鱼、鲇鱼、细鳞鱼、哲罗鱼、鲫鱼、鲤鱼、重唇鱼、大马哈鱼等名贵冷水鱼。山上树种繁多,尤以落叶松、白桦为主,山中有熊、犴、鹿、狍、獐等十几种名兽,飞龙、松鸡等十几种珍禽。林内还生长着黑木耳、蘑菇、猴头、灵芝等山珍。现已开辟为民俗风情旅游览点,并定每年68日为篝火节。

鄂伦春猎趣

嘉荫河的河谷山林中,散居着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他们那戎马倥偬的狩猎生活和机智巧妙的狩猎方法,构成了小兴安岭生活画卷中的独特画面。

“杀仓子”逮熊

鄂伦春猎手猎熊,多在大雪封山后,用杀仓子的方法。霜降过后,经过一秋大吃大喝,长得十分肥胖的熊大多钻入树洞、地穴中冬眠,俗称蹲仓子。小兴安岭南坡冬季较暖,熊多找树洞冬眠,叫蹲天仓子。北坡气温低,熊早在冰封前,便找一处避风向阳的坡,刨出洞穴。穴顶封以树枝、枯草和泥土,藏身冬眠,叫蹲地仓子。这样,杀仓子逮熊,便分杀天仓杀地仓两种。

杀天仓,首先要在树干粗大而枯树较多的柞树林中,寻找主干分枝处挂有霜花的树洞。因为,熊在树洞中呼吸时,霜花会结在树洞口。找到仓子后,一人咚咚敲响树干,一人把枪口瞄准树洞,待熊伸出头来便可射猎。有时为了猎取胆汁充盈的熊胆,要先用木棍叉住洞口,再用一根削好的桦木杆插入树干的缝隙里搅动,挑惹黑熊发怒,使小而瘪的胆囊急剧膨胀,以获得理想的熊胆。咆哮着拼力冲往洞口的熊,平端猎枪镇定冷静的猎手,共同构成了惊险新奇的场面。

杀地仓子,要先用木棍捅入地仓,逼熊出洞。为了安全,还要用带叉的木棍叉住洞口,以使熊刚好能伸出头来。一般情况下,地仓都在山坡向阳侧留有气口。因为熊在地仓中时常抖擞鬃毛,往往把仓里的黑土扬出洞外,将洞口的白雪染成黑灰色。所以,可据此找到地仓并辨别仓中有无蹲仓的黑熊,有时找到地仓,但洞口的雪很洁净,说明这是陈年的旧仓子,没有蹲仓的黑熊。

蹲碱场捉鹿

蹲碱场捉鹿蹲碱场捉鹿
      蹲碱场,是鄂伦春族猎人猎取獐、狍、野鹿的一种常用方法。在獐、狍、野鹿经常出没的地方,寻找一处视野开阔便于猎手出入的地段,挖一个浅坑,撒下数十斤盐,再烧好热水倒入,使盐溶化,渗入土壤中。由于这部分土壤盐分很高,地皮不再长草,因而被称为碱场。久而久之,便会被獐、狍、野鹿发现。獐、狍、野鹿离不开盐和碱,每隔一段时间,便要舔食咸土;而且这些动物的记性极佳,总喜欢到固定的地点补充盐和碱。利用它们这个弱点,猎人便在自己制造的碱场附近隐蔽起来,待獐、狍、野鹿来舔食咸土的时候,乘机猎取。狩猎经验丰富的鄂伦春人,都有自己设置的碱场,一旦需要出猎,便到指定的地点猎取野味。一处碱场可以使用十年八年。有些鄂伦春猎手,往往一人有几处碱场。所以,只要出猎,绝无空手回来的时候。个别出名的猎手,甚至把客人约好后再去出猎,枪响见物,不误客人喝酒。

猎人们有时也在碱场附近辨别青草形状,确定獐、狍、野鹿必经的路径,下套子套取猎物,其猎获物以狍子居多。

 “桦皮船”逮罕

桦皮威虎桦皮威虎
       桦皮船又叫桦皮威虎快马子,形狭长,无头尾之分,前后均可行驶,船体纤小、轻巧,只需手指勾住船上的坐板,就可以将船从水面轻轻地提起来。

罕善奔跑,又能游水泅渡,因而靠围猎追捕十分困难。鄂伦春猎手们便在夏秋水草旺盛的季节里,驾桦皮船猎取。原来,罕喜食沼泽地里的针古草。每到夜深寂静时分,罕便走进沼泽,游到深水处,噗通通,咕噜噜地扎猛子潜入水中,啮食针古草。每隔一阵,将鼻孔露出水面喘息一下,在水面留下一片泡沫,再潜入水中觅食。猎手们趁罕潜水觅食的机会,乘桦皮船从隐蔽的草丛中悄然划向深水中的泡沫处,待其再次露出鼻孔换气时,即可一举将其捕获。

撵野猪、擒狍子

秋末冬初,落头场雪前,正是橡子满山、榛子落地、松籽成熟的时节,山林里的野猪往往成群觅食,边食边走。过去,大的猪群可有六、七十头;近来,随着山区人口的增长,猪群渐小。但二、三十头的猪群还时有所见。这时的野猪往往吃得肚子鼓胀、体肥膘厚,引得鄂伦春族的猎人们进山寻猎。猎取野猪,要先找到猪群觅食后留下的蹄印、粪迹等,再根据山形、地貌和沟塘的走向,判断野猪可能去的方向。然后,抄近道兼程赶路,赶在野猪的前面设好卡子,再选好适宜的地点,在猪群通过地段的一侧架好枪支,以便猪群通过时猎取。还可依山形地貌和风向判断猪群位置,主动出击。一般情况下,猪群都在朝阳地方的窝风圈子内过夜。接近猪群时,要从山的背阴坡靠近。这样,一是噪音小,不易扰动猪群,二是人行动的背景在后,也减小猪群的可视目标,便于行进中隐蔽接近,边撵边猎。再次,便是尾随在猪群之后,专拣掉队的幼猪追赶捕猎。采用这种方法,应走在猪群逆风或侧风方向,因野猪嗅觉很灵敏,若顺风追赶,容易使猪群嗅到猎人的气味而狂奔躲避。

狍子的习性是胆小好奇。鄂伦春猎人发现狍子迅速逃跑时,往往既不开枪,也不急于追赶。原来,它一气跑出一二里地后,回头发现无危险时,便会停下来喘息片刻,然后慢慢地寻着逃来的路线返回原地窥探个究竟。而这时,猎人架好的猎枪即会射出置其于死地的枪弹。

冬季,大雪封山后,猎人发现狍子,有时也骑着猎马追赶。由于雪厚,狍子跳跃奔跑困难,很容易被猎获。

擒水獭、猎飞龙

水獭是小兴安岭山野的珍贵毛皮兽,住在旱地,在水里捕食鱼虾。猎人根据水獭白天到河水里觅食,夜晚回灌木丛中栖息的生活习性,注意在清晨寻找其下水的爪痕――因为水獭在黄昏时要踏着早晨的旧爪痕归窝。只要爪痕辨认得准确,下好夹子,入夜之后定能取回水獭。这样猎获的水獭,皮毛没有枪弹洞穿的伤痕,不损伤皮毛,更为珍贵。

飞龙大多生活在落叶松林和草地混交的稀疏林带里,以落叶松籽为食,每只半斤左右,肉质细嫩鲜美,是十分珍贵的佳肴。鄂伦春猎手猎取飞龙时,用桦树皮做成口哨,含在嘴里边走边吱溜吱溜地吹,声音与飞龙的鸣叫十分相似。静息在树林草丛中的飞龙,听到同伴的呼叫声,自然不甘寂寞。此时,弹不虚发的鄂伦春猎人,也就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马来纪年    下一篇 氙气灯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