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狐
- 中文名
- 董狐
- 外文名
- Dong Hu
- 别 名
- 史狐
- 国 籍
- 晋国
- 职 业
- 官员
- 相关成语
- 董狐直笔
目录
当时的史官与后世大有不同,他们既典史策,又充秘书,即协助君臣执行治国的法令条文。传宣王命,记功司过是他们的具体职责,兼有治史和治政的双重任务,实际就是具有褒贬臧否大权的文职大臣。当时记事的“书法”依礼制定,礼的核心在于维护君臣大义,赵盾不讨伐弑君乱臣,失了君臣大义,故董狐定之以弑君之罪。对此,
孔子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宋代
唐吴兢的别称。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相传他不避权贵,敢于实录史事,被孔子赞为良史。唐吴兢与刘知几撰《武后实录》,记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后张说为相,屡以情请改。兢辞曰:“徇公之请,何名实录。”卒不易。故时人称赞他为“今董狐”。事见《新唐书.吴兢传》。
董狐之笔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晋灵公在位时的一个史官。
晋灵公年纪很轻就继位为国君,不但幼稚,而且十分骄横。例如他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以此取乐;他的厨子因为煮
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叫做董狐,他是一个诚实正直的人。
那时侯,君王晋灵公十分昏庸残暴,他搜刮民财,乱收赋税,还时常站在城楼上,用弹弓射击来往的行人,以此取乐。更有甚者,有一次仅仅因为厨师为他炖的熊掌不够熟,他竟然一怒之下,把厨师给杀了。
大臣赵盾看到晋灵公的行为,知道再这样下去,晋国就会毁在他的手里,于是就几次三番地进行劝说。可是晋灵公不但不虚心接受,反而在心里算计着一定要除掉赵盾这个让他不高兴的忠臣。
一天,晋灵公请赵盾吃饭。喝酒的时候,早已埋伏好的几十个士兵突然冲上来,包围了赵盾,要杀害他。幸亏赵盾武艺高强,才勉强逃了出来。但从此赵盾为了避难,也被迫逃亡到了国外。
后来,赵盾的一个亲戚找了个机会杀死了晋灵公,为赵盾报了仇,并且立了新的国君,重新把在国外避难的赵盾接了回来,官复原职。
根据古代的观点,君主再昏庸也是不能杀的,臣下杀君主更是不忠不义的表现。所以对于以前的这段历史,谁也不想承担杀君的罪名。于是赵盾就想看一看,董狐究竟是如何记录这件事的。
一天下午,赵盾来到董狐的办公室里,要求查看那段史书的记载。看完之后,赵盾十分生气,他拿竹简一摔,对董狐说:“晋灵公死的时候我都不在朝中,你怎么能说是我杀的呢?你这样乱写,是诬蔑朝廷命官,是要杀头的。”
董狐不慌不忙地回答:“你那时虽不在国都,但现在身为国家大臣,却从未追究过杀君之人的罪责,因此,如果说你不是这件事的主谋,那是谁也不会相信的。”
赵盾一听,觉得也是这么回事。但他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是说:“你修改一下吧,改了对大家都有好处。”
董狐严肃地说:“作为一个史官,我的职责就是真实地记录历史。而史书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诚实。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就是对后人的欺骗。你让我为了个人私利去改写史书,这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丢个脑袋,对于我而言是件小事,但丢掉了作为一个史官应有的节操,就是大事了。”
听了董狐的一番话,赵盾被打动了。他没再说什么,并且以后也不曾为难过董狐。
董狐这种不畏强权,坚持诚实的职业精神,一直被后代的史官当做楷模。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天桥乡 下一篇 ClikkaM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