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任尚

任尚,东汉将领。章和末,为邓训护羌府长史。永元中,大将军窦宪出屯凉州,请为司马,迁戊己校尉,代班超为西域都护,坐罪免。起为乌桓校尉。永初初,为征西校尉,封乐亭侯。元初初,为中郎将,坐断盗军粮征诣廷尉,弃市。

目录

和帝永元初以司马随

章和二年(88年),任尚担任护羌校尉邓训的护羌府长史。

永元元年(89年),任尚随邓训打败羌族烧当部落首领迷唐。永元十年(102年),接替班超继任西域都护。

永初二年(108年),任尚等与羌族先零部落首领滇零交战。任尚军大败,八千余人战死。同年被封为乐亭侯。

永初四年(110年),任尚的大军因久无战功,于是朝廷命任尚率领官民回到长安。

初五年(111年),任尚担任侍御史,在上党郡羊头山与羌军交战,打败羌军。元初二年(115年),任尚担任中郎将,驻防三辅。任尚采纳怀县县令

地图地图
       平心而论,东汉任尚的确是个帅才,他从章和二年(88年)起,相继擒杀北匈奴单于于除鞬,大败南匈奴逢侯单于,击溃羌族烧当部落、先零部落的反叛与侵犯,为东汉王朝边疆安定起到重大作用。但或许因为任尚的成功来自于武力的强大,所以他过分相信武力,而这一点,在他担任西域都护后,结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恶果。

自73年东汉政府收回西域,到102年任尚接手,这几十年里,班超将西域打造成和睦的与

任尚碑是1980年4月在距镇西府城故地约70公里,公路以北200米的地方发现的。是当地军马场的拖拉机耕作时翻出来的。接到报告后,巴里坤县文化馆和县外事办的工作人员立即赶到现场,进行考察。这是一块高140厘米,宽65厘米,厚37厘米的不规则的青色条形石刻。碑文的大部分字迹被磨损,模糊不可辨认,而有一些字迹却清晰可认。碑的上端刻有“汉平夷碑”,这显然是其碑题了。碑文中能够辨认的字迹有“汉永和五年”、“任尚”和“蒲类至西海”等字样。文化馆和外事办的工作人员经过与军马场的交涉,将该碑运回文化馆加以保护,并且及时上报相关文化部门。1981年7月,经过国务院文化部专家马雍对该碑的研究考证,确认是东汉的“任尚碑”。不过这个碑刻的碑文共有五行,每行大约是十多个字,而能够辨认的只有十二三字。这个碑显然被后人有意磨损过。这与史书记载的“东汉和帝永元五年即公元93年,戊己校尉任尚偕同长史王辅擒斩叛走的北匈奴单于于除建,勒石纪功”的史实是吻合的。 

任尚碑,原在哈密地区巴里坤县东南松树塘附近,1980年发现后移至县文化馆。此碑刻在一块不规则的天然青色条石上,石高1.4米,宽0.65米,厚0.42米;刻字部分约高1.10米,宽0.37米。石面稍加打磨,仍极粗糙。字体隶书,书法古朴。现字迹模糊,大多无法辨认。碑上有道纵裂纹,行款亦不整齐。仔细辨读,可看出碑文大抵五行,每行约十余字。第一行首六字为“惟汉永元五年”;第二行首三字为“平任尚”;第三行残缺不识;第四行之末为一“海”字,可能指蒲类海(今巴里坤湖);第五行首一字为“至”,下有字隐约可辨,似为“道□临物”。其余皆不可识。全篇碑文现虽无从知晓,但残存文字中有最重要的纪年和人名,加上《后汉书》中和帝纪、匈奴传、窦宪传等多处提到他,这样任尚就浮现出来了。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依庄乡    下一篇 空间贸易站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