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太平鼓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太平鼓亦称腊鼓,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中国民间岁时娱乐习俗,唐时已有,本为乐舞,后用为腊鼓。宋代称为打断。民间改名太平鼓,于新年花会、社火中演出,以祈太平,故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安徽等省区

目录

太平鼓太平鼓

中 文 名:太平鼓

    称:单鼓、腊鼓、单皮鼓

性    质:棰击膜鸣乐器

主要流行:北方各地

    状:形同蒲扇,用铁为框,蒙以兽皮

来源记载

2太平鼓
太平年间太平鼓,边打边唱边起舞。宛转九腔十八调,祭祖敬神求多福。

太平鼓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汉族很早即有,宋代称打断,明代称太平鼓。鼓呈桃形,蒙以羊皮或多层高丽纸;或呈圆形,鼓边缀以绒球,铁柄下打成环中套环之形。一是源于满族萨满祭祖跳神时用之单鼓、呈椭圆形,蒙以马、驴或羊皮。清何耳《燕台竹枝词》:“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相传,单皮鼓是满族猎民的围猎用具,出猎时边击边围,获猎后击鼓歌舞。清代杨宾《柳边记略》载:满人有病必跳神,……跳神者……以铃(腰铃)系臀后,摇之作声,而手击鼓,鼓以单牛皮冒铁圈,有环数十枚在柄,且击且摇,其声索索然。载涛、恽宝惠《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也说:萨满乃头戴神帽,身系腰铃,手击皮鼓(皮蒙于圆铁圈上,下有把可持)清代李声振《百戏竹枝 词》载,北京郊区流行打太平鼓:太平鼓。形圆平。覆以高丽纸,下垂十余铁环, 击之则环声相应,曲名《太平年》,农人元夜之乐也。清人何耳《燕台竹枝词》也载有: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早时,满族妇女敲击为其歌舞伴奏,近百年来,则常由男子演奏。

相传太平鼓在唐代武则天时已有雏形,《燕京今古琐闻录》一书中记载了类似的传说;人们也从唐代墓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种鼓,样式类似今天的太平鼓。据考证,晋时,此种鼓就已形成了一种舞蹈,被称为革卑舞。太平鼓流传于北京,最早的记载是明代,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载: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这种日夜玩鼓的情形正是明代经济繁荣之时。清代兴盛于京城内外的太平鼓日趋成熟,乾隆盛世时,汪启淑的《水曹清暇录》、钱载咏的《太平鼓》都描述了太平鼓在内外城的演出盛况。

传统的太平鼓舞蹈规模不大。民国年间,玩鼓的多数是妇女,她们很少走街串巷,只在自家的庭院和街巷里结伴玩耍,日伪时期,人民处在铁蹄之下,太平鼓更是销声匿迹。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为庆祝解放,太平鼓艺人走出庭院,走出街巷,来到公路上,加入了游行的队伍,太平鼓从此才变得壮观起来,据说当时的门头沟从圈门一直到东店,太平鼓的队伍排满了十三里长街。

结构构造

太平鼓的鼓框均为铁制。虽鼓形不同,但鼓面都蒙以驴皮、马皮或羊皮,皮面光素或绘有花纹图案,鼓柄下端都缀有大铁环,环中还串有小铁环,其环形和数量各不相同。

太平鼓是一种有柄,有环的单面鼓,圆形,鼓面是用羊皮或牛皮纸做的,鼓边上配几个红色绒球,鼓柄下端拴几个闪亮的小铁环

演奏

演奏时,左手持柄举鼓,上下左右摇动,右手执鼓鞭敲击鼓面,可击鼓心、鼓边、鼓框或鼓背。击法有打、抽、叩、按、抖等,并同时振动铁环或小铜钹作响。太平鼓多用于舞蹈伴奏,常配合舞蹈动作敲击,边敲边舞。表演形式有单人、双人和集体等多种,常在农历正月新春或元宵佳节的喜庆活动中表演,是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太平鼓既是乐器,也是舞具。咚咚的鼓声、飘舞的红缨,更增添节日气氛。

地区差异

萨满太平鼓萨满太平鼓
满族萨满祭祀用的太平鼓,鼓框用铁条弯成,鼓面呈椭圆形,长径48厘米,短径38厘米,鼓框高1.5厘米~2厘米,单面蒙以马皮、驴皮或羊皮。鼓柄长20厘米左右,柄下端的大铁环直径16厘米以上,大环中串以直径6厘米的小铁环。鼓棰称鼓鞭,用竹制成,鞭长44厘米,鞭尾系以红绸巾为饰。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兴安盟流传的太平鼓,鼓框呈扁圆形,鼓面宽30厘米,鼓鞭用竹棍或细木棍制作,鞭尾系彩绸。


汉族民间流传的太平鼓,大小不一,鼓面呈桃形、扁圆形或团扇形,鼓面宽20厘米~32 厘米、鼓框高1厘米~1.5厘米、鼓柄长10厘米~15厘米,柄端缀以铁环或小铜钹。鼓面蒙以羊皮或多层高丽纸。鼓框缀以彩球为饰。鼓鞭长34厘米。鼓柄和鼓鞭下端均系以红缨穗或红绸巾

艺术特色

太平鼓太平鼓
太平鼓是以鼓为道具的舞蹈,击打太平鼓是主要的伴奏手段。太平鼓是一种有柄,有环的单面鼓,圆形,鼓面是用羊皮或牛皮纸做的,鼓边上配几个红色绒球,鼓柄下端拴几个闪亮的小铁环。耍鼓时,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咚咚的鼓声和哗哗的金属声清脆悦耳。铁环震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作为这一舞蹈品种的标志性舞具——太平鼓有着别具一格的伴奏形式,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鼓、锣、号等乐器,同时还有伴唱的歌词,伴唱的歌曲有四季歌十二月歌等曲目;表演套路上有斗鸡、串花琵琶、大圆鼓等,绕八字、园鼓、两头忙、扎花篱笆,卧娃娃等几十套动作、十分风趣,滑稽幽默;太平鼓表演可边打边舞,也可间打间舞,舞离不开鼓点,鼓点又随舞而变化,达到鼓和舞的和谐统一,形成清脆多变的影响效果。

表演者成双成对,一面击鼓抖环,一面腾挪跳跃。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鼓点打得上下翻飞,真是人随鼓,鼓缠人。姑娘家的舞姿柔韧,轻巧,可以形容她们扭起身驱似柳弯,扇鼓舞动肩带颤。很有点俏劲。门头沟区的太平鼓有舞蹈,有歌唱,一般是打一遍鼓,唱一遍词,民间艺人称之为唱绳。他们唱花、唱草、唱古代圣贤、也有唱衣食住行,岁时风俗的。太平鼓的鼓点比较丰富、有《大扇鼓》、《小扇鼓》、《追鼓》、《圆鼓》等。

太平鼓集竞技性、趣味性和即兴表演于一体,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象征,是典型的北京地区汉族民间舞,京西太平鼓独特在它边打边舞、鼓舞结合的特点。跳时,人们结合舞步,使劲扭动腰部,一边以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的鼓法不断击鼓。每村都有不一样的打法,套路全是村民自己编排

分类

京西太平鼓京西太平鼓
京西太平鼓

京西太平鼓可边打边舞,也可间打间唱。舞离不开鼓点,鼓点又随舞而变化,鼓和舞有机配合。击鼓技法有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上下左右震颤铁环等,形成清脆多彩的音响,充分体现着鼓手与鼓的相互交融、纵横离合。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缠人,人鼓合一。老艺人们认为,太平鼓耍的好坏,要看鼓的动态、身体的姿势。由于过去妇女缠足,于是形成了女性太平鼓基本动律为扭劲颤劲;男子的动律特点则是扇劲艮劲





兰州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兰州太平鼓
所用的太平鼓外形与团扇相似,是在一个圆形铁圈上蒙以驴皮、马皮或羊皮而成,截面直径3040厘米,皮面光素或绘有花纹图案,铁圈四周系有数个绒球为饰,鼓柄下端缀有数枚小铁环或数对小铜钹。演奏时,左手持鼓柄,右手执一藤条鼓鞭敲击鼓面、鼓心或鼓边,并同时震动铁环或铜钹作响。鼓柄端和藤条上均缚有红缨穗。太平鼓多配合舞蹈动作敲击,边敲边舞。表演形式有单人打、双人打和集体打等多种。太平鼓既是乐器,也是一种道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520,京西太平鼓、兰州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会计科目    下一篇 卢森堡法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