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吴王夫差剑

吴王夫差剑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时制造的一系列青铜剑。剑身铸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样。吴王夫差剑已知存世量共有9柄(截至2014年5月)。1976年河南辉县出土吴王夫差剑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山东平度发现的吴王夫差剑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藏;台湾古越阁藏有吴王夫差剑一把;1976年湖北襄阳出土吴王夫差剑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中文名称
吴王夫差剑
时      期
春秋末期
类      型
一系列青铜剑
主      人
吴王夫差

目录

吴王夫差剑吴王夫差剑
春秋中期开始,吴国紧跟着诸侯争霸的步伐,凭借着丰富的矿藏资源和雄厚的冶铸实力,在以舟师步兵为主要兵种的军队建置、与楚越争霸的战争需要以及东周时盛行的佩剑风尚等因素的激发下,加强武器装备,创新青铜兵器特别是青铜剑的铸造与装饰。

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于公元前495年继王位,次年击败越王勾践,继而转师北上,争霸中原。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盟于黄池(今河南省商丘市南)。

春秋时期的剑用青铜铸造,在不同的部位加入了一定量的锡、铅、铁、硫等成分,以保证剑身的韧性和刃部的锋利,使其刚柔相济。吴国青铜剑在古代兵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种类主要有短剑、扉耳剑、窄格无箍剑、宽格有箍剑、扁茎剑等,对东周时期南方各国乃至中原地区的兵器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国青铜剑在春秋时期的总体演变趋势为:剑身加长,柱脊变为棱脊,截面凹弧、有血槽,前锷收狭、刃部由直刃变为弧线内收。

考古发掘

考古发现的吴王剑有几把。

1965年,在山东平度县废品收购站发现一把吴王夫差剑。

1974年,安徽庐江县农民在开挖水渠时,无意发现一把吴王剑。

1976年,河南辉县百泉文物保管所从废铜中发现一把吴王夫差剑。

1976年,湖北襄阳蔡坡12号战国墓出土一把吴王夫差剑。

1991年河南洛阳中州中路战国墓出土一把吴王夫差剑。此外,山西峙峪出土过"吴王光剑";山西代县蒙王村出土过"吴王夫差鉴",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

典籍记载

清代学者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最早著录吴王夫差剑,此剑剑身的拓本长约44厘米,圆筒状茎,窄格,剑身中部突起圆弧形脊。腊部(剑身与剑柄相交处)铸有铭文"攻吴王元差自作其夫用"2行10字。其中"夫"字与"元"字误倒。此剑最初为钱塘黄小松所藏,后为日照许印林所有,最后归潍县著名收藏家陈介祺。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对此剑的铭文有考证。《小校经阁金文拓本》和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著录同一件吴王夫差剑,腊部铸铭:"攻吴王元差自作其夫用"2行10字。形制及铭文特点与《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所收夫差剑相同。

结构特征

文物结构

河南辉县吴王夫差剑河南辉县吴王夫差剑
河南辉县吴王夫差剑

剑身全长59.1厘米,宽5厘米,满布花纹,锋锷仍很锐利。剑身铸有篆书阴文10字:"攻痦王夫差自乍其元用"。

湖北襄阳蔡坡出土吴王夫差剑

首部已残损,残长39厘米,宽3.5厘米。圆筒状茎,腊部铸铭:"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

河南洛阳中州中路出土吴王夫差剑

通长48.8厘米,宽4.2厘米,圆首,圆筒状茎,窄格。腊部铸铭2行,因锈蚀,仅可见"王夫差……其元用"7字,原本当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10字。

安徽寿县出土吴王夫差剑

剑通长58.9厘米,宽5.3厘米,圆首,圆柱状茎上有两道圆箍,剑格嵌有绿松石,饰简化兽面纹,刀锋锐利。器身有"攻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十个字的铭文。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山东平度吴王夫差剑

通长57.8厘米,宽5.8厘米,扁茎,腊部有铭文"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2行10字。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古越阁吴王夫差剑

古越阁吴王夫差剑古越阁吴王夫差剑
剑通长58.3厘米、格宽5.5厘米,造于春秋晚期。剑作斜宽从厚格式。剑身宽长,近锋处收狭明显。双刃呈弧形,中起线,两从斜弧。厚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圆茎,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极细的凹槽,内遗存有少量的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多圈险细的同心圆凸棱。此剑保存完好,锋刃锐利。藏于台湾古越阁。

特点分析

吴王夫差剑属于宽格有箍剑,设计上兼顾了实用与装饰。宽格剑便于握持、利于劈刺,能在实战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剑身设计上,棱脊、凹弧截面、收狭前锷、弧线内收刃部均可增强剑的杀伤能力,使其在战场上发挥更好的作用。

过"吴王光鉴"。

文物流传

1935年出土于安徽寿县西门内的吴王夫差剑。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1965年,在山东平度县废品收购站发现一把吴王夫差剑,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1976年河南省辉县出土吴王夫差剑,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1976年湖北襄阳出土吴王夫差剑,出土当年经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鉴定为吴王夫差佩剑。2011年5月18日,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专家研究发现古越阁所藏吴王夫差剑可能是在山西出土,当时,吴国正与晋国交战,无奈此战告败,剑成为了战利品而流落他乡。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称,1991年在香江古肆中还曾见过此剑。1991年,在香港古董店拍卖,后被台湾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购藏。苏州博物馆宣布古越阁所藏吴王夫差剑将于2014年12月18日-2015年3月22日在苏州博物馆公开展示。

文物下落

吴王夫差剑吴王夫差剑
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国和相邻的越国,兵器技术名扬四海,历史文献中干将、莫邪、鱼肠、湛卢诸剑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神器。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吴国有铭文兵器出土不下百件,但都和苏州无缘。

收藏夫差剑的王振华夫妇因其祖籍浙江,故以古越阁为其斋号。古越阁吴越兼收,其中就包括吴国兵器精品多件,尤其是被王氏称为"吴老大"的吴王夫差剑最为珍贵。王氏夫妇每年要来苏州一次,和苏州文博界人士多有交往。

2012年,在双方接触长达6年之后,王氏夫妇终于愿意将其藏品出让。

2013年8月17日至21日,苏州博物馆邀请了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青铜器组李学勤组长、吴镇烽委员、朱凤瀚委员前往香港,专门鉴定这批文物的真伪。经三位专家鉴定,除吴王光剑和越王伯侯剑还有疑义外,其他58件文物都是真品,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之后,经过长时间的交涉、沟通、谈判,这批珍贵文物终于入藏苏博。其中,文物征集27件,王氏夫妇捐赠31件,合计58件,双方约定转让价4250万元。

2014年上半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出资4250万元,从台湾"古越阁"征集了58件旧藏青铜兵器,其中包括一柄寒光逼人的吴王夫差剑。

2014年12月19日起,闻名海内外的吴王夫差剑,首次在苏州博物馆公开展示。这柄吴王夫差剑已经正式入藏该博物馆,此次展出是回归苏州后的首次亮相。这批藏品亮相苏州博物馆举办的"吴钩重辉--苏州博物馆藏吴越青铜兵器特展"。

走进主展厅--吴越争辉展厅,展柜里大名鼎鼎的吴王夫差剑格外引人注目。这柄吴王夫差剑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攕pace(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表明这把剑的拥有者是吴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吴王夫差。

此次征集的完成不但弥补了苏州博物馆缺少吴国王室文物的缺憾,更加完成了几代苏州文博人的夙愿。这批吴越兵器对于研究吴越历史、铸剑工艺、铭文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乌越    下一篇 郅支单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