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均衡价格

中文名
均衡价格
外文名
equilibrium price
提出人
斯图亚特
领   域
经济学
定   义
商品的市场供给量与市场需求量相等

目录

均衡价格示意图均衡价格示意图
      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市场供给量与市场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超额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因此,市场竞争使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

均衡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均衡价格理论中关于供给的价格弹性和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有重要实用价值。

均衡价格就是消费者为购买一定商品量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生产者为提供一定商品量所愿意接受的供给价格一致的价格。

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供给等于市场需求的一种状态。当一种商品的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市场价格恰好使得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等于市场供给量,这一价格被称为该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

形成发展  

均衡价格-影响因素均衡价格-影响因素
形成 

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均衡价格的形成也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因此,价格也就是由市场供求双方的竞争所决定的。需要注意的是,均衡价格形成,即价格的决定完全是自发的,如果有外力的干预(如垄断力量的存在或国家的干预),那么,这种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

发展

市场上商品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趋于一致时的价格。均衡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经济学家J.D.斯图亚特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探究》(1769)一书中。 

早期经济学对均衡价格有不同理解。一种认为均衡价格是供求均势的结果;另一种认为均衡价格是竞争过程中存在的普遍趋势。A.斯密把后者称为自然价格或中心价格。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发现这种定义抽象而不现实。J.S.密尔(一译穆勒)认为,理论上的均衡价格只存在于抽象的条件下,现实中很难找到。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了局部均衡的概念,对已往的概念给予了更为具体的解释。他用商品的均衡价格衡量商品的价值,认为商品的价值由该商品的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决定。他绘图说明了均衡价格的形成,并引进时间因素,说明时间因素对均衡价格形成的影响(见马歇尔的局部均衡价格论)。 

几乎在马歇尔创立局部均衡理论的同时,法国经济学家M.-E.-L.瓦尔拉斯创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见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价格论)。这种理论着眼于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指出,所有最终产品和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都相等时,市场才能达到均衡状态。而此时的价格才是均衡价格。这种均衡在现实中更难实现。

马歇尔之后的经济学家们,如F.A.von哈耶克、E.R.林达尔和J.R.希克斯等人提出瞬间相关均衡的概念。这个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K.J.阿罗和G.德布鲁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它着眼于如何确定不同商品在不同时点上的市场出清价格。它除进一步揭示了同一商品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均衡价格以外,还指出任何一项投资在不同时期也不会得到完全相同的均衡收益。 

均衡价格理论否定了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其实质是主观价值论。

价格移动

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需求曲线的移动

要了解需求曲线的移动,必须区分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曲线的变动这两个概念。它们的区别在于引起这两种变量的因素是不同的。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0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供给曲线的移动

要了解供给曲线的移动,必须区分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这两个概念。它们的区别在于引起这两种变动的因素是不同的。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这种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运动。0 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均衡价格与市场价格

均衡价格的决定均衡价格的决定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称之为市场价格(market prices)。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价格可能与均衡价格相等,也可能与均衡价格不相等,这与均衡的概念并不矛盾,而正是市场机制作用的表现。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当市场价格与均衡价格相等时,市场价格不会变动;当市场价格与均衡价格不相等时,市场中自发的供求关系的作用会使市场价格趋近于均衡价格,只要两者存在差异,市场力量就会自动填平这种差异。   

市场价格与均衡价格发生偏离的情况:   

(1)市场价格>均衡价格→需求量小,供给量大→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减少供给,需求增加→价格上升,市场价格趋于均衡价。

(2)市场价格<均衡价格→需求大,供给小→供小于求→价格上升→增加供给,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市场价格趋于均衡价格。

需求影响 

比例关系

1.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0 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结论是: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2.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0 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结论是: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需求因素

需要和供给同时变动时,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如何变化要由需求和供给的变动方向和程度决定。 (1)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增加时,均衡产量增加,但均衡价格的变动不能确定;反之,均衡产量减少,但均衡价格的变动也不能确定。 (2)需求增加而供给减少时,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的变动不能确定;需求减少而供给增加时,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也不能确定。 蛛网理论一般来说,如果商品的价格高于均衡点,就会导致商品的供给量大于商品的需求量,从而造成价格下跌;反过来,如果商品的价格低于均衡点,就会导致商品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从而造成商品的价格上升。这种商品价格背离均衡点要向均衡点靠拢的现象并非绝对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商品的价格背离均衡点后却并不向均衡点靠拢,之所以这样的直接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弹性大小。

蛛网理论是用来描述动态化市场上,供给、需求和价格变动的模型,它说明偏离均衡点的价格需要进行调整的轨迹。蛛网理论主要运用于周期性生产的商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农产品,因为生产者会根据上期商品的卖价调节价格和产出。 

市场机制 

如果把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绘制当市场价格为P1时,市场供给量大于市场需求量,出现商品竞卖。急于将积压商品脱手的生产者将降低商品价格,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当市场价格为P2时,市场供给量小于市场需求量,出现商品竞买。急于购买到商品的消费者将提高商品价格,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以上商品价格的变动直至市场价格达到P0为止。此时市场上买卖双方的力量处于均势状态,商品价格在此状态下已没有任何向上或向下变化的可能。这就是市场经济决定商品价格的基本机制。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决定均衡价格的是供给与需求,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

应用 

1.支持价格

支持价格是指政 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实行支持价格后,该商品市场价格上升,供给量会增加,导致供大于求,出现该商品过剩。此时,政府可采取的措施包括:(1)政府收购过剩商品,或用于储备或用于出口,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收购过剩商品会增加政府财政开支。(2)政府对该商品的生产实行产量限制,规定将生产的数量控制在均衡产量,使供求平衡,但这需有较强的指令并且代价较高。

2.限制价格

限制价格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它们规定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其目的是为了稳定经济生活,保护消费者利益。实行限制价格后,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下跌,刺激需求,导致该商品出现短缺,可能形成抢购现象或黑市交易。此时,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是控制需求量,一般采取配给制,发放购物券。但配给制只能适应短期的特殊情况,否则,一方面可能使购物券货币化,还会出现黑市交易,另一方面会挫伤厂商的生产积极性,使短缺变得更加严重。 

3.政府税收和补贴政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如果政府是对厂商进行征税,将使厂商的生产成本或供应成本相应提高,供给曲线左移,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如果政府是对消费者进行征税,将使消费者的收入相应减少,需求曲线左移,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少。当需求曲线斜率大于供给曲线斜率时,税负主要由消费者承担;反之,主要由生产者承担。补贴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与税收反向同性。

也称为均衡价值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价值理论之一。最早由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杰出代表马歇尔所倡导,并在20世纪初期为经济学家们所广泛采用。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供给价格(即生产者所要去的出售价格),和需求价格(即购买者所愿出的购买价格)相等之点,即需求与供给的均衡点;供给价格决定于商品的生产费,需求价格则决定于这一商品对购买者的“边际效用”。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所谓需求价格,是指消费者对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一般与其价格呈反方向运动。即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所谓供给价格,是指生产者为提供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接受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与其价格呈同方向运动。即价格上涨,供给增加;价格下跌,供给减少。当然,影响需求与供给变动的因素不仅仅是价格。影响需求变化的其他因素还有消费者收入、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等;影响供给变化的其他因素还有生产技术水平、生产要素价格、相关商品价格等。这些因素变化了,会导致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发生位移,从而也会使均衡价格发生变化。但是,在均衡价格下,供求相等并不意味着所有商品都找到了买主或者所有需要这种商品的人都得到了满足。一部分消费者可能认为这种均衡价格太高而放弃或减少购买;一部分生产者可能觉得这种均衡价格太低而减少生产或增加库存。

分析方法 

经济学中,用以分析考察经济中若干变量之间的关系 ,以解释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概念或分析方法。

在供求论中,均衡指需求和供给两种相反力量处于一致或平衡的状态,使买卖双方都满意并愿意接受和保持下去的状态,一种不再变动或没有必要再变动的状态。 图中,S 是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D是需求曲线。竖轴表示价格( P ),横轴表示数量(Q)。当价格为 P2 时 ,生产者愿意提供较多商品,而消费者仅愿意购买较少商品,供给超过需求;这时,价格必然下降 , 生产者也不得不缩减生产。当价格为 P3 时,生均衡产者愿意提供较少商品,而消费者愿购买较多商品 ,求过于供;这时,价格必然上升,生产者扩大生产。当价格为P1时,供给和需求相等,表现为两曲线上相交的点E。E即为均衡点,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接受并愿保持此水平上的价格(P1)与数量(Q1)。

均衡可以分为稳定 均衡和不稳定均衡 。如果均衡体系受到外力干扰离开均衡点,经过一段变动又回到原来的均衡位置,这种均衡称为稳定均衡;否则,称为不稳定均衡。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是均衡概念的较早引入者和均衡分析方法的创立者。马歇尔运用均衡概念和均衡分析研究价格,建立了均衡价格论。他主要考察了单个市场上某一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以及由供求所决定的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或单个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破坏。这种分析称为局部均衡分析。瓦尔拉斯在研究价格时,考察了所有各个商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注重各个商品市场之间、各个要素市场之间以及各个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间价格和数量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或所有各个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破坏。这种分析方法被称为一般均衡分析。在现代经济学中,均衡和均衡分析方法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海南省人民医院    下一篇 谋杀似水年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