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樊崇

樊崇字细君(不详—公元27年),琅邪人(今山东诸城),新莽末年著名农民起义领袖、赤眉军首领。樊崇英勇善战,富有谋略,曾发动樊崇起义,为推翻新莽王朝做出巨大贡献。后任御史大夫,最终樊崇和赤眉军首领逢安等再度起义,被刘秀所杀。
中文名
樊崇
别    名
樊细君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琅邪(今山东诸城)
逝世日期
公元27年
职    业
赤眉军首领
主要成就
领导赤眉起义,沉重打击新莽统治

目录

樊崇樊崇

天凤元年(公元14年),琅邪海曲(今

赤眉农民起义战争

新莽天风五年(18年)至东汉建武三年(27年)正月,琅邪(郡治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樊崇等领导的反抗王莽政权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

新莽末年,王莽“改制”失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全国因徭役、酷刑、饥荒,战乱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广大民众别无生路,遂以武装起义反抗王莽统治。天凤五年,继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农民起义之后,琅邪人樊崇亦在莒县(今属山东)聚众起兵,队伍迅速发展到万余人。同年内,东莞(今

樊崇起义樊崇起义

樊崇起义起因

第一:地主阶级对土地的疯狂兼并加速了农民的破产。当时,许多贵族官僚依仗他们的政治经济特权侵吞了大片的土地;还有许多富商大贾依靠他们雄厚的经济实力侵吞了农民的土地;还有那些横行乡里的豪强地主,依靠他们的宗法力量,迫使自耕农沦落为他们的依附农民。在官僚贵族、富商大贾和豪强地主疯狂兼并土地的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有的成为流民,有的成为奴隶。随着流民和奴隶的不断涌现,社会矛盾和危机日益尖锐。

第二:封建国家刑法的繁苛和吏治的腐败给山东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西汉自汉武帝起,律令逐渐繁杂苛重。据记载,仅大辟之刑就有千余条之多。繁杂的律令,给贪官污吏舞文弄法提供了便利。严苛的刑法,使山东人民的处境更加凄惨,被刑罚之人“比肩而立”,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恐怖、压抑的气氛。

第三:西汉末年,封建统治集团荒淫腐朽,国家政治日趋腐败。元帝、成帝时,只知享乐,荒淫无道,用大量的钱财营造“霄游宫”等供自己享乐,又广开猎场,大修陵寝,而不顾人民的死活。这些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负担都沉重地压在广大人民的身上。贪官污吏敲诈勒索,成为普遍的现象。沉重的徭役、赋税使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第四:频繁的自然灾害也给山东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据记载,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全国发生了普遍性的洪涝灾害,其中以关东11个郡国最为严重。第二年,饥荒接踵而来,一石谷价格暴涨到300多钱,山东地区“民多饿死,琅琊郡人相食”。汉成帝时期,更是水旱交替为患,山东是当时的重灾区,流离失所的农民“以十万数”。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又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这次损失最严重的仍是山东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已经很难维持下去了。

第五:王莽改制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西汉哀帝死后,西汉王朝统治的危机加剧,出身外戚世家的王莽,趁机夺取权力,于公元8年,在地主官僚的拥护下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王莽政权建立后,为了解决前一历史阶段积累的社会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王莽的改制不仅没能解决社会问题,反而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动荡与不安。特别是改制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例如,违背经济规律的币制改革,使许多人倾家荡产。加之吏治腐败,贪官污吏借机鱼肉人民,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社会混乱到了极点,经济凋敝到了极点。山东地区终于在王莽末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樊崇领导的赤眉军起义。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理查德和爱丽丝    下一篇 乾隆客户端服务平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