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坡乡
- 中文名称
- 西坡乡
- 行政代码
- 621025200
- 身份证前6位
- 621025
- 长途区号
- 0934
- 邮政编码
- 745000
- 隶属政区
- 正宁县
- 行政级别
- 乡
- 车牌号码
- 甘M
- 辖区面积
- 121.3km2
目录
西坡乡区划
621025200200 220
正宁县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
在罗川城南1里,即抚琴山之上,有山洞一个,不知何年何月开凿。相传每当清风徐徐吹来,洞中恍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之曲。清体剥落,,只山形状如琴式。相传这里也就是所谓的唐明皇梦群仙现于“箩底”之处。后世据此胜景敷演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从正宁县城山河镇坐汽车至五顷原回族乡,在五顷原与二顷原结合的斜坡弯道的岘子处,有一东北指西南方向的高大古冢。古冢三面临谷,一峰耸起,高10~60米,冢西半部现修水平梯田18阶,每阶1~3米,阶面宽1~2米,上植核桃树近千棵。冢顶部原呈长方覆斗形,现为椭圆形,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30米,面积1500~1800平方米。从土层成形看,动土层至少在40米以上,从冢三面临谷、水土流失情形看,原冢肯定更高大宏伟。当地老年人说是上辈传下来的“仙人坟”,再没有这么老、这么大、这么高的坟了。原先故坟上长满又高又密的松树,都说有神动。经考证,争期间砍掉的树是1958年后五顷原林场修筑、种植的。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黄帝陵帝冢”。rl]《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县东八十里子山亦称子午岭,即《史记》所说“黄帝崩,葬桥山”的桥山。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庆阳知府赵本植编纂的《庆阳府志》载:“黄帝陵在罗川县城东子午山旁。”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宁知县折遇兰编纂的《正宁县志》记述得更清楚:“黄帝陵在县(真宁县,县治在罗川;今为正宁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黄帝葬衣冠处。’”此黄帝冢,正是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10余万,还祭黄帝冢于桥山的地方。黄帝冢所在地的五顷原和两顷原实系“五姓原””的转音。五5户人家,且是5个姓氏,两顷原也只有2户人,也是二姓。二姓或五姓,是陵户人数,可能是黄帝陵的守陵人。历代对守陵户都有定制。《万姓统谱》称:“黄帝葬桥山,子孙守冢,因为氏。”这里的居民可能就是世代默默无闻的黄帝冢的守护人。
罗川古城位于四郎河北岸,风光秀丽,地理环境宜人,街道中心有三座高大的明赵氏石坊,最东边的是恩宠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系吏部稽勋司郎中赵邦清为其母刘氏高氏所建,街西边为清官坊和天宫坊,均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四月,系庆阳府真宁县为纪念赵邦清所立,这三座石坊各高约10米,宽约20米,全以红砂岩凿磨镶砌而成,通体雕梁彩绘,布满人物、飞禽、山水、云烟、树木、花卉等浮雕图案。大幅匾额分左、中、右三品,上、中、下三层高悬。是我省公存的唯一石坊,具有很高的雕刻工艺和建筑艺术,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古城罗川小学(原城皇庙)大门两旁,距赵氏石坊约200米处,有一对高大的铁旗杆,高约16米,旗杆穿过两尊侧首张目露齿相望的铁狮后部,顶有飞鹤展翅欲起,身蟠双龙,方头四角各竖小旗,旗中有“断”字饰,作飘扬状,斗角下系小铃,迎风作响。杆下部悬砌一对联,右联“社荐鸡豚留永日”,左联“旗翻熊虎待灵风”。杆有铭文,铸于清代道光二十六年,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古城罗川的街道东部(今正宁二中院内)还有清代建造的文庙天殿(罗川古城内原有规摸庞大的文庙,今仅存大殿),大殿座北面南.硬山顶.房脊两端有鸱吻饰,面阔五间,柱头斗拱为双抄双下昂,昂嘴甚长,至今保存完好。据史志记载,该文庙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明洪武二年知县郭钧重修.明末毁于兵,清顺治时重修,康熙、雍正、乾隆时均作过补修和维修。大殿周围现保留五颗高大的“汉柏”,为古城罗川增添了古色古香气息。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