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台灭明
- 中文名
- 澹台灭明
- 外文名
- TanTaiMieMing
- 别名
- 子羽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华夏族
- 出生地
- 武城(今山东平邑县)
- 出生日期
- 前512年
- 逝世日期
- 不详
- 职业
- 学者
- 毕业院校
- 杏坛
- 信仰
- 儒学
- 主要成就
- 弟子三百多人
- 师尊
- 孔子
- 性别
- 男
- 逝世地
- 洪州
目录
澹台灭明为
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长相丑陋,认为没多大才能。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祀孔子及七十二贤,他是其中之一。
对南昌的影响。战国时,江西全境属楚,那个时期中原诸国把不尊礼仪、不从仁德的地方称为“蛮夷”。楚国为了与中原诸国融为一体,得到他们的承认,在治国、外交各方面以礼仪制度和思想作为行为准则。澹台灭明离开孔子后就南下到达楚国,“从弟子三百人,设去就,名施乎
澹台灭明是什么时候去世的,现已无法考证,但他去世后,后人争相立墓以祀,现有可考证关于他的墓共有三处,好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咸平(今河南省通许县)、
有关澹台灭明最早记载在《论语》中。《论语·雍也》载:“子游为武城宰。子日:‘女得人焉尔乎?’日:‘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子游(言偃)出任武城的县官。孔子问他“有没有得力的人才”。子游说:“有澹台灭明这样一人,人品好,走正道,不拉私人关系,没有公事从不到我这儿来。”
对于《论语》的这一章内容,后来儒者有很多传注、疏解,阐述了其中的“微言大义”。何晏《论语集解》认为子游是“言其(指澹台灭明)公且方”。张栻《癸已论语解》则说:“行不由径,则所趋无欲速见利之意。非公事未尝于偃之室,则不苟徇于私情。”灭明“之存心可谓正矣”!陈祥道《论语全解》以为:“行不由径无邪也,非公不至无私也”。“正直如是而已”。此言灭明“公正无私也”。
朱熹《四书集注》注说:“径,路之小而捷者。公事,如饮射读法之类。不由径,则动必以正,而无见小欲速之意可知。非公事不见邑宰,则其有以自守,而无枉已徇人之私可见矣。”朱熹又引用别人的话说:“为政以得人为先,故孔子以得人为间。如灭明者,观其二事之小,而其正大之情可见矣。后世有不由径者,人必以为迂;不至其室,人必为以简。非孔氏子之徒,其孰能知而取之?”朱熹还认为:“持身以灭明为法,则无苟贱之羞,取人以子游为法,则无邪媚之惑。”
澹台灭明其人被后儒看作是有“正大之情”者,“无苟贱之羞”,“无邪媚之惑”者,乃“刚方正大”,“宁方无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端士,是孔门传人中著名的贤人。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中有一段子贡(端木赐)对澹台灭明的评价。子贡说:“‘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于民利矣,廉于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日:‘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澹台灭明是一位勇于坚持原则,不为一时之利害所动的儒者,有重民、利民的思想,主张损上益下,尽量减轻下层民众负担,耻于独贵、独富,能关心民众生活的人。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