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肃
- 本名
- 梁肃
- 字号
- 敬之 宽中
- 所处时代
- 唐
- 民族
- 汉族
- 籍贯
- 安定(今甘肃泾川)
- 出生年月
- 753年
- 去世时间
- 793年
- 代表作品
- 《过旧园赋》、《代太常答苏端驳杨绾谥议》
目录
梁肃,字敬之,一字宽中。隋刑部尚书毘五世孙,世居陆浑。建中初,中文辞清丽科,擢太子校书郎。萧复荐其材,授右拾遗,脩史,以母羸老不赴。杜佑辟淮南掌书记,召为监察御史,转右补阙、翰林学士、皇太子诸王侍读。卒,年四十一,赠礼部郎中。
梁肃师事独孤及,也是古文运动先驱作家。作古文,尚古朴,为韩愈所师法。贞元八年,梁肃协助陆贽主试,推举韩愈登第。但韩愈辟屏佛学,而梁肃信佛,为天台宗湛然、元浩弟子。代表作有《过旧园赋》、《代太常答苏端驳杨绾谥议》、《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兵箴》、《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等。《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梁肃集》2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 6卷。
梁敬之居士(753~793年),名肃,安定(今甘肃定西)人,是隋代刑部尚书梁毗五世孙,享年仅四十岁。一生未做大官,但资质异人,睿敏好学,能文章,和合儒释,佛学甚深。唐建中年间登文辞科,官至翰林学士(皇帝身边的顾问兼秘书官,有“内相”之称)、守右补阙(负责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员),故世人也称“梁学士”。作为佛教居士,学士的主要贡献是系统地阐发了天台止观学说。
建中三年(782)即湛然法师辞世当年,梁肃从其问学,“深得心要”,且于天台教尤精于止观学说。他认为《摩诃止观》“辨异同而究圣神,使群生正性而顺理”,乃是“救世明道之书”。感于《摩诃止观》文义宏博,学者不便,梁肃删定为《天台止观》六卷,行于世。又撰有《止观统例》,对天台止观学说作了全面阐发。
梁肃在《止观统例议》中认为,自智者大师以后的天台五代祖师中,灌顶堪称慧解第一,他忠实地继承了智顗法师的思想,智顗法师为天台教奠定基础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摩词止观》、《法华文句》)就是由灌顶记录、整理而成的,智顗法师的思想,多经他的传播才得到流传。但灌顶所整理、集成的“师训”,“或失则烦,或得则野”。
最后梁肃在《止观统例议》中指出,《摩诃止观》是救世明道之书,但因湛然寂后,歧道又出,故“整其宏纲,摄其机要”,成《止观统例》一书,以便于“同见同行”。梁肃此书说理详尽,见解精辟,而且文辞优美,音韵铿锵。世称:“论其文则雄深雅健,语其理则明白通达。”
——唐·梁肃
论曰:修释氏之训者。务三而已,曰戒定慧。斯道也,始于发心,成于妙觉。经纬于三乘,导达于万行,而能事备矣。昔法王出世,由一道清净,用一音演法,机感不同,所闻益异,故五时五味,半潇权实,偏圆大小之义,播于诸部,粲然殊流。要其所归,无越一实。故经曰:“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又曰:“开方便门二不真实相。”喻之以众流入海,标之以不二法门,自他两得,同谐秘密,此教之所由作也。泊鹤林灭而法网散,神足隐而宗途异,各权所得,互为矛循,更作其中。或三昧示生,四依出现,应机不等,持论亦别,故摄论、地持、成实、唯识之类。分路并作,非有非空之谈,莫能一贯。既而去圣滋远,其风东扇,说法者,桎梏于文字,莫知自解。习禅者,虚无其性相,不可牵复。是此者非彼,末证者谓证。慧解之道,流以忘反。身口之事,荡而无章。于是法门之前统,或几乎息矣。既而教不终否,至人利见,慧闻慧思,或跃相继。法雷之振末普,故木铎重授于天台大师。大师像身子善现之超悟,备帝尧后舜之休相。赞龙树之遗论,从南岳之妙解。然后用三种止观,成一事因缘。括万法于一心,开十乘于八教。戒定慧之说,空假中之观,坦然明白,可举而行。是故教无遗法,法无弃人,人无废心,心无择行,行有所证,证有其宗。大师教门,所以为盛。故其在世也,光照天下,为帝王师范。其去世也,往来上界为慈氏辅佐,卷舒于普门示现,降德为如来所使。阶位境智,盖无得而称焉。於戏,应迹虽往,正言不坠。习之者,犹足以抗折百家,照示三藏。又况闻而能思,思而能修,修而能信,信而不已者,欤斯人也。虽曰末证,吾必谓之近矣。今之人正信者鲜,游禅关者,或以无佛无法,何罪何善之化。化中人已下,驰骋爱欲之徒,出入衣冠之类,以为斯言至矣。且不逆耳,故从其门者,若飞蛾之赴明烛,破块之落空谷。殊不知坐致憔烂,而莫能自出,虽欲益之,而实损之,与夫众魔外道,为害一揆。由是观之,此宗之大训,此教之旁济,其于天下至不侔矣。自智者传法五世,至今天台湛然大师,中兴其道,为予言之如此,故录之以系于篇。
梁肃是湛然弟子,也是拥戴湛然最有力之重要外护。但其在湛然去世时才30岁,尚未出仕,属在野文人,影响有限,其入京任职乃贞元之事,因而不能给湛然教团的发展带来直接现实的帮助。但是,梁肃拥有其他外护所不具备之长处:
首先,梁肃虽早年落魄,但后来名动朝野,备受儒林推崇,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他入仕时间虽不长,但由于爱惜人才,喜奖掖后进,热心荐举。居官数年,识拔、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后进,如韩愈(768~824)、李观(766~794)、孟郊(751~814)、李翱(774~841)、刘禹锡(772~842)、柳宗元(773~819)、吕温(772~811)等,这些人都成为了古文运动和贞元、元和文坛的主将。
其次,梁肃博古通今,对天台宗情有独钟,虽归于儒林,却深得天台真味,这与普通的爱好甚至追慕时尚有根本的区别。
再次,更重要的是,梁肃本人对天台宗的振兴有自觉的担当精神,还积极地为老师张目,有意识地借“纪于文言,刻诸金石”,使天台之“道”流传千载。后崔恭总结了梁肃的佛教著述生涯,称赞梁肃的护法功德:“公早从释氏,义理生知,结意为文,志在于此。言谈语笑,常所切劘,心在一乘,故叙释氏最为精博……归根复命,一以贯之,作《心印铭》。住一乘,明法体,作《三如来画赞》。知法要,识权实,作《天台山禅林寺碑》。达教源,用境智,作《荆溪大师碑》。大教之所由,佛日之未忘,盖尽于此矣。若以神道设教,化源旁济,作《泗州开元寺僧伽和尚塔铭》。言僧事,齐律仪,作《过海和尚塔铭》、《幽公碑铭》。释氏制作,无以抗敌,大法将灭,人鲜知之,唱和之者或寡矣。故公之文章,粹美深远,无人能到。……盖释氏之鼓吹欤,诸佛之影响欤!”
梁肃的这些著述中,有不少专为天台宗所作,其中有湛然的命题作文。梁肃基本上见证了湛然中、晚期的活动过程。他简述天台之要义、传承,记录大事,为湛然的行历和唐代天台宗保留下许多珍贵的史料,为后世了解和发展天台宗提供了基础。梁肃积极倡导“中兴说”,奠定了湛然的中兴祖师地位。湛然从诸多玄朗弟子中凸现出来,梁肃功不可没;天台宗在唐代能持续发展,梁肃也有积极的作用。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