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谈允贤

谈允贤 (1461年-1556年) ,中国古代4位(晋代鲍姑、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女名医之一。明代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今江苏无锡)人。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的名医,其祖母对医药也十分精通。秉承家学,从十来岁时即“昼夜不辍”地攻读各种医学典籍、著作有《女医杂言》一书传于世。
姓名
谈允贤
性别
出生日期
1461年
逝世日期
1556年
籍贯
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今江苏无锡)
所处年代
明代

目录

刘诗诗饰谈允贤谈允贤影视形象 刘诗诗饰
      谈允贤是中国古代4位(晋代

《女医杂言》是我国医案发展史上较早成书的医案专着之一。该书早年被现代着名中医医史文献学家范行准先生收藏,范老曾言“现存较早的个人医案,据我所知,或为十六世纪明正德五年(1510年)无锡谈允贤(1461-1556年,杨某妻)……自辑治验30案为《女医杂言》一书……及汪机门人所辑的《石山医案》。”据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的郑金生教授考据,在谈允贤之前成书的医案只有4部,其中《仓公诊籍》和《罗谦甫治验案》为后人辑录,只有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和元代朱丹溪的医案专着真正撰成于谈允贤之前。

《女医杂言》共收载病案31例,是中医史上较早成书的个人医案之一。该书主要记载的是妇科病案,其中涉及性流产、经病、产后诸疾、腹中结块诸证,并记载了谈氏对灸法十分娴熟的动用,因而又是我国古代很少见的专科医案书。《女医杂言》采用追忆的方式撰写医案,因而,每一医案的诊治过程都很清楚明晰。其中记录的案例不多,但是从临床治疗角度看,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很值得后世医家参考。由于当时女子不便抛头露面,所以《女医杂言》一书是由谈允贤的儿子杨濂抄写付梓的。

《女医杂言》中有则医案颇见意味:“一妇人,年三十二岁,其夫为牙行,夫故商人,以财为欺,妇性素躁,因与大闹,当即吐血二碗,后兼咳嗽,三年不止,服药无效。其先有止血凉血,次用理气煎药,再用补虚丸药。四生丸(出良方),去生荷叶,用生地黄、扁柏叶,加黄连、山栀仁、杏仁、贝母各二两。”

婚姻家庭

孩提世代的谈允贤,就在祖母的指导下,一边学习诗书,一边学习医学经典《难经》和《脉诀》,15岁读完了主要医学典籍,开始帮祖父临证抄方。

亭亭玉立的谈允贤,后来被许配给了无锡杨家。只是婚后不久,就患上了气血不调。气血不调,无论对古代还是现代女性,都是一种常见病症,同时也是考验医师水平的典型妇科病。患病后的谈允贤,不但没有放弃学医,反而把它当成了自己研习医术的机会。她不顾家人反对,坚持自己看病,自己开方配药。

谈允贤结合自己多年所学和祖母的传授,成功治愈了自身的气血不调症。第一次的治疗成功,让谈允贤信心倍增,同时也更加勤于钻研医术。身体痊愈后,谈允贤先后生育了三女一子。从此以后,无论自己还是孩子们患了病,她都坚持由自己来医治。这一切,被一向对她严格要求的祖母看在了眼里。后来祖母病重,临终前把谈允贤单独叫进房内,把自己全部的秘方和配药方法都传给了她。

关于谈允贤的丈夫的典籍很少,只知道谈允贤嫁到了无锡杨家,因此谈允贤的丈夫姓杨,其余的信息就不得而知了。

人物故事

有一年,谈允贤突患重病卧床不起。谈允贤这一次的病不同寻常,不但家人外请的几位医师对之束手无措,谈允贤自己开的药方也丝毫不见效。她的病情一天天严重下去,眼看已奄奄一息。正在所有人都万分焦急一筹莫展时,一天早晨,病床上的谈允贤却突然开口说了话。她说:“我的病有方可治了”,然后口念了一个药方。家人虽然半信半疑,此时却不敢耽误,赶紧依方抓药。令人惊奇的是,几剂药后谈允贤的病已神奇般痊愈。

在众人的追问下,谈允贤道出了药方的来历。

原来,在那天夜里谈允贤梦到了去世已久的祖母。在梦里,祖母前来探望她的病情,并传给她了这个药方。除了这个药方外,祖母还在梦中叮嘱她说:“此方不可独享。况你如今医术已然娴熟,日后更当悬壶问世,行医术以济人。”

至此,谈允贤才冲破了来自社会的第一道障碍,开始了正是对外行医的道路。

谈允贤借自身精湛的医术,神奇治愈了数位疑难杂症后,“无锡女神医”的名字,很快远播整个江南地区。那些名媛贵妇、官宦家属,更是对她信赖有加,纷纷络绎前来求医问药。谈允贤的医学声望越来越大,最终引起了皇亲国戚们的主意。后来,她又被选为宫廷医婆,开始为皇家眷属服务。明代“宫廷医婆”的选拔,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必须经过重重筛选才能入册。同时,能入选宫廷医婆也是明代职业女医们,所能得到的最大医术肯定和社会荣耀。

十六世纪,因为谈允贤,女医成为了江南杏林的传奇和骄傲。

影视形象

2016年2月13日,电视剧《

在我国医学史上,出现过许多女性医学家,她们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救死扶伤、为民除病。

义妁: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河东地区(今山西省复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感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临产的孕妇还大,肚脐眼儿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义妁对她进行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肚脐儿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征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邢氏:在周密的《齐东野语》卷十八中,记载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女医邢氏。她是南宋绍熙年间人,当时的阁门官韩平原要出差,邀请她来为自己诊脉,看自己的身体能否顺利地完成这次旅行。邢氏诊脉后,认为他的身体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需要担忧的是他夫人的身体。果然不出邢氏所料,几个月后,韩妻就病故了。当时还有一个叫朱胜非的丞相,他的儿媳妇病了,也邀请邢氏来为其诊治。邢氏看过以后,说这是小病,不吃药也会好的,但她却不能怀孕,一旦怀孕将必死无疑。全家人都不相信,认为邢氏危言耸听,毫无根据。可后来的情况却如邢氏所言,这女子怀孕后不久也病故了。周密评价邢氏说:“余谓古今名医多矣,未有察夫脉而知妻死,未孕而知产亡者。呜呼,神矣哉!”

晋代名医鲍姑晋代名医鲍姑

鲍姑: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鲍姑也是一代女名医。其夫葛洪是晋代著名的炼丹家,曾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学名著。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给她行医治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她长期跟随丈夫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为民治病,岭南一带民众尊称她为“鲍仙姑”。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她采用越秀山脚下满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做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鲍姑死后,岭南人民为纪念她,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

张小娘子:在宋代《夷坚志·支乙》卷五中,作者洪迈记载了一位善治痈疽的女外科医生—张小娘子。她本是秀州也就是今天浙江嘉兴一名张姓外科医生的妻子。她的医术既非祖传,也不是随夫行医所得,那么究竟是从何而来呢?据说,在张小娘子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位云游郎中路过她家门前,向她讨杯水喝。张小娘子见是一位银髯老人,气度不凡,便将他请进屋里,让座沏茶,还热情地招待饭菜。那位老郎中见她聪明贤惠、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疽异方》。后来,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终于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就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一时名声大噪,病人源源不断。她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于是,夫妻俩都成了当地名医。

苏州章县丞的祖母年过七旬疽发于背,章县丞于是就邀请张小娘子来为其祖母医治。张小娘子先把痈疽挑破,然后用残碗把这些流出来的脓液秽物盛贮起来,令其自然沉淀,发现沉淀下来的东西颜色红如丹砂,她就对章县丞说:“这种痈疽是由于长期服用丹药中毒而引起的,病情十分凶险,怕是治不好了。”他的祖母在房中听到后,对章县丞说:“她说的对呀,我年轻时在你家,你爷爷每次服用丹药时,都得让我们陪他服一粒,天长日久,积少成多,就种下了今天这个祸根!这时候谈后悔也是来不及了啊。”后来,这位章县丞的祖母果然因为这个病而去世了。

谈允贤:明代女医,江苏无锡人,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的名医,祖母也对医药十分精通。谈允贤从小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在祖父母的指导下学习医药知识。婚后不久,她得了气血失调之病,她不仅没有放弃学医,反而把自己的疾病作为研究对象,自己开方配药,终于治好了病。不久,她祖母卧床不起,临终前将全部秘方和制药工具传给她。在封建社会里,一些闺阁千金和富豪女眷,生了妇科病,由于礼教的束缚,羞于请男医诊治,因而常常贻误病情。谈允贤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女性患者纷纷前往,成了当地专治妇科病的女医。50岁时,谈允贤将祖母传授的医术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写成了一部《女医杂言》,传给后人。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王忠云    下一篇 冲突的战略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