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王宠

王宠(1494年--1533年),中国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为邑诸生,贡入太学。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他的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为明代中叶著名的书法家。著有《雅宜山人集》,传世书迹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
中文名称
王宠
别名
王履仁、王履吉,雅宜山人
国籍
明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吴县(今属江苏苏州)
职业
书法家
代表作品
《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

目录

王宠王宠  作品

 王宠,1494年生,1533年逝世,长洲(今苏州)人。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

王宠王宠  作品

 王宠通常被认为是江苏长洲人,据《吴县志》:“其先是吴江人,本姓章,父为后於王,遂为吴县人”。王宠出身低微,其父名王贞,字清夫,业商,在苏州闾门外南浩街开一爿酒店(后因王宠兄王守贵封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母朱氏、继母顾氏赠封皆恭人)。王宠从小生活在贫穷喧嚣的酒肆之中,他在写给好友汤子重的信中曾讲起自己的身世:“但家本枯徒,生长廛市,入则楣枯塞目,出则蹄足摄履,呼筹握算之声彻昼夜,每一焦烦,心肠沸热。”世俗猜拳吆喝之声,更使宠十分烦恼,厌恶城市生活,向往“水怀丽泽兑,时歌角弓篇”(《会文与汤珍子重郭邵才》)。他在《赠别家兄履约会试七首》这一中也说,“吾宗素贫贱,被褐垂百年”。王宠自幼丧母,据王宠所撰的姨母朱硕人墓志铭:“吾母年三十七而亡,吾时童髻,未甚衰也,稍长,始知悲慕,每自痛生科不知有母子之乐,见人母子慈恋,妪煦相保持,未尝不怆然心催也。”王宠的身世遭遇,以及自小失去母爱,对他形成旷达澹泊的性格有很大影响。王宠出生于开酒店的商人家庭,但自小对古玩、书画有浓厚的兴趣,并因此结识了文征明、蔡羽等人。初字履仁,后改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人称“王雅宜”。王宠是一个极有才气的书家,可惜一生仕途不佳,八次应试皆不第,仅以邑诸生被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世称“王贡士”、“王太学”,享年仅四十岁。倪涛《古今书论》载:“宠资雅训,不以育多自矜,游於蔡羽后,而一时名士皆归之。胡守缵宗尤相爱重,尚书顾璘推服。而宠悒悒不得进用”。

 王宠自正德庚午(1510)至嘉靖辛卯(1531),凡八次应试,均未中。在王宠周边不达的友人中,有的选择了放浪形骸,如祝允明、唐寅与陈淳;有的选择了忍耐,如汤珍;有的选择了隐居,如陆治。王宠选择了隐居,潜心诗书,逍遥林下,二十年读书石湖之上,讲业楞伽山中。正如其《行书札》中云:“家中虽贫落,越溪风景日增日胜,望之如图画,独此一事慰怀耳。”(上海博物馆藏《王宠行书札》)书为心声,自然地,王宠的这种“不激不厉”的心境折射到了在他的笔下——疏淡空灵而又逸笔草草。这种讲究技巧而又自然流露的书法功力与萧散洒脱的雅玩心态,正是他科考屡次应试不第,进而沉湎于书画、寄情于山水的结果。

书法欣赏书法欣赏

 同时,王宠高洁的品行陶铸了其书法疏淡的品格。王世贞在为王宠写的《像赞》中称其“善为雅言,不及猥鄙”,“且不以所学尚人,故人乐亲附之”。王宠逝后,顾璘在怀念这位故友时说:“清夷廉旷,与物无竞,人拟之黄叔度。尊官宿儒忘年友善,罔不乐其温醇。”(顾璘《太学生王宠》)。

《游包山集》卷纸,小楷。纵21.6cm,横323.5cm。上海博物馆藏。1520年,王宠游昆陵包山,曾作游诗数首,结为《包山集》。1526年冬,王宠过鸿溪宿友人补菴居士处,居士几他索书。第二年(1527年),他便将游包山所作的游诗用小楷抄录了二十二首寄给了补菴居士。他的朋友文嘉在居士处见到这卷小楷后,称之为“天才妙绝”。后人普遍认为《游包山集》是王宠的小楷代表作。宋苏轼曾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王氏这卷《游包山集》,其结体“宽绰而有余”,其书风旷适疏宕,遒媚飘逸,谓王氏上乘之作言而不虚。

《草书册页》是王宠中年时期的作品。虽然这是一件今草的作品,但几乎字字独立,字迹又带有章草的笔意,将王宠起伏顿按、急遽有力的笔法特色表现出来,是他传世的一件精品。

《自书五忆歌》王宠三十五岁时书,纸本草书。纵 29.3厘米,横29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自书五忆歌》恣肆纵逸,神采飞扬,是他中年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

书法欣赏书法欣赏

《白雀寺诗》是王宠晚年草书。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中记:王宠“养疴白雀寺,访故人王元肃虞山不值,作此歌。元肃拏舟追及之,因以两丈许桑皮纵笔满卷为赠,虽结体小疏而天骨烂然,姿态横出,有威风千仞之势”。而顾复鉴赏此卷时曾说:此卷书法“如怀素、颖圆锋正。开卷时以其为枝山卷,末款识则雅宜也。得享长年,岂让枝山独檀名当世哉!

《五言律诗》,纸本,纵24.4厘米,横14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王宠画作王宠的行书自成一家,历来得到人们的赞许。明朝的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里说道,自文徽明后,书法当属王宠为第一了。他本来是学王献之的,加上他人品的高尚,所以字写得神韵超逸,远在众人之上。另一位明朝人莫云卿在《莫廷韩集》里也说王宠的书法,“天真烂漫”,而且“飘飘欲仙”。我们从这件作品中不难看出,王宠的行书确实奔放纵逸,气宇不凡,颇令观赏者赞叹不已,这件《五言律诗》诗轴显然注入了他奔放的感情。十足的兴趣。故有落墨如烟,纵横千里的艺术效果,其生动、奇妙、流畅的风格无不跃然纸上。

《送陈子龄会试诗》,行书,纸本,册页,纵23.2厘米,横36.3厘米。楷书,18行。文中“陈子龄”为王宠门人。钤“太原王宠”、“王履吉印”印2方。收藏印钤“秦汉十印斋藏”、“兰陵文子收藏”、“祥伯”、“辛谷经眼”等印。此诗书法极尽涩拙之态,每一笔画均似在牵掣中运行,绝无流动率意之痕,结构亦不求平整,似散漫不经,按王宠楷书的风格变化,当为其晚年所书。

《七绝二首》,行草书法,为王宠晚年所书,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七绝二首》在内擫笔法的基调上,注重笔墨轻灵虚和,结构欹侧多变,章法通脱自然,与其早、中期笔墨多内敛、点画较质直、线条少映带的格调相较,颇多变异之趣。质言之,少了朴拙之气,多了疏淡之气。“疏”是其结构特征所在:一字之中必有空阔处,且注重轻重虚实的对比,以显其“疏”态,产生整体上旷阔静远的美感。在该作中,王宠一方面以乌丝栏为框线,另一方面注意调整字与字之间的形态关系,形成一种内在的挥运旋律,有欹有正,有虚有实,和谐统一。“淡”是指意境之恬淡无为。《七绝二首》不着意安排,不措意巧拙,信笔写来,一任自然。这与文徵明过于讲求法度理性、缺乏个性张扬不同,王宠从秀雅巧媚、宛转流美的晋人风韵中,稍稍出以己意,构筑成疏淡秀雅的意境,以其高华的气韵打动人心。

作品评价

 《三吴楷法跋》称其正书:“始学虞世南、智永、行书法大令王献之,晚节稍出已意,以拙取巧,合而成雅。婉丽遒远,奕奕动人,为时所趣,几夺京兆(祝允明)价。”明代著名书论家王世贞他在《三吴楷法十册》跋中认为王宠所书的《琴操》:“兼正行体,意态古雅,风韵遒逸,所谓大巧若拙,书家之上乘也。”《

《三吴楷法跋》称其正书:“始学虞世南、智永、行书法大令王献之,晚节稍出已意,以拙取巧,合而成雅。婉丽遒远,奕奕动人,为时所趣,几夺京兆(祝允明)价。”明代著名书论家王世贞他在《三吴楷法十册》跋中认为王宠所书的《琴操》:“兼正行体,意态古雅,风韵遒逸,所谓大巧若拙,书家之上乘也。”《四友离书论》:“衡山(文徵明)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王献之),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之上。”当时与祝允明、文徵明齐名。王宠的书法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字里行间透出的那份空灵、舒朗,这份美感源自恬淡自适的生活中所孕育出的高旷的人品,而绝非才力、技巧所能展现。王宠四十岁即离开人世,许多人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慨叹命运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创作更完善的书法。也许并不算是书史上的大名家,但他疏朗、洁净、无一丝尘俗之气的书法与清纯的心灵,也足以令人永远对他喜爱与怀念。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南方网    下一篇 Btspread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