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鲍姑

鲍姑,名潜光(约309-363),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鲍姑自幼在父亲的耳熏目染下,对道教的教义十分有兴趣,嫁给了葛洪后,成为葛洪的得力助手,和葛洪的弟子黄初平一起帮葛洪研究炼丹术,葛洪抄写著作,为附近的百姓治病。葛洪在罗浮山逝世后,鲍姑和弟子黄初平到广州越岗院,一面修道,一面为百姓治病。她继承了丈夫和父亲的医术,加上自己的钻研,医术更加精湛。往往药到病除,人们称她为鲍仙姑。去世后特地在越岗院为她建“鲍姑祠”来纪念她。
姓名
鲍姑
性别
出生日期
公元309年
逝世日期
公元363年
籍贯
上党(今山西省长治)

目录

鲍姑,名潜光(约公元309-363年)是中国古代4位(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

一天,鲍姑在行医采药回归途中,见一位年轻姑娘在河边照容,边照边淌泪。鲍姑上前一看,见她脸上长了许多黑褐色的赘瘤,十分难看。乡亲们因此都鄙视她,亦无法找到男人,故而顾影自泣。鲍姑问清缘由,即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熏灼。不久,姑娘脸上的疙瘩全部脱落,看不到一点疤痕,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少女。她千恩万谢,欢喜而去。

突然逝世

鲍姑跋山涉水,采药行医,数十年来无病,后来突然逝去,《罗浮山志补篇》说她逝世 “容色若生人”。其父鲍靓对宾客慰问,略无悲悼之容,逝于越秀山麓井旁一古屋,屋有横木區题有“虬隐山房”相传是鲍姑得道的仙迹。《博罗县志》《惠州府志》等志书皆说:“鲍姑与葛洪”相次仙去“次第升仙”以此推算,两位仙去相距不远。又根据《晋书》《广州府志》《博罗县志》等等记载:葛洪仙游是公元363年,鲍姑仙游于东晋兴宁一年(公元363年)。其父鲍太守用“沉香灵柩”运至罗浮山与葛洪合葬于罗浮山飞云顶玉鹅峰。

后世纪念

历代人民怀念她,为之修祠,为之修葺当年之井,以示纪念,把原日在越秀山顶修道行医的越岗院道场,扩建一座《鲍仙姑祠》。据《鲍仙姑祠记》石碑记载:晋代女名医鲍姑,用越岗山天产之艾治病,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当年鲍仙姑祠,香火甚盛,越岗院及鲍姑祠,因在羊城之北,大北路口,俗称北庙。

鲍姑祠鲍姑祠

到了明万历年间重修北庙,改名三元宫。据明末屈大均手抄本说:因当时有钦天监 (官名)从北京来广东,对羊城绅士耆老说:天上三台列宿,应运照临穗垣,正照越岗院,应在越岗院中央加建一座三元殿,以应上天垂赐祥瑞之吉兆,极利五羊城。绅耆与群众,一致赞同,扩建越岗院,改名三元宫。

三元宫是在越岗院、鲍姑祠的基础上扩建的,历代多次重修。后明末清初,广东巡抚李栖凤,平南王尚可喜,耿精忠,总镇金弘振等来宰羊城,见三元宫乃羊城胜地,曾嘱名书法家翰林院庶吉士游显庭写八个大字 “三元古观,百粤名山”刻木对联挂于门口,于是着意扩建三元宫,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巡抚李栖凤重修三元殿,并钟楼、鼓楼各一座,平南王尚可喜铸大钟,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金弘振重修开创正式道场,邀请罗浮山龙门正宗十代玄裔杜公阳栋字镇陵(山东莱州府潍县人),来宫督工修建,为所教十方丛林规范,板梆传餐,俾得十方云游道士,籍以留丹栖息之所。宫内设有鲍仙姑殿、玉皇、三元(尧、舜、禹)老君、吕祖、邱祖、青莲、灵官、斗姥、文昌、北帝、钟离、武侯、天后各殿,钵堂、客堂、斋堂、祖堂,并在堂前右侧,将唐吴道子观音像真迹石嵌于壁间,五老洞遗迹,及后山余地设花圃,青牛足印、一一修好;西隅鲍井(虬龙古井)旁有古屋一间,挂有“虬隐山房”匾额,为鲍姑在此得道仙迹;藏经阁,搜集前贤著作,保存国粹。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住持梁宗琪经众议兴办时敏中学,培养人材,钦奉敕赐“葆光励学” 匾额,悬于头门,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把三元古观,百粤名山木对残烂,原迹凿于山门口两旁石上,以留永纪。

三元宫历代均有重修,相沿至 1970年,十年动乱中宫内道士被迫离去,至1982年7月1日,离宫道友回宫重修开放。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冲突的战略    下一篇 大癫狂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