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工具
目录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三类: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 “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简称SLF),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的贴现窗口(DiscountWindow)、欧央行的边际贷款便利(MarginalLendingFacility)、英格兰银行的操作性常备便利(OperationalStandingFacility)、日本银行的补充贷款便利(ComplementaryLendingFacility)、加拿大央行的常备流动性便利(StandingLiquidityFacility)等。
所谓常备借贷便利就是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的一种更加直接的融资方式。由于常备借贷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一对一”的模式,因此,这种货币操作方式更像是定制化融资和结构化融资。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5种,其作用与意义如下:
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运用再贷款政策、再贴现政策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
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国际贸易,平衡国际收支。
提高货币调控效果,有效防范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增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控效力。
金融市场出现的“钱荒”,反映的是中国银行业经营上的问题,它们长期以来借助于国家的投资扩张政策,成为依靠信贷扩张而坐收存贷息差的最大获利者,但当国家开始放弃投资扩张政策,推动经济转型以后,银行这种依靠存贷息差赢利的单一模式受到了挑战,特别是国家长期执行的紧缩货币政策使银行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以至最终因为多种因素集中在一起产生叠加效应,而爆发了一场罕见的“钱荒”的危机。
中国银行业盼望的是央行改变货币政策,来一次降准或者降息,让市场流动性宽松起来,让它们能够继续依赖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快乐生存”。但是这一次央行没有遂银行的心愿,一些经济数据低于预期,显示经济走势不很乐观,但央行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赶快开闸放水。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货币价值。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被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工具出现了高度扭曲,为了配合GDP增长,中国走上了一条货币扩张之路,货币严重超发之后贬值严重,直接影响到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中央努力推进经济转型,自然应该包括对以往货币政策错误使用的纠偏。但是这触动了一批依赖原有增长模式形成的群体的既得利益,因此才会出现这样一波“逼宫行情”。
在未来的经济转型中,这种机构与央行就货币政策博弈的事件还会经常发生,理由是银行业的“钱荒”,会出现其他我们想不到的理由。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