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铜鼓

铜鼓,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全部铜铸,一般的铜鼓鼓面直径约五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个别的较大)。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纹。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舞蹈时把铜鼓悬挂起来,一人用鼓槌敲击鼓而,一人手执木桶对准鼓底,以增加共鸣,声音浑厚深沉,能传远处。舞者(一般是集体)围着铜鼓,随着鼓点节奏起舞。

目录

铜鼓铜鼓

  名:铜鼓

流行民族:壮族等西南少数民族

属    性:敲击体鸣乐器

地: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和东南亚

特    点:无底腹空

常见装饰物:青蛙等

铜鼓,是彝、苗、瑶、侗、壮、布依、毛南、水、黎、白、土家、纳西、仡佬、傣、佤等民族和克木人、(亻革)人的体鸣乐器,广泛流行于云、贵、川、粤、桂、琼、湘等南方省区,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支奇葩。

铜鼓历史悠久,形制多样。古代少数民族统治者以铜鼓作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类似内地钟鼎之类的“重器”,除在祭祀、宴享、传信及伴奏乐舞外,还用于赏赐或进贡。作为乐器,其以多种演奏形式,形成独特的铜鼓乐。较流行的演奏方式是将铜鼓悬挂在木架或树杈上,用特制球形鼓棰敲击,一人击鼓,另一人持木桶在鼓底晃动,以改变音量和音色;也常平置地面击奏或由两人抬鼓边走边击;有的在鼓下置一水桶,盛水过半,使鼓声清纯悦耳;还有的将小型铜鼓挎在身上敲击。铜鼓音色粗犷洪亮,音量较大,鼓声可传数里。 除在祭祀、宴享、传信及伴奏乐舞外,还用于赏赐或进贡。

关于鼓的传说

铜鼓铜鼓

原始社会,大家只知敲击石器给舞蹈助兴;进入陶器年代后,大家能用陶土烧制成“土鼓”,并用蒉草制成鼓槌来击打,如《礼记.明堂位》:“土鼓蒉桴苇草,伊耆氏之乐也。”之后,土鼓、苇笛等乐器和歌舞联系则是古代的“乐”,即歌、舞、乐三者融于一体的乐舞雏型。进入周代,土鼓已用于国家的各种祭祀与礼仪,按《周礼》的规则:“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东田钧。

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豳”字是古代的地名,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为农耕民族、汉族先民及农耕文明的发祥之地),阐明在请求熟年和年终祭蜡中,都用鼓动取悦神灵。周代是农耕文明高度开展的时期,国家专门建立了办理鼓乐的组织,设置了名为“鼓人”的官职,并拟定了一套鼓乐的准则。《周礼》“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从此鼓动愈加标准的用于各种祭祀、军事、劳作及其他活动中。洛阳鼓厂由土鼓开展为用陶土或原木制成鼓腔,蒙上兽皮鼓面制成“革鼓”,则是鼓与鼓动的又一次腾跃,还和其时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与巫术观念有关。大家把天上雷霆的轰鸣、春天气候的温馨、万物生长的动态、音声等,都融会于“鼓”这一什物与概念之中,以为鼓具有特殊的神力,鼓声像雷声一样可以引来雨水,润泽农作物生。

关于铜鼓的文学记录

铜鼓铜鼓

1.如《魏书》卷三百六十九的《獠传》说:‘俚獠制铜鼓。文中明白地说:(獠)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魏书》是北齐魏收著,中国正史之一,这是壮族人民制造铜鼓见于正史的记载。

2.晋人裴渊《广州记》说:‘俚獠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后汉书·马援传》)晋人刘欣期《交州记》也说:‘出大吴公皮以冠鼓。’(《后汉书·郡国五》注)明人邝露《赤雅》说:‘峒中酋长生子者,铸铜为鼓。’峒为未立郡县前的地方基层组织。峒中酋长指壮族酋长,生子铸铜壮族先民是铜鼓的制造者。

3.壮族祖先已广泛聚居在广西南部沿海一带,如《太平御览》卷七百八十五引万震《南州异物志》说:‘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往往别村,各有长帅,无君主恃,在山险,不用王。’俚就是乡里之人,上人,本地人,指的是壮族人。《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第四也说:‘合浦、汉县属合浦郡.秦之象郡地,吴改为珠官,宋分置临漳郡及越州。领郡三,治于此.时西江都护陈伯绍为刺史,始立州镇,凿山为城,以威俚獠。’《隋书·地理志》载:‘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并铸铜为大鼓……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可见这些地区,人民尊称他们的首领为‘都老’。都老是据有铜鼓或制造铜鼓者的尊称,《宾州志》说,在氏族社会末期,氏族酋长由选举产生,前酋长临终寸先将他作为权势象征的铜鼓暗埋地下,遗嘱谁有本领能找到,谁就可继任酋长。到底找到的人很少,今天西南出土铜鼓很多,恐怕与这种暗埋不无关系。

4.古代壮族氏族酋长,由人民公仆变作人民主宰.正如上述尝以铜鼓为权力表征,《南史·欧阳頠传》载:‘钦南征夷獠,擒陈文彻,所获不可胜计。献大铜鼓,累代所无,頠预其功,还为直阁将军。’可见古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战争,掳得铜鼓后,表示胜利。少数民族失去铜鼓.表明失去统治权。广西其他少数民族没有这种风俗,足以证明铜鼓是壮族最先铸造。”

铜鼓传说

铜鼓铜鼓

壮族有这样的传说:古时有个青年到龙潭去放鸭子,眨眼间人和鸭子都失踪了。 其父提刀去找,见儿子和鸭子已被妖怪弄死,便杀死小妖,放火烧了妖怪的房子。老妖斗不 过老人,就从龙潭挖了一个洞,通到老人床下,想淹死熟睡的老人。当水流到床下洞口时, 却被一口铜锅挡住了。老妖施计也没斗过老人,只得败阵而逃,此后再不敢兴灾作祸了。老 人见铜锅可降妖,便造了很多,并安上翅膀,到处去平息邪恶和灾祸,最后连一口锅也不剩 了。壮家人四处寻找,终于在小丘田里找到,有人敲响铜锅,人们踏着咚咚的乐声,跳起欢 快的舞蹈。后来,人们将铜锅改为铜鼓,将铜鼓伴奏的舞蹈称为铜鼓舞。

在佤族民间,传说遥远的古代,西盟县北面的高山密林中,有一汪碧绿的湖水,人们称“弄 球龙潭”。这里住着一对青蛙精,一共生了九男九女。待他们长大成人、婚配生育后,分别 居住在九条山沟里。后来青蛙精都去世了。佤族为了纪念他们,用青铜铸成铜鼓,并在鼓面 上铸出青蛙的形象,还称其为“蛙鼓”。

外形特征

铜鼓铜鼓

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骑士、牛橇、龟、鸟等。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鼓足则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这些图像都在模坯上用镂刻或压印技术制作而成,采用线地浮雕的技法,画像传神简洁,线条刚劲有力。画像纹饰大抵分物像纹饰、图案纹饰两类。物像纹饰有太阳纹、翔鹭纹、鹿纹、龙舟竞渡纹和羽人舞蹈纹等;图案纹饰有云雷纹、圆圈纹、钱纹和席纹等。这些图像纹饰往往以重复或轮换的形象、构图出现,产生强烈的整体艺术效果,表现出合理的装饰布局。鼓胸装饰带的图像有长卷形式,而鼓腰装饰带的图案则是独立成篇,循环往复。

纹饰

纹饰铜鼓纹饰

铜鼓是代表性的文化遗产,而铜鼓身上丰富的纹饰,则像一座无比丰富的资料宝库,储存着壮族古代社会生活的众多信息。铜鼓沿面的蛙塑像是铜鼓身上最有特色的立体装饰物。它们不仅富有民族特色且造型十分生动活泼。对于古代的壮族人民来说,铜鼓是一件重器,相当于中原的鼎,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铜鼓上的纹饰,包括青蛙塑像,都是铸造者与使用者精心设计并铸造上去的,有着古老而深刻的内涵

铜鼓大小、轻重不一,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按照名史家黄现璠所撰《铜鼓及其花纹的新探索》一文中所言,铜鼓的花纹,反映如下几个意思

反映对自然现象的崇拜

反映对雨水的渴望

作为图腾崇拜的反映

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历史传说

演奏特点

铜鼓既可单独演奏,也可与象脚鼓、葫芦笙等合奏。壮族民间流行着铜鼓乐,农闲时,相邻村寨常聚村郊赛铜鼓。对歌、赛马也击铜鼓助兴。铜鼓专用曲牌有《祭鼓调》、《送鼓调》、《喜鹊调》、《散花调》等。在苗、瑶、壮、彝、水、布依等族,铜鼓主要用于伴奏铜鼓舞(又称跳铜鼓),将铜鼓悬挂,一人边击边舞,众人围铜鼓双脚交替踏地前后跳跃,舞姿强悍有力。有的地区还有铜鼓芦笙舞。瑶族常以两面音高不同的铜鼓与一面皮鼓合奏,另有其它乐器伴奏,人们围成圆圈随鼓乐而舞。铜鼓音色粗犷洪亮,音量较大,鼓声可传数里。

铸造工艺

演奏演奏


据研究,铜鼓的年代最晚到清代中晚期,也就是说,中国民间铸造铜鼓活动在清代以后就己经停止,铸造技术也随之失传。
198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研究室(今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合作,对八大类型92面铜鼓取样,分别采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金相检验的方法,对这些铜鼓的合金成分及金属材质进行分析。同时对每面铜鼓的体形大小、器壁厚薄、鼓高与鼓身最大径的比值等进行精确的测量。专家们分析、测量的数据公布之后,被研究这一领域的许多学者所采用。同时,一些学者根据古代铜鼓在铸造时在铜鼓表面遗留的痕迹,分析了铸造工艺,认为制范面的泥料是经过研磨、筛选或淘洗的细泥配制成的;大多数铜鼓暴露有芯垫.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等采用方形芯垫;冷水冲型、北流型和灵山型鼓的绝大多数,鼓身两侧各有一条合范缝;北流型、灵山型.大多数冷水冲型浇口设在鼓侧的范缝上,缝隙式浇注,使青铜台金熔液沿着铸型自下而上通过缝隙浇口由两面注人型腔,液流乎稳,充填迅速;根据对铜鼓镶嵌痕迹的分析,可知铜鼓的立体蛙饰和其他饰物以及一部分鼓耳应是失蜡法铸造的。这些装饰与鼓身的结合,应是用多块范组台的浑铸法,使它铸接到鼓体上去的。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得知古代铸造铜鼓的方法有:

泥型合范法

其工序主要有如下几道:

1、制模型

首先用木料做成一个鼓形木模 作为范芯骨架,然后敷以掺有谷壳的粗泥料作范芯的底层,再敷上掺有草灰、牛粪的细泥料作表层,使表面光滑并且有较好的透气性和退让性。最后,捏塑四个实心耳安在耳的部位。

2、翻外范

先在泥模型鼓表面涂以牛油,防止粘连,然后分块(面范一块、身范二块或面范一块、身范四块)敷以细泥料和掺加草盘、麻丝等的粗泥料,形成外范,在外范上按设计留好浇口,拆开外范后在范面刻印花纹。

3、做芯范(内模)

鼓芯范是由泥模型鼓减薄而成,其做法是在泥模型鼓周身嵌人一定数量的铜芯垫,然后按芯垫印痕厚度刮去一层泥料,并磨光即成。

4、合范

第一种是鼓面向上的台范;第二种是足沿向上的合范.合范后,用泥把各条范缝封严,并以绳索把整个范绑扎紧,经低温烘烤,使泥范中的水分蒸发,干透硬化。

5、浇注

先将鼓范烘烤预热,达600C0左右,然后从鼓面中央或足沿的浇口杯内注人台金熔液,使之进人型腔。

6、拆范及整理

浇注之后,拆开外范,取出内范.锯凿掉浇冒口,清除内外壁上的泥料,修饰花纺及立体装饰物,使铜鼓表面光滑,花纹清晰。

7、定音

铜鼓作为乐器,对音响有一定要求,必须请专门鼓师进行调音,调音台格后,则可以使用了。

铜鼓铜鼓
矢蜡法

其工序是:

1、做芯范

先做一木模型鼓为底衬,敷以粗细两层泥料,用刮板做成芯范。

2、做蜡模

首先在芯范上敷蜡并按设计厚度均匀地刮平,然后在蜡面上制花,形成与铜鼓一样的蜡模型鼓。

3、制外范

把细泥敷在蜡模上做外范,各块都要均匀填实,以保证铸型轮廓和花纹的清晰,又在细泥外敷上一层粗泥料以增加强度.制范时注意在鼓面中心太阳光体处留出浇口,在蛙的眼位穿出气孔,在足沿留出蜡口,使外范成为一个浑然一体的完整铸范。

4、化蜡

用小火烘烤化蜡,蜡从足沿出蜡口流出后空出型腔,选就是浇铸鼓体的空间.

5、浇注、拆范和修整

与泥型合范法基本相同,不过拆范时要特别小心留意,以免损伤了立体造型装饰.拆范修整后便竣工了。

据一些学者判断,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及部分石寨山型等体形较大的铜鼓可能采用了蜡模泥范法.它采用了泥型合范与失蜡法两者的优点.其工序与失蜡法大体相同.也是先做芯范,然后做蜡模,但不同的是不在蜡面上刻印花纹,而是在泥制外芯上压印花纹。

类型分类

铜鼓铜鼓
万家坝型铜鼓

以云南省楚雄市万家坝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 表的一类铜鼓。时值 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中期到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中期。流行于云南中部的濮族(即今之彝族先 民)人民之中。这种铜鼓鼓壁较厚,工艺粗糙,鼓面无花纹或花纹较简单,胸大于鼓面,是 迄今所知最早的铜鼓。由于它的鼓面还残存有炊烟痕迹,足以证明它是古代由做饭的 铜釜向铜鼓演变发展过程中,处于炊具与乐器混用的最初阶段。

石寨山型铜鼓

以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古墓葬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值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初期到公元前1世纪的东汉初年。流行于云南晋宁、四川会理、贵州赫章 、广西玉林等广大地区。 这种铜鼓是万家坝型铜鼓的继承与发展,鼓面较宽,铸造工艺也较精细,纹饰多样,其中有 翔鹭羽人、龙舟竞渡、瘤牛、剽牛祭祀和环形、同心、锯齿等纹饰。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丰 富多彩的生活图景,表现了铜鼓铸造技艺日臻完善、进入了发展阶段。 石寨山型铜鼓在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流传。

冷水冲型铜鼓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横村冷水冲出土的铜鼓为代表 的一类铜鼓。时值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晚期到12世纪的北宋时期。流行于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和左江、右江、郁江、黔江、浔江流域一带。这种铜鼓形体瘦高、鼓体较大,花纹密集而趋于图案化,饰有变形翔鹭、变形羽人和变形龙 舟纹,重要特征是鼓面四周铸有蛙饰和鸟兽、人物等立体造型,奇异多姿。是石寨山 型铜鼓的继承和发展,并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遵义型铜鼓

以贵州时值10 世纪的五代到14世纪的元代时期。流行于以贵州、广西北部为中心的黔、桂、滇等省区。

这种铜鼓,鼓面无立体蛙、兽饰物,它的花纹和图案也衰退简化。是由冷水冲型铜鼓 蜕变而来,也是由冷水冲型铜鼓演变到麻江型铜鼓的过渡形式。

麻江型铜鼓

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时值12 世纪南宋 初年到19世纪清代晚期。广泛流行于两广、滇、黔、川、湘、海南等省区。为壮、布依、侗 、水、黎、苗、瑶、彝、白、土家、仡佬等族人民所使用。麻江型铜鼓,鼓型矮小、数量最多。这种铜鼓的重要特征是体型扁矮,鼓壁较薄,发音效果好。在鼓面的同心晕圈中,铸有十二 生肖、八卦、盘龙等多种浮雕,并有“成化”、“万历”等汉字纪年铭文。由于铸造 工艺精湛、饰纹丰富多彩和音响效果俱佳,使铜鼓发展到颠峰阶段。麻江型铜鼓,还流传于越南北部广大地区。

北流型铜鼓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 。时值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到10世纪的唐末。流行于广西北流、陆川、容县、浦北、广东高州等地。这种铜鼓的特征是:面大于胸,胸部略直,鼓腰收束、凹处平缓,足部较高。鼓面的立体蛙饰瘦小,蛙身无纹,一般为四只。又因鼓身遍布精细的云雷纹,故又有“云雷纹鼓”之称。

铜鼓铜鼓
灵山型铜鼓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 铜鼓。时当公元3世纪东汉末年到10世纪的晚唐时期。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这种铜鼓与北流型铜鼓形制相近,鼓面大于胸,胸部较为平直,鼓面花纹精细,多为云雷纹、线纹和鸟纹等纹饰。它的特征是:鼓面无立体蛙饰,而铸有三只脚蟾蜍六只。鼓背也有纹饰。

西盟型铜鼓

以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佤族村寨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 一类铜鼓。时值公元8世纪唐代到20世纪清代末期。流行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德宏、临沧、西双版纳 、西盟等地,是佤族、傣族和克木人所用的乐器。鼓身较小,呈直筒形,面大于胸,腰、足无明显区分。 这种铜鼓,铸造精巧,鼓身轻薄,音响效果好。它的特征是:鼓面铸有立体蛙饰,并两三只 重叠一起,等距分为四组。有的还铸出立体小象、蛇、海螺、玉树等浮雕,由四只象雕作耳 ,独特而别致。西盟型铜鼓,还流传于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尤其在缅甸北部克耶邦的克伦族中 广为使用。故国外学者称其为“克伦鼓”

铜鼓的传播

铜鼓是我国古代悠久而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国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由于我国南方各族人民与东南亚各国人民有着久远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历史,故铜鼓在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甚至印度尼西亚诸岛也有流传

最早的铜鼓

1975年,云南考古工作者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万家坝古墓群,出土了我国最原始的铜鼓。“鼓身似釜,而且大部分表面有烟痕”。经用碳十四测定,确认这是在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之初 ,我国西南古代濮族人民铸造和使用的世界上最早的圆墩形单面铜鼓。

最大的古代铜鼓

北流云雷纹大铜鼓

1972年在

世界最大铜鼓世界最大铜鼓

广西铸造“世界最大铜鼓” 直径近7米重50吨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韦氏铜鼓铸造厂的“世界最大铜鼓”,该鼓鼓面直径6.68米,高度2.86米,重50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鼓。该鼓由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韦启初设计,由30多名工人历时7个月制作而成,于2017年11月10日竣工。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一些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在广西壮、瑶族民众心中,铜鼓是吉祥之物,是最神圣、最具威信的器物。

铜鼓文化

广西建中国-东南亚铜鼓数字化服务平台保护铜鼓文化

广西民族大学2017年12月24日介绍,该校相关课题组将对中国和东南亚出土及传世铜鼓进行全面调查,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建设中国—东南亚铜鼓数字化服务平台,对铜鼓及铜鼓文化进行数字化记录。

广西民族大学当天举行《中国—东南亚铜鼓数字化记录与研究》开题报告会。这一课题已被列入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一些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中国是世界上铸造、使用铜鼓历史最长,保存铜鼓数量最多的国家。

课题首席专家李富强介绍,该课题将全面调查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文博机构和民间收藏的铜鼓及现代各民族的铜鼓铸造工艺、使用仪式和风俗,并以图文影像形式记录的基础上,实现铜鼓研究的新突破,建立起开放的数字化平台,为铜鼓研究的持续发展、为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据介绍,课题将通过中国西南地区、岭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铜鼓和铜鼓文化的比较研究,建立起统一的铜鼓文化体系。同时,建设中国—东南亚铜鼓数字化服务平台,形成一个涵盖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互动三维等多种素材,内容关联、开放共享、文化特色鲜明的资源库,为多维度用户群提供专业、海量的文化遗产素材,形成铜鼓特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示范体系。

在广西壮、瑶族民众心中,铜鼓是吉祥之物,是最神圣、最具威信的器物。壮族铜鼓习俗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广西各级政府加强对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铜鼓打击技艺与舞鼓艺术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等各大节庆活动中“大放异彩”,铜鼓还成为广西与东盟及其他国家开展交流合作的文化载体。

此前,广西民族博物馆已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铜鼓专项调查,并已出版相关调查报告。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实施了“中国—东南亚铜鼓”项目,已完成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中国广东和海南铜鼓的调查和数字化记录工作,《中国—东南亚铜鼓·老挝卷》于2016年8月出版。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泡泡怪    下一篇 泡泡村救援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