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澹台灭明

澹台灭明(前522-?)字子羽。春秋末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县南)人。出身于士的家庭。子游任武城宰时发现他是人才,向孔子介绍他为人公正无私,称赞他走路走大路,不走捷径小路;不是公事,从来不到其屋里来。从孔子对他的评语看,他是一位才高貌丑的人,后世常以他为例,说明不能以貌取人他是孔子最晚收留的弟子,从孔子学习三年左右。孔子死后曾任鲁大夫,后来南下去楚国,老死楚国。他设坛讲学,南下时有弟子三百多人,并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他是其中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升为“金乡侯”;度宗成淳三年(1267)以“金乡侯”从祀孔子。
中文名
澹台灭明
外文名
TanTaiMieMing
别名
子羽
国籍
中国
民族
华夏族
出生地
武城(今山东平邑县)
出生日期
前512年
逝世日期
不详
职业
学者
毕业院校
杏坛
信仰
儒学
主要成就
弟子三百多人
师尊
孔子
性别
逝世地
洪州

目录

澹台灭明为

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长相丑陋,认为没多大才能。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祀孔子及七十二贤,他是其中之一。

对南昌的影响。战国时,江西全境属楚,那个时期中原诸国把不尊礼仪、不从仁德的地方称为“蛮夷”。楚国为了与中原诸国融为一体,得到他们的承认,在治国、外交各方面以礼仪制度和思想作为行为准则。澹台灭明离开孔子后就南下到达楚国,“从弟子三百人,设去就,名施乎

三处墓地

澹台灭明是什么时候去世的,现已无法考证,但他去世后,后人争相立墓以祀,现有可考证关于他的墓共有三处,好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咸平(今河南省通许县)、

有关澹台灭明最早记载在《论语》中。《论语·雍也》载:“子游为武城宰。子日:‘女得人焉尔乎?’日:‘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子游(言偃)出任武城的县官。孔子问他“有没有得力的人才”。子游说:“有澹台灭明这样一人,人品好,走正道,不拉私人关系,没有公事从不到我这儿来。”

 对于《论语》的这一章内容,后来儒者有很多传注、疏解,阐述了其中的“微言大义”。何晏《论语集解》认为子游是“言其(指澹台灭明)公且方”。张栻《癸已论语解》则说:“行不由径,则所趋无欲速见利之意。非公事未尝于偃之室,则不苟徇于私情。”灭明“之存心可谓正矣”!陈祥道《论语全解》以为:“行不由径无邪也,非公不至无私也”。“正直如是而已”。此言灭明“公正无私也”。

 朱熹《四书集注》注说:“径,路之小而捷者。公事,如饮射读法之类。不由径,则动必以正,而无见小欲速之意可知。非公事不见邑宰,则其有以自守,而无枉已徇人之私可见矣。”朱熹又引用别人的话说:“为政以得人为先,故孔子以得人为间。如灭明者,观其二事之小,而其正大之情可见矣。后世有不由径者,人必以为迂;不至其室,人必为以简。非孔氏子之徒,其孰能知而取之?”朱熹还认为:“持身以灭明为法,则无苟贱之羞,取人以子游为法,则无邪媚之惑。”

澹台灭明其人被后儒看作是有“正大之情”者,“无苟贱之羞”,“无邪媚之惑”者,乃“刚方正大”,“宁方无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端士,是孔门传人中著名的贤人。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中有一段子贡(端木赐)对澹台灭明的评价。子贡说:“‘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于民利矣,廉于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日:‘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澹台灭明是一位勇于坚持原则,不为一时之利害所动的儒者,有重民、利民的思想,主张损上益下,尽量减轻下层民众负担,耻于独贵、独富,能关心民众生活的人。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王艺涵    下一篇 史记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