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产业间贸易

产业间贸易是产业间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只出口或只进口的现象。
中文名
产业间贸易
外文名
Inter-industry Trade
全    称
产业间国际贸易
含    义
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

目录

产业间贸易产业间贸易
      产业间贸易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的。包括发达国家 第二产业和 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之间的贸易以及工业国之间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贸易,其形成基础是 产业之间的分工,由于各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自己的成本优势,从而形成价格优势,这就构成了各国产业间分工与贸易的基础,而这种优势来源于自然 禀赋或技术的差异。

特点 

1.不存在规格、型号、质量的 差异,消费者在产品同质的条件下不存在偏好差异。

2. 产业间贸易中的各个产业不存在规模经济。

3. 产业间贸易的原因是比较优势,适用的基础理论是传统的 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

理论基础

产业间贸易产业间贸易
      绝对成本理论

1.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论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2.绝对成本理论评价

(1)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包含着科学的成分。 

(2)斯密关于交换引起分工,而交换是人类固有倾向的观点是错误的。 

(3)绝对成本理论解释了产生国际贸易的部分原因,但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比较成本理论

1.比较成本理论的内容

李嘉图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只需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并参加对外贸易,都能从中获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2.比较成本理论评价

(1)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

a、比较成本理论比绝对成本理论更全面、更深刻。

b、比较成本理论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 

(2)比较成本理论的局限性

a、比较成本理论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 

b、比较成本理论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成静态的、凝固的状态,忽略了动态分析。 

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生产要素禀赋指的是各国生产要素(即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一般说来,一个国家丰裕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就便宜,反之,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就高些。 •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不同,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基础。一个国家出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的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2.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评价

(1)李嘉图假定各国劳动生产率是有差异的,用比较成本差异阐述了贸易互利性普遍原理,而俄林则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相同的,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比较成本有差异,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2)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不是单单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耗费的差异,而是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差异,从一国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这些最基本的因素来解释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用来解释19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贸易格局,具有实际意义。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之上的,这些假定与现实有一定距离,影响了该理论对现实的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力。

产业间贸易产业间贸易
      传统国贸与分工理论对产业间贸易的解释

1.两国在同一产品上的绝对成本或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的差异是导致分工与贸易的原因; 

2.绝对成本论认为成本差异来源于自然资源的优势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3. 比较成本论认为成本差异来源于生产技术的不同,即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4.要素禀赋论则认为成本差异来源于要素禀赋的不同。 

与产业内贸易的异同大 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也称为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或双向贸易(Two-Way Trade),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最具权威的是劳埃德—格鲁贝尔指数(GL)指数,公式如下:Bi=1-(Xi-Mi)/(Xi+Mi)其中Bi表示一国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产业的出口值,Mi为产业的进口值。据1978年资料,工业化国家的平均GL指数为52.8%,新兴工业化国家为43.04%非新兴工业化国家为25.87%.由此可见,GL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GL指数将逐步上升,产业内贸易正在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 

产业间贸易是产业间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只出口或只进口的现象。 (1)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概念

①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又称部门间贸易,是指贸易国出口和进口的必然是其国内不同生产部门的产品的贸易现象,即不同产业之间完全不同产品的交换。

②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又称部门内贸易,与部门间贸易尤其是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不同,是指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一类产品的现象,即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的交换及其中间产品的交流,比如发达国家相互进口小汽车、酒类等产品。0 (2)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异同0 由于产业和部门的交叉发展,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界限变的模糊,两者彼此联系。 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贸易对象国的不同,在其他方面如在适用的理论基础、生产函数特点、消费者偏好、贸易利益来源等方面两者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具体如表3-1所示。

表3-1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主要区别

  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  
  贸易商品来源国   同种或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的工业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工业国家
  适用的基础理论  现代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生产函数特点  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不变
  消费者偏好  异质商品  同质商品
  贸易利益来源  产品的差异性和规模报酬递增  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利用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期权费    下一篇 长春新区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