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灵隐寺
- 中文名称
- 灵隐寺
- 外文名称
- LingYin Temple
- 文物级别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地理位置
-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路法云弄1号
- 现任方丈
- 光泉法师
- 开放时间
- 07:00~18:15
- 著名景点
- 三生石
目录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灵隐寺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
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灵隐寺初创时佛法未盛,一切仅初具雏形而已。至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其规模稍有可观。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曾作过全面修葺,香火旺盛。然而,唐末“会昌法难”,灵隐受池鱼之灾,寺毁僧散。直至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并赐名灵隐新寺。灵隐寺鼎盛时,曾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间,僧众多达三千余人。南宋建都杭州,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主理寺务,并挥洒翰墨。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 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立志重建,广筹资金,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梵刹庄严,古风重振,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新中国成立后,灵隐曾多次进行大规模整修。于今,在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方针下,在方丈光泉法师的引领下,灵隐寺两序大众以“充分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建设东南人间净土”为发展目标,使灵隐这座千年古刹,法幢高树,海众安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目前,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直指堂(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联灯阁、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所构成,共占地一百三十亩,殿宇恢宏,建构有序。大雄宝殿中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是以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用二十四块樟木雕刻镶接而成,共高24.8米,妙相庄严,气韵生动,为国内所罕见。
灵隐自创建以来,高僧云集,文人荟萃,儒释交融,谈禅论道,一吟一咏早己蔚然成为文化大观。此外,寺内还存有不少年代久远的佛像、法器、经幢、石塔、御碑、字画等历史文物,这些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使灵隐寺被列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灵隐寺的创建,颇具传奇色彩。
光泉法师生于1961年,浙江省杭州市人。
1989年12月在江苏省海门县法光寺出家;
1990年4月在上海龙华古寺受具足戒;
1992年4月毕业于上海佛学院,同年4月至8月在中国佛学院九华山执事班学习;
1992年9月至1995年8月任上海佛学院崇明班监学,后任上海崇明广福寺监院;
1997年3月任杭州市中天竺法净禅寺监院;
1999年任杭州佛学院院长;
2002年12月任浙江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2004年10月任杭州市佛教协会秘书长;
2005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哲学研究生班;
2005年9月至今任杭州市佛教协会会长;
2007年2月任杭州灵隐寺监院;
2010年12月至今任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2011年10月8日受两序大众迎请,晋院为灵隐寺方丈。
曾发表(主编)过《禅茶:历史与现实》、《“禅茶一味”的滥用》、《在发展中传承佛教音乐》、《禅茶文化论坛丛书》、《因明学研究》、《杭州佛教文献库集萃》等学术文章与著作。
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政协委员,杭州市政协常委。
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谓之开光。亦曰开眼,或曰开眼供养。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曰:‘复为佛像,开眼之光明,如点眼相似,即诵开眼光真言二道。《事师五十颂》中称“开光”为“圣住”,“圣住”为标准称呼,意为请佛菩萨安住。
开光,又称开光明、开眼、开明、开眼供养,就是新佛像、佛画完成要置于佛殿、佛室时举行替佛开眼的仪式。《禅林象器笺·垂说门》中说:“凡新造佛祖神大像者,请宗师家,立地数语,作笔点势,直点开他金刚正眼,此为开眼佛事,又名开光明。”在佛教中,只有经过开光后,佛像便不是原来的木雕石塑,而是具有宗教意义上的神圣性,受到佛教徒的顶礼膜拜。
具体说开光是指有一定修行成就的人通过持印诵咒,加上给予特别的灵力来消除物品不好的磁场,赋予物品特殊的灵力,使工艺品一样的东西成为可以调整风水的物品或护佑自己的幸运物。
开光是一种表示恭敬、隆重的仪式,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内容在里面。如果你能具足恭敬心、清净心和信心,自己也可以开光。开光的真正意义是启发自性光明,来自你的光明,而非其它,如果说开光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大概也就是这个了。
供斋,又名供僧法会。施主布施财物于寺中,上供十方诸佛,中奉诸圣贤,下及三途六道一切有情。受此供养者,以诵经礼佛回向护法龙天,使功德主增福增慧、广结佛缘,所愿皆成。
十方僧宝,接受居士供养,是名种“福田”。供养十方现前僧,自得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禄绵长。各寺院为满足信众此项功德需求,特设多种渠道,供斋即是其中最方便之项目。供斋分随喜斋、罗汉斋、如意斋、上堂大斋多种方式,大家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可以适当选择,虽然所费资财不等,只要尽心尽力,其所得福德并无差别。
诚如永嘉禅师《证道歌》中所说“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十方檀越如能依此无相布施意趣供僧,其功德之之殊胜将不胜言喻矣。
佛经是佛所说的信佛、学佛,而至成佛的方法。方法无边,所以佛经的数量和名目也很多,在我们这里,最适用和最通行的,则有华严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说阿弥陀经,心经等。
诵经的起源,出于印度释迦佛的时代,因当时的佛经,既没有印刷本,也不用抄写本,都是靠著以口传口地口口相传,所以,要听佛的弟子们代佛说法,往往是听他们将所曾听过而已熟记的佛经背诵出来,自己要想熟记某一部佛经,也得下功夫把它背诵出来,到后来,诵经便成了学习佛法和宣传佛法的基本工作。
但是,佛教徒为何要把某一部经,诵到烂熟之后,还要在佛像之前一遍又一遍地诵呢?这有两层理由。第一是把佛经当作一面鉴察我们心行标准的镜子:凡夫难保自己不犯错,有时犯了错,尚不能知错改错,但当面对佛像,口诵佛经之时,就同听到佛在亲口说法来教诫我们一样,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策励修行;已经犯的过错,赶快改正,尚未犯的过错,决心不犯,已经修的善功,努力增加、尚未修的善功,立志去修。
第二是将诵经当作代佛说法的神圣使命:佛法的主要对象是人,除人之外,六道众生之中,尚有天、神、鬼,以及少数的傍生或畜生(动物),也能信受佛法。所以,虽在无人之处,或在无人听懂所诵的经义之处,只要有人诵经,就有异类的天、神、鬼、畜,来听我们诵经。天、神、鬼三类的众生,以及部分的傍生,均有或大或小的神通,我们诵经之时,只要专诚,即能感应它们来听经。
上供指于诸佛、祖师圣像前,备供物圣膳等物供养。敕修百丈清规卷四两序章(大四八·一一三二上):‘圣僧侍者,贵有道心,斋粥二时,上供鸣下堂椎。’后泛指人们用物品祭祖或敬神。如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快穿好袍子马褂,给祖先上供去。”
上供的步骤:首先,打板,大众集合于大殿。礼佛三拜后,维那举腔唱“炉香赞”或“戒定真香”。如果有斋主打斋,斋主随方丈拈香、礼佛。接着,诵持十方诸佛法僧名号,表示一心奉请莅临道场,接受供养。其次,念诵“变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养真言”各三遍,通过咒语的力量使上供的物品变成各种美味佳肴,使诸佛、菩萨和诸天鬼神得以受供。此外,还要念诵供养偈:
此食色香味,上供十方佛,中奉诸圣贤,下及六道品。等施无差别,随愿皆饱满,令今施者得,无量波罗蜜。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最后,唱“天厨妙供赞”:
天厨妙供,禅悦酥酡,户唵苏噜萨哩嚩,怛他阿誐多,怛你也他,苏噜娑嚩诃。南无禅悦藏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如果是大法会,而且开始唱“戒定真香赞”,那么,最后应该唱“献供赞”:虔诚献香花,智慧灯红焰交加,净瓶杨柳洒堪夸,橄榄共枇杷。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酡普供养释迦。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南无普供养菩萨摩诃萨(三称)。
《梁皇忏》,又称为《梁武忏》、《梁皇宝忏》,这是梁武帝为了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的《慈悲道场忏法》。根据《南史》《梁武德郗皇后传》的记载,皇后性格冷酷,好忌妒,到了死后,化为一条龙,进入到后宫,托梦给梁武帝,或者现形,光彩照灼。另外,根据《释氏稽古略》卷二的记载,梁武帝最初当雍州刺史时,夫人郗氏性格酷妒,死后化为巨蟒,入后宫通构于梁武帝,梁武帝于是便制作《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当时的高僧大德忏礼,夫人于是化为天人,在空中礼谢梁武帝。忏法后来流行于世,称为《梁皇忏》。
根据《续高僧传》卷二十九、《宋高僧传》卷二十九及清代德清俞樾所著的《茶香室丛钞》卷十三的记载,《梁皇忏》的最初形态是竟陵王萧子良所撰《净住子》的“忏悔篇”,又称为《六根大忏》;后来,因为梁武帝想忏悔六根罪业,所以命令真观法师增广《六根大忏》成为现在的《梁皇忏》十卷本,在唐宋时期稀薄为《六道慈忏》、《慈悲忏》、《梁武忏》。所以,真观法师是《梁皇忏》的真正作者。后来,元代智松柏庭在后至元四年(1338)重新校订审核《梁皇忏》,增加诸佛名号及地狱的名称等,成为现在的流通本。
《梁皇忏》总共十卷,分为十五门。第一卷、第二卷有六门,第一门是归依三宝,说明归依三玉的意义、原因及方法,劝请众生发心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第二门是断疑,因为一切众生未能离开疑惑,所以对于佛法生起许多障碍,因此必须断疑。第三门是忏悔,因为将欲发菩提心,所以必须忏悔。第四门是发菩提心,提出菩提心即是佛心,功德智慧不可格量,以及如何发菩提心。第五是发愿,希望成就世间、出世间的功德。
第三卷至第六卷,共有四门。第一门显果报,举经典的因果报应例子说明罪恶的过患,特别举《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的十六个故事,《杂藏经》十二个故事。第二门是出地狱,详细说明地狱的痛苦。第三门是解怨释结,指出众因贪睦痴等而起的怨恨与留难,最主要是因为贪的关系,其对象是亲缘眷属,特别指出父母、师长及身、口、意三业的因缘。第四门是发愿,离诸六道痛苦,成就诸佛功德。
第七卷至第十卷,共有五门。第一门自庆,共有十五种值得自我庆幸的事情;警缘三,阐明三宝的功德,劝请大众报恩供养三宝;同时,因大众降临道场,所以忏主礼谢大众;最后,总发大愿,愿六道众生成就智慧功德,及成就身、口、意三业功德。第二门为六道礼佛,为天道、诸仙、梵王、阿修罗道一切善神、龙王、魔王礼佛,愿这些众生能够护持三宝;为人道礼佛分为七类:国王、诸王、父母、过去父母、师长、十方比丘比丘尼、十方过去比丘比丘尼;为三恶道礼佛分为八类:阿鼻地狱、灰河铁丸等狱、饮铜炭坑等狱、刀兵铜釜等狱、火城刀山等狱、饿鬼道、畜生道,为六道发愿。第三门回向,说明回向的意义及其方法。第四门发愿,主要是信六根而发大愿--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另外又加上口愿及具足无量诸行法门愿。第五门嘱累,嘱咐菩萨依本誓愿力,不舍众生,流通此忏法。
《梁皇忏》因为其忏文十分恳切,所以受到佛教徒的欢迎。后世来罪消灾、济度亡灵者,常常邀请僧人虔修此忏法,是中国流传最久的一部忏法。
普佛属于佛教忏仪的一种,内容包括香赞、佛号、忏悔文、赞佛偈、拜愿、三皈依、回向。可按普佛的不同目的而更改赞佛偈及拜愿的所赞所拜之佛菩萨圣号。例如有延生普佛、往生普佛;或特别为了某一尊佛菩萨的纪念日而打的普佛,即有释迦普佛、弥陀普佛、药师普佛、观音普佛、地藏普佛等,延生消灾是礼药师普佛、往生追荐是礼弥陀普佛,求愿则多礼观音菩萨普佛等。
普佛忏仪的编成及其流程,不知始于何时,但不会早于明朝,可能出于明清人之手。因为现在流行的《禅门日诵》课本,应系明清时代完成的,忏悔文即是《禅门日诵》的晚课项目之一。因此在唐宋时代传到日本的佛教文献中,是没有的;明末憨山大师的文献也被收编在此《禅门日诵》之中。
普佛仪轨的主要内容是忏悔文,此文由谁编成已不可考,其内容以八十八佛、忏悔文偈颂为主体,八十八佛的佛名,是结合了两部经的佛号,其原因是《佛说决定毘尼经》举出三十五佛,说是若人犯了五逆的无间罪业,当于三十五佛边哀乞忏悔,即可灭除。又于《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的药上菩萨曾说,修行者若能称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若人至心敬礼五十三佛,即能除灭犯四重禁戒、五逆恶业、谤大乘方等经典的极恶诸罪,因此二经所列,共为八十八佛,合并称诵并礼,忏除罪业。至于忏悔偈颂,是录自《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等。
为何名为普佛?由大众共同修行的佛事,不像其它的忏仪须设忏坛,限人数,普佛则是全体参加,不必特设坛场。有如禅宗丛林称出坡工作,原名为“普请”,是沿百丈遗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上自和尚下至每一位清众乃至净僧行者,必须全员出动,往山坡上去耕作。普佛则是遇到佛菩萨纪念日,或为特定的人员往生追荐、庆寿祝愿,便由方丈主法,全体参加,以一炷定香的时间,完成一场隆重的忏愿佛事。
普佛原来是出家僧众修行的佛事,后来寺院也接受在家信众的要求,为他们消灾或荐亡而打普佛,信众称为斋主,除了他们及其眷属,也亲自参加礼诵之外,必备斋戒供养,即是打斋供养饮食,同时以衣帽等日用品,见像结缘,每人一份。晚近以来大家都以金钱现款代替实物。打完普佛,斋主必定供养,多少不拘,表尽诚意。若无供养,至少也会于佛事终了,由带领的斋主高呼:“诸位居士,一同向上,感恩方丈和尚及大众师父,顶礼三拜。”和尚通常会说:“一拜。”信众们则应:“阿弥陀佛。”
普佛的忏仪主要是以敬礼诸佛,忏除业障,供养三宝,增福增慧。
《地藏经》云:‘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是故,我辈凡夫当时时反省求忏,惕励修行。
拜忏为忏除所犯罪过,悔不再犯,以便来日积极修行的一种仪式。通过念佛、诵经、持咒、发露,忏悔自己的一切罪业。
诵经,是让我们对着佛法的镜子来照,现在所说的忏悔,是教我们把自己的心放进佛法的水中去洗。拜忏的功用,即在于洗刷我们这颗染污着罪垢的心。
诵经拜佛,为己或代人忏悔,称为拜忏,又名礼忏,始于南朝梁武帝,结集之《梁皇宝忏》。求忏非为规避业报,乃坦诚认罪,誓不再犯。拜忏即在洗涤心垢罪业,获清净解脱。
目前通行忏法仪轨,系由历来祖师依佛经所成,修忏法获感应者,亦不乏其人。盛行至今者,如:
梁皇宝忏
系梁武帝为皇后郗氏所集,以其后生前嫉妒嗔恚,死后堕而为蟒,苦不堪言,帝遂延揽高僧,搜索佛经,录其名号,共成十卷,为其忏礼。郗氏蒙此功德得度,生忉利天。自古迄今,虔礼此忏,所为所祈者,皆有阴骘感应,为我国流传最久之忏法。
水忏
又称慈悲三昧水忏,唐悟达国师以三昧水洗人面疮,濯除累世冤业,遂依宗密所撰《圆觉经道场修证仪》,辑成此忏法,至诚虔修,可解宿世冤业。
大悲忏
又名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系据大悲咒所作之忏法。
药师忏
又称药师三昧行法,系依《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所作,祈消灾延寿,多礼此忏。
净土忏
又名往生净土忏愿仪,系采《大无量寿经》及称扬净土诸经所成。
地藏忏
又名慈悲地藏忏法,所成年代较晚,凡报亲恩或祈父母冥福,多拜此忏。
其他
此外,如:金刚忏、八十八佛洪名宝忏、千佛洪名宝忏等,今皆盛行。眷属延僧礼忏,家人亦当斋戒精诚,始能有感,倘能亲自礼忏,功德更形殊胜。
世俗以诵经拜忏可转为冥钱,供鬼魂于阴间受用,此见不合佛法。诵经拜忏乃在消除亡灵业障,超荐其往生极乐,非愚民迷信之作为。
放焰口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佛事,它的全称叫“瑜伽焰口施食仪”。本是佛教密宗的一种行仪,后来广为佛寺所采用。瑜伽为梵文音译,为密部的总名。据清初宝华山德基大师所解释的意思是“手结密印,口诵真言,意专观想,身与口协,口与意符,意与身会,三业相应,故曰瑜伽”。焰口是饿鬼道中鬼王的名字,因他口吐火焰,故意译为“焰口”;又可理解为脸上冒火,也译作“面燃”。据说他是观音菩萨所变化,故又称面燃大士。
焰口的缘起,据佛经所说:阿难尊者在林中坐禅时,看见一个饿鬼,形容枯瘦,面貌丑恶,喉细如针,脸上喷火。他对阿难说:“我生前悭吝,贪不知足,死后堕入饿鬼道中,变成了这般模样。饮食到口,则化为火炭,故长年受饿。但你在三天之后,也会堕入饿鬼道,变成我这样。”阿难听后大惊,便急忙到佛前哀求救度。佛说:“你若能给众多的饿鬼施以饮食,不但不会受堕,而且能延年益寿,遇事吉祥。”阿难请问施食之法,佛为他说《焰口经》。从此以后,施放焰口,饿鬼都得到超度。
施焰口的仪轨,最早依据的是唐代不空所译的《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仪轨经》和《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唐末,密教在中国汉地失传,施食仪轨也随之失传,宋代试图恢复而不可能。元代,此法又从西藏传入汉地,于是焰口施食得以复传。明代,天机禅师撰订《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世称、《天机焰口》。后来,此书在实践中屡经修订,其中系统性的修订本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宝华山德基大师所订《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称《华山焰口》。现代汉地佛教寺庙放焰口所用的仪轨,大多采自《华山焰口》,但南北各地小有区别,音韵声调各存异同。
施放焰口,常与丧事中追荐亡魂结合在一起,称为“阴焰口”;也有为活人消灾、延寿施放焰口的,则称为“阳焰口”。此外,寺庙在重大法会圆满之日,有的也放焰口。过去放焰口可在寺院、俗家或公共场地举行,现在一般在寺院的殿堂中举行。
放焰口都在黄昏或夜间进行,一般需要四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毕。作法事之前,须在殿堂内设立瑜伽坛,中间为主坛,两侧为陪坛。主坛上坐的法师称为座主,又称为金刚上师。作法时,金刚上师身披袈裟,头戴毗卢帽,案上放着法铃、戒尺和香炉等。背后一般设绘有狮子的大型布屏。陪坛为竖放的两排条案,僧人们身披袈裟相对而坐,案上放着各自使用的引磬、木鱼、铙钹、手鼓等。作法事的僧众不得少于七人,一般为十三人至十五人。
殿堂外设立面燃大士坛,灵坛上陈放香烛供品。面燃大士坛还供鬼王面燃,其貌凶狠丑恶,嘴里喷出三道火焰。有的是纸扎的,有的是彩绘的,有的仅供牌位,现在寺庙中多不采用纸扎的面燃大士像。灵坛上供被超荐的灵位牌,上书“佛力超荐某某往生莲位”。灵位牌多少不拘,因为一台焰口可同时为多人施放。瑜伽坛、面燃大士坛、灵坛是“阴焰口”必备的三坛,“阳焰口”不设灵坛。
施焰口开始,先由金刚上师领僧人唱《杨枝净水赞》净坛,然后开坛。座主在瑜伽坛前诵《香赞》、上香。斋主(又称功德主、施主,即为追荐亡魂施功德者)上香,依僧俗次序礼拜。座主、众僧、斋主往灵坛上香礼拜,僧人诵《心经》、《往生咒》、《变食真言》,唱《莲池赞》,念“阿弥陀佛”。再去面燃大士坛上香礼拜,诵《大悲咒》、《变食真言》,唱《观音赞》。
众僧登坛,摊开经卷,座主戒尺一击,开卷诵唱。一般是座主唱首句,如唱“会启瑜伽最胜缘”,众僧则和唱下句,如“觉皇垂范利人天”。并常唱菩萨名,还有六字真言。诵真言时,座主手结印契,心存结想。这些手印在《瑜伽焰口》中均有图示,计有遣魔印、伏魔印、火轮印、真空咒印、变空咒印、运心供养印、奉食印、观音禅定印、破地狱印等。
为荐亡者,座主振铃拈香,奉请幽冥教主本尊地藏王菩萨等,引斋主亲属之亡魂及各种孤魂,赴此道场之会:
一心召请,前王后伯之孤魂等众:累朝帝王,历代侯王,九重殿阙高居,万里山河独据。西来战舰,千年王气俄收;北去銮舆,五国冤声未断。呜呼!杜鹃叫落桃花月,血染枝头恨正长!
一心召请,英雄将帅之孤魂等众:筑坛拜将,建节封侯,力移金鼎千钧,身作长城万里。霜寒豹帐,徒勤汗马之劳;风息狼烟,空负攀龙之望。呜呼!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遍地愁!
一心召请,文臣宰辅之孤魂等众:五陵才俊,百郡贤良,三年清节为官,一片丹心报主。南州北县,久离桑梓之乡;海角天涯,远丧蓬莱之岛。呜呼:官贶萧萧随逝水,离魂杏杏隔阳关!
一心召请,文人举子之孤魂等众:黉门才子,白屋书生,探花脚步文林;射策身游棘院。萤灯飞散,三年徒用功夫;铁砚磨穿,十载慢施辛苦。呜呼!七足红罗书姓字,一抔黄土盖文章!
一心召请,缁农释子之觉灵等众:出尘上士,飞锡高僧,精修五戒净人,党行比丘尼众。黄花翠竹,空谈秘密真诠;白特黧奴,徒演苦空妙倡。呜呼!经窗冷浸三更月,禅室虚明半夜灯!
一心召请,玄门道士之遐灵等众:黄冠野客,羽服仙流,桃源洞里修真,阆苑洲前养性。三花九炼,天曹未许标名;四大无常,地府难容转限。呜呼!琳观霜寒凡灶冷,醮坛风惨杏花稀!
一心召请,他乡客旅之孤魂等众:江湖羁旅,南北经商,图财万里游行,积货千金贸易。风波不测,身膏鱼腹之中;途路难防。命丧羊肠之险。呜呼!滞魄北随去黯黯,客魂东逐水悠悠!
一心召请,阵亡兵卒之孤魂等众:戎衣战士,临阵健儿,红旗影里争雄,白刃丛中敌命。金鼓初振,霎时腹破肠穿;胜负才分,遍地肢伤首碎。呜呼!漠漠黄沙闻鬼哭,茫茫白骨少人收!
一心召请,血湖产难之孤魂等众:怀耽十月,坐草三朝,初欣鸾凤和鸣,次望熊黑叶梦。奉恭欲唱,吉凶只在片时;璋瓦未分,母子皆归长夜。呜呼!花正开时遭急雨,月当明处覆乌云!
一心召请,其顽悖逆之孤魂等众:戎夷蛮狄,喑哑盲聋,勤劳失命佣奴,妒忌份身婢妾。轻欺三宝,罪积若河沙;忤逆双亲,凶恶浮于宇宙。呜呼!长夜漫漫何日晓,幽关隐熄不知春!
一心召请,裙衩妇女之孤魂等众:宫帏美女,闺阁佳人,胭脂画面争妍,龙麝薰衣竞俏。云收而歇,魂消金谷之园;月缺花残,肠断马嵬之驿。呜呼!昔日风流都不见,绿杨芳草骷髅寒!
一心召请,伤亡横死之孤魂等众;饥寒丐者,刑戮囚人,遇水火以伤身,逢虎狼而失命。悬梁服毒,千年怨气沉沉;雷击崖崩,一点惊魂漾漾。呜呼!暮雨青烟寒鹊噪,秋风黄叶乱鸦飞!
这十二则召请文,可说是短小精悍、文辞优美的悼词和祭文。这十二类孤魂,概括了世间所有的亡者之魂。金刚上师把它们召请来后,撒以甘露,施以饮食。斋主的亲属亡魂便得到了超度。然后,把面燃大士的纸俑或牌位、灵坛上的牌位等在念诵中焚烧,并抛撒作供品的糖果,众人争抢,以表功德圆满。最后,僧众起身,同唱《回向偈》,斋主顶礼,仪式结束。
成语“一动不如一静”与灵隐净辉
江南杭州城外,有一座灵隐山,灵隐山上座落着一座灵隐寺,灵隐寺前有一座飞来峰,飞来峰的东麓另有一座名刹天竺寺,山林之间的这两座寺庙一直香火很旺盛。金人攻入中原后,宋室南渡,将杭州作为都城,改名临安。
据宋代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记载,“(宋)孝宗幸天竺,至灵隐,有辉僧相随。见飞来峰,问辉曰:‘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对曰:‘一动不如一静。又见观音像手持佛珠。问曰:‘ 何用?’曰:‘要念观音菩萨。’问:‘自念作甚?’曰:‘求人不如求己。’”说的就是灵隐寺住持净辉法师妙答孝宗皇帝的故事。
有一次,南宋皇帝宋孝宗到天竺寺和灵隐寺烧香礼佛,也顺便游览这一带的风景,灵隐寺住持净辉和尚接驾,一路相陪观赏。君臣们边行边看山谷两边的秀丽风景,正好来到了飞来峰前。宋孝宗觉得此山隽秀婀娜,美不胜收,便问道:“这座山峰可有名字?” 净辉和尚答道:“启奏皇上,这座山峰叫做飞来峰。”宋孝宗淡淡一笑:“飞来峰?这山倒也清秀,名字怎么这么怪,山如何能飞?这岂不荒唐!”净辉和尚见闻博识,答道:“其实,这个名字大有来历,相传晋朝时,此地来了一位西方云游的高僧,叫慧理,见到这山峰,大惊失色,对旁人道,‘此峰本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上的小岭,我曾见过,它怎么飞到这里来了。’于是,飞来峰的名称就不翼而飞,流传起来。”宋孝宗刨根问底:“这座山峰既然是从别处飞来的,为什么又不飞走了呢?”净辉和尚镇定自若,回答道:“启奏皇上,山峰挪动一次必然费时费力,能飞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要让它飞走,远不如呆在老地方舒服自在,飞来又飞走,何必多此一举,一动不如一静啊。”妙语一出,惹得宋孝宗哈哈大笑。“一动不如一静”这个成语就是来自于此。
进了灵隐寺之后,孝宗皇帝看到观音菩萨手持念珠,便问这又有何用?众人又是语塞。“这是为念观世音菩萨用的”,净辉回答。皇帝接着问:“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要念自己呢?”“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净辉坦然答道。孝宗大喜,净辉法师此语其实出自一片爱国热情,是为提醒孝宗,幻想与金人和谈,以求一时偏安,是靠不住的,唯有自己发奋图强,才能真正保得长久和平。
贾似道祈神保佑误国身亡
贾似道是南宋后期独揽朝权的权贵,曾在宋理宗和宋度宗两朝专权达十五年之久。他当权的时候,南宋外有蒙古军压境,内有各种阶级矛盾,这位昏聩之徒不得不乞灵于寺庙禅院。
宋度宗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七月,贾似道率众到灵隐寺祈祷。紧接着在十月份又到上天竺祈祷,祈祷完毕后在灵隐飞来峰龙泓洞题记此事。这段题记写道:
咸淳丁卯七月十八日,贾似道以岁事祷上竺回,
憩于此。客束元哲、俞昕、张濡、黄公绍、王庭从。
子德生侍。期而不至者廖莹中。沈坚刻。
这幅摩岩题刻留存在龙泓洞左壁上,高四尺二寸,宽三尺八寸,共六行,用楷书写成,字径六寸。
贾似道当权,一靠裙带,二靠欺诈。他的父亲贾涉是南宋投降派代表人物之一,曾阴谋杀害了抗金民兵领袖季先。贾涉的女儿又是宋理宗的贵妃,因此贾似道得以攀龙附凤,以“国舅”身份参予朝政。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蒙古忽必烈率军围攻鄂州,南宋边城告急。宋理宗任贾似道为右相兼枢密使,命其出兵汉阳,声援鄂州。贾似道到任后不仅不出兵,反而私自派人到蒙古军营求和。当时,蒙古兀良啥台军攻潭州,被南宋守将向士壁击溃。又恰值蒙古可汗蒙哥病逝,内部争权激.烈忽必烈无心恋战,遂同意贾似道的求和,宋、蒙以长江为界,宋每年向蒙古奉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敌兵一退,贾似道隐瞒私自求降真相,谎称自己率军抗战得胜。昏庸的理宗居然信以为真,下诏褒扬,加封他为魏国公和少师。从此,贾似道排斥异己,独擅朝权。宋度宗当政后,更加封他为平章军国重事,满朝大权全在贾似道手中了。
贾似道是南宋后期腐朽势力的头目和代表人物。他一意粉饰太平,对奏报财政困难和边防危机的官员、宫女,或贬黜或杀死。在南宋王朝危亡之际,竟纵情声色,荒淫无度。他在西湖葛岭建造豪华堂室,取宫女叶氏作妾,养妓女多人,成天在堂中和湖上游玩取乐,不理朝政。身处危难,国务在身,居然还在写《蟋蟀经》,大讲自己养蟋蟀、斗蟋蟀的经验。当时的老百姓讥讽道:“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
这么一位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的昏官,在度宗咸淳三年却为什么受到惊动,而要亲自出马祈祷于佛门呢?
原来,由于朝政腐朽,政治黑暗,边防松驰,南宋官员叛降元军增多。1261年,南宋潼川安抚使刘整率泸州等十五州三十万户降元。蒙古军队因此不再仅仅有骠悍的陆上骑兵,也有了长于水战的宋汉军,对南宋构成新的威胁。就在1267年,刘整向忽必烈建议:进攻南宋必先取襄阳,然后由汉水渡长江。此计一出,马上被忽必烈采纳,蒙军开始筹措军力拟攻襄阳。襄阳当时是南宋在长江北境的重镇,襄阳如攻破,则蒙军水军可沿长江而下,陆军可直取两湖。
大约贾似道知道了这一消息,感到大祸即将临头,自己苟且昏朽的生活已很难再维持,这才慌忙乞求佛门保佑。所谓“岁事”,估计即为这件事。’
平日荒淫腐朽,不理朝政,不图富国强兵,大祸临头才想到临时抱佛脚,对这等昏庸之徒,佛祖慧眼恢恢,怎么可能给他提供佑护呢?果然,第二年,忽必烈任命刘整为都元帅,随同征南都元帅阿术进取襄阳。贾似道遣将连连失利,襄阳与樊城相继失陷,南宋已是岌岌危乎。
就在贾似道到灵隐、天竺祈祷的第七年,度宗病逝,谢太后理朝。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水陆并进,大举灭宋。宋守将一路纷纷降服,在群臣逼迫之下,贾似道被迫自己披挂上阵,、率兵抗元。这个昏聩之徒,故伎重演,还想私下与元军讲和,纳币称臣,却遭到拒绝,被元军杀得一败涂地。贾似道兵败回朝,要求朝廷一起南逃。谢太后罢贾似道官,把他贬到循州。这个恶贯满盈的家伙,在路上被押解人员杀死。’
“龙泓洞”三个大字,本来是南宋金华人氏王庭所书。王庭是奸相贾似道的门客。贾似道臭名昭著,世人因此非常厌恶王庭和他的书法,就把王庭书刻的“龙泓洞”三个字挖掉了。由此可见百姓民众对误国奸相的仇恨。
慧远禅师“无人赏,自家拍掌”
“来往烟波,十年自号西湖长。秋风五两,吹出芦花港。得意高歌,夜静声初朗。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
上面这首词,是杭州灵隐寺住持慧远禅师的自题画像之语,从中可看出他的高洁德操。
慧远禅师,俗姓彭,四川眉山金流镇人。先世儒业,父宁,母宋氏。十三岁时,他的哥哥出家为僧。慧远问他:“你出家,是为了什么呢?”他哥哥回答道:“求解脱。”慧远说:“我也想求得解脱,跟你一起去。”没想到,他的父母爽快地同意了。
慧远初事药师的宗辨禅师。宗辨平时对他进行问质,发觉他与其他僧人有所不同,是一脉很好的法界龙像,想让他多去四处参禅,早日得悟,便故意说:“我还没老呢,不用你侍奉了。你应该遍参丛林,学有所成再回来不迟!”
慧远就出发到了成都大慈寺习经论学。四年后,才游四方,叩请之人无以数计。再到峨嵋山的灵岩寺,依黄龙南公之孙徽禅师。两岁一过,若有所悟。徽禅师许可了他。翌日就辞别大家,众僧挽留他,他不听,说:“徽禅师觉得我可以了,可我总觉得还没悟透。”
那时,他听说圜悟勤禅师住持成都的昭觉寺。他就去前去拜访。圜悟勤禅师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之例。慧远一听,突然顿悟了,兴奋地倒在众僧之中, 久久不起来。众僧吓坏了,以为他病了,连忙扶他起来。慧远说:“我梦醒了。”到了晚上,与圜悟勤禅师问答无滞无碍。慧远说:“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律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圜悟勤禅师说:“七珍八宝一齐拿。”慧远说:“悟不入谨家之门。”圜悟勤禅师说:“机不离位,堕在毒海。”慧远随声便喝,圜悟用拄杖敲击禅床说:“吃棒了没有?”慧远又大喝了一声。圜悟勤紧跟着也唱了一声。慧远便倒地礼拜,从此算是彻悟了。圜悟勤禅师大喜,以偈赠他,有“奋铁舌,转关捩”之语。众僧称他为“铁舌远”。从此以后,慧远机锋峻发,无人可敌。
宋绍兴乙卯(公元1135年)春,眉山郡守请他到象耳山去当住持,他不去。当年,圜悟勤禅师圆寂,慧远禅师叹息道:“哲人亡,继之者谁乎?”随后他延扁舟自三峡而下,抵达淮南,住在龙蟠山寿圣寺,一年后迁居琅琊山之开化寺,继之而迁至婺州的普济寺。侍郎苏伯充, 乃一代耆德,天天与他谈经论禅。不久又迁到了衢州的定业寺。时妙喜杲公谪居梅州,有人传说着慧远的偈颂。他就前去拜访,并极口称誉慧远。丛林中人更加看重慧远禅师了。不久,到了天台,历住护国寺、国清寺、鸿福寺。宋乾道丁亥(公元1167年),沈尚书德和守平江,因在虎邱找不到合适的人,竭力邀请慧远禅师前去住持,接物利生,无倦户外。履满缁素,使名达高僧心服口服。
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慧远禅师奉诏入住杭州皋亭山崇先寺,第二年敕住灵隐寺。赐号“佛海禅师”。新住灵隐,一上堂便说:“新岁有来由,烹茶上酒楼。一只为两脚,半个有三头。突出神难辨,相逢鬼见愁。倒吹无孔笛,促拍舞凉州。”有僧问:“文殊是七佛之师,如何出女子定不得?”慧远说:“担头不挂针。”僧人问:“庵内人为甚么不知庵外事?”慧远说:“拄杖挑蒺藜。”僧又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慧远说:“脚踏辘轳。”反问僧道:“如何是本身卢舍那?”僧说:“天台普请,南岳游山。”慧远边下堂边说:“阿耨达池深四十丈,阔四十丈。”
宋乾道七年(1171年)正月,宋孝宗下旨,让灵隐长老入宫中问答。三月七日,又有旨令让灵隐与径山两寺的长老同入选德殿。乾道八年(1172年)正月二十八日,宋孝宗驾幸灵隐寺,走进一笑轩交芦室时,看到挂在墙壁上的慧远禅师画像,便问:“这是画的,谁是真的?”慧远回答说:“春风和暖,恭惟万福。”当年八月六日,宋孝宗又把慧远禅师召去问答。延座赐茶后,宋孝宗说:“前日睡中,忽闻钟声,于是就醒了。未知梦与觉有何区别?”慧远回答道:“陛下,若问觉,现在就是糊涂;若问梦,梦觉本来 就没有什么不同,教谁来分别?梦即是幻,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觉心不动。所以道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宋孝宗说:“梦幻既非,且钟声从甚么处起?”慧远答道:“从陛下问处起。”孝宗说:“前日在此阁静坐,忽然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朕从这里有个见处。”慧远问:“陛下怎么说?”孝宗说:“明镜绝纤尘。”慧远奏对说:“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孝宗说:“亦未尝欠缺。”
对于前后几次入宫作对,慧远禅师曾作诗记载此事:
盔盂走马向天庭,漫踏天街马不停。
回首飞来峰上望,白云包尽帝都春。
南宋朝廷尽管腐败荒糜,但慧远禅师还是怀着热爱和期望之情,他进宫时曾对宋孝宗说:“愿陛下早复中原。”不知皇上听了作何感想。也许正在苦笑呢。如若真能恢复中原,他会逃到临安(今杭州)来吗?
又有一次,慧远禅师曾随宋孝宗游飞来峰。宋孝宗问:“既是飞来,何不飞去?”
慧远说:“一动不如一静。”
到了上天竺,宋孝宗见观音手持念珠,又问:“人持念珠念观音,观音持念珠念谁?”
“那当然是念观音了。”慧远答道。
孝宗就教觉得奇怪,问道:“为什么?”
慧远说:“求人不如求己。”
宋孝宗一听,意味深长地笑了起来。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日本高僧觉阿侍者与徒弟金庆,毅然渡海前来杭州灵隐寺参拜慧远禅师。觉阿侍者,滕氏,对天台宗非常精通,且擅长书法,数说数国语言。在日本享有非常高的声望。初来灵隐寺,自视甚高,气势就高了些。慧远禅师慢慢地让他懂得了他的功夫远远不够。然他不久就要回去。到了长芦江岸,听到鼓声,大悟。急速返回灵隐寺,作投机五偈。其一曰:
航海来探教外传,要离知见脱蹄筌。
诸方参遍草鞋破,水在澄潭月在天。
慧远禅师读了他的偈后,知道觉阿侍者已通悟,深表赞许。觉阿遂居灵隐研究经义,前后达四年之久。直到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才离杭州回国。临别不胜依依。在异国得悟,分外珍惜。觉阿侍者赠给慧远禅师水晶降魔杵一根,念珠两串,彩扇一把,以作永久的纪念。之后,日本僧人到灵隐寺取经的还有定心、圆尔辨圆、无关普门、寒岩义尹、约翁德俭、荣西等。
宋淳熙乙未(1175年),慧远禅师对众僧说:“淳熙二年闺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着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买柴炭。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大家都相互传说这件事,并不相信,哪有这么准的事。第二年,慧远禅师把远在国清寺当僧人的弟弟晓林叫来,吩咐一些事情。不久,患有微疾,果然在上元那一天,安坐而化。龛留十日,颜色不变。同月二十五日,葬乌峰之塔。寿七十四,僧腊五十九。其塔曰:
禅有顿门,无言为宗。世或待喻,假言以通。
惟其善鸣,譬如雷风。言而非言,以开群聋。
猗欤远师,心传大雄。如应响谷,如待问钟。
既得其承,龙象影从。明诏再赐,又彰其逢。
发明正宗,摧折妄庸。法席屡迁,道契九重。
于古有光,为誉益崇。顺缘而归,自昔所同。
明月摄彩,浮云无踪。我为铭诗,刻画太空。
于彼戏论,记其初终。
灵隐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6.2℃,6月中旬左右为杭州梅鱼季节,俗称“黄梅天”,雨量多而集中,且潮湿温热,大约会持续20天左右。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冷暖适中,为最佳旅游季节。
唐·司空曙《杭州灵隐寺》
春山古寺绕烟波,石磴盘空乌道过。
百尺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
云生客到侵衣湿,花落僧前覆地多。
不与方袍同结足,下归尘世定如何。
唐·白居易《宿灵隐寺》
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
宿因月桂落,醉为诲榴开。
黄纸除书到,青宫诏命催。
僧徒多怅望,宾从亦徘徊。
寺暗烟埋竹,林香雨落梅。
别桥怜白石,辞洞乱青苔。
渐出松问路,犹飞马上杯。
谁教冷泉水,送我下山来。
唐·白居易《灵隐寺》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元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宋·苏轼《留题杭州灵隐寺方丈》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木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笔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宋·苏籀《大暑忆灵隐寺冷泉一首》
我念热客辞,怀哉冷泉游。
此水暨此山,清便物殊尤。
澄渟快一生,晶澈夺两眸。
青瑶碧玻瓈,三顷方能侔。
澡雪戏{左山右豦}间,大川漫悠悠。
浣瀹鉴临际,千仞险何求。
面堂浸九筵,泛桨颺扁舟。
泠泠析酲惛,一一数虾鳅。
当阶掬珠璧,欹枕拖纶钩。
雷霆落闸喧,雪霜浮涧流。
京江谢洁滑,苕霅雄偏州。
月夕了无滓,暑天常似秋。
拜尘付一咍,汩泥亦包羞。
愿浴岐山凤,勿饮荆州牛。
星巴克开店事件
2012年9月22日,星巴克咖啡杭州灵隐寺门店开业。该店位于杭州灵隐寺景区外的停车场旁,因靠近佛门引热议。有网友调侃:以后进这家星巴克服务生会微笑问,“施主,您是大悲还是超大悲?还是大瓷大悲”“哦,我能续悲么?”
免费施粥哄抢事件
2013年1月19日,农历“腊八节”,也是杭州各大寺庙免费施粥的日子。当日,杭州灵隐寺首次实行免门票在寺庙内分发腊八粥,万人队伍绵延数公里。但领粥现场有部分民众未能遵守排队规则,一时出现混乱场面,所幸在安保人员及时分流下,人群逐渐疏散,无人受伤。
成立反恐小组
2014年4月,灵隐寺内成立了全国寺院首支反恐防护小组,由灵隐寺20名法师、25名保安组成。“法师白天念佛、晚上训练,”说起防护小组,杭州灵隐寺觉恒法师如此介绍参与反恐防护小组的法师的生活。觉恒表示组建这支维护寺院安全的力量,缘起于“301”昆明火车站严重恐怖暴力事件。“灵隐寺每天差不多要接待一万名游客和信众,成立这个小组,可以加强寺院面对突发恐怖事件的防范意识,确保游客和信众人身安全。”
招工通知:不是和尚也能进
2016年2月,灵隐寺官方微信发布了“文宣部招聘通知”,要招聘的岗位是网站新闻采编和摄像/视频后期。
灵隐寺文宣部门负责法师谦虚地说,希望能招聘到可以指导部门同事们编辑剪辑等专业活儿的人才,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只需一点点基础,进寺院后,耳濡目染,自然就明白了。薪水是请应聘人员在邮件里自己写的,“寺院里,也不可能太高”。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