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史蒂夫•施瓦茨曼

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华尔街王中之王,黑石集团的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施瓦茨曼被《财富》杂志誉为“华尔街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他的风格影响到了黑石集团的每一个细节。2007年他又被《财富》评为全球25位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
中文名
史蒂夫•施瓦茨曼
英文名
Steve Schwarzman
国籍
美国
毕业院校
耶鲁大学、哈佛大学

目录

    施瓦茨曼生于纽约郊外的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1965年考入耶鲁大学,和美国现任总统布什同住在达文波特学院的一个宿舍楼里,他与布什都加入了著名的社团组织“骷髅会”。据说两人的关系至今还很紧密,施瓦茨曼把他与布什的合影挂在家中的显眼位置。1969年,施瓦茨曼从耶鲁大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商学院读MBA。在哈佛,施瓦茨曼留给同学的印象是:周身蕴含着动力、自信、雄心、诚信和创造事业以及希望凌驾一切的巨大欲望。毕业后,他被投资银行Donaldson,Lufkin&Jenrette的联合创始人唐纳森(Bill Donaldson)相中,放弃从军的机会加入该投资银行。唐纳森后来曾一度出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作为施瓦茨曼挚友的他,也成为黑石的重要人脉之一。之后,施瓦茨曼跳槽到华尔街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在那里“扮演着一名士兵的角色”,31岁时升为公司合伙人。他的才干得到公司主席彼得森的赏识,这使他日后有机会大展宏图。
史蒂夫·施瓦茨曼史蒂夫·施瓦茨曼

创业经历

  22岁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施瓦茨曼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哈佛商学院。在这所精英荟萃的全球知名高等学府中,施瓦茨曼给老师和同学留下的印象是:周身洋溢着动力、自信、雄心、诚信以及创造事业、希望凌驾一切的巨大欲望。果然,从哈佛毕业后,施瓦茨曼很快就进入了当时华尔街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在这里,施瓦茨曼31岁时就升任为公司的合伙人,成为当时雷曼兄弟高管中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
  如果不出意外,施瓦茨曼在公司中完全还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因为,当时担任雷曼兄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皮特•彼得森不仅对施瓦茨曼非常赏识,而且二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还建立了十分不错的私人友谊。然而,雷曼兄弟爆发了内乱,彼得森辞职并离开雷曼兄弟公司。出于对上司也是朋友的忠诚,施瓦茨曼义无返顾地向雷曼兄弟公司递交了辞呈。
  离开雷曼兄弟时,施瓦茨曼庆幸自己的银行账户上已经积累起了20万美元的数字,加上彼得森手上的20万美元,施瓦茨曼主动向对方提出合资成立一家小型并购公司的建议,不想得到了彼得森的积极回应和认同。半个月之后,只有两个合伙人和两个助理的黑石公司在没有举行任何开业仪式中成立了。由于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姓氏分别嵌着德文中“黑色”和希腊文中“石头”的词义,为了表示对两人祖籍的一种纪念,他们就将自己的新公司取名为“黑石”。
史蒂夫·施瓦茨曼史蒂夫·施瓦茨曼
    在华尔街,当时以雷诺•纳比斯科公司杠杆收购案为代表的收购狂潮一浪高过一浪,并且那些战略买家几乎都赚得盆满钵盈。施瓦茨曼主张成立并购公司无疑想以小搏大。然而,又有谁会轻易把动辄数千万美元的大单交给一个无名之辈呢?在开张几个月仅仅接收了一小单生意后,施瓦茨曼决定借鸡生蛋,创立私募基金。
  黑石的及时转向完全是施瓦茨曼受到了华尔街当时一家新崛起的私人基金KKR的启示。“你看看人家KKR干的。”KKR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杠杆收购热潮中的辉煌使施瓦茨曼如今记忆犹新,“我们当时就知道,这是一种能赚大钱的生意。”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私募基金在华尔街被视为旁门左道,像黑石这样的新基金公司打开局面是何等艰难。倔强的施瓦茨曼硬着头皮,去敲那些他认为可能投钱的客户的门,但其间却吃了无数次的闭门羹。
  “被我们视为最可能点头的19家客户,一个个拒绝我们。总共有488个潜在投资人拒绝我们。”史蒂夫•施瓦茨曼回忆说。苍天不负有心人,被史蒂夫•施瓦茨曼的坦诚和抱负所打动,美国保险及证券巨头保德信公司决定尝试性投下1亿美元,正是这笔钱让后来者看到了黑石的潜力。不久之后,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也入伙了。黑石集团的第一支基金吸引了32个投资人,包括大都会人寿、通用电气、日本日兴证券以及其他几个大企业的退休金。
  施瓦茨曼成就了黑石集团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有人说施瓦茨曼的个人财富已经超过30亿美元。《财富》杂志评出的2006年度最有权力的31位风云人物中,施瓦茨曼榜上有名。由于他控制着华尔街最热门的公司,《财富》杂志将其誉为“华尔街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商业思想

出色的“精神教父”
  在美国《财富》杂志记者Andy Serwer眼中,施瓦茨曼语调柔和,思维缜密,反应敏捷。那双淡蓝色的眼睛闪烁着热切的光芒,当它们盯着你的时候,仿佛能够钻入你的内心。“我最大的职责其实是尽力猜透人的心理,”施瓦茨曼说,“我需要了解人们行事的动机。”也许正是由于掌握了这一许多人并不善擅长的学问,施瓦茨曼才将整个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乃至黑石的每一个细节都打上了他行事风格的烙印。
  黑石的员工都尊称施瓦茨曼为“精神教父”,而能够得到这样一个封号,施瓦茨曼当然知道其中的别样滋味。在黑石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施瓦茨曼与其他曾经的合伙人并不总是那么容易找到默契,有人调侃说,因为与施瓦茨曼产生口角而与“黑石”分道扬镳的合伙人可以组成一支华尔街的“明星棒球队”,这其中囊括了业界许多显赫的名字。一个曾经目睹其中一次“分手”场景的人回忆说“:当时双方吼声连连、咒骂不断,那真是我平生在华尔街所见的最厉害的一次争吵。”然而,正如黑石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少风雨一样,施瓦茨曼也从昔日的幼稚与莽撞中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企业家。
史蒂夫·施瓦茨曼史蒂夫·施瓦茨曼
  因此,当问起与那些前合伙人口角的历史时,施瓦茨曼毫不隐晦地说:“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好多年了。但从那时候起,我真的变成熟了很多。”今天的施瓦茨 曼总是以谦谦君子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每当遇到可能与合伙人发生争执的事情,施瓦茨曼一定会以笑脸相陪,甚至他还会将那些工作中发生过不愉快的合作者请 到自己在曼哈顿区公园大街上的豪宅或者佛罗里达州棕榈滩的海滨别墅度周末,让妻子为同事们亲自下厨做菜。“黑石需要一种团队共享精神,”施瓦茨曼这样解释 自己的变化。
“周一例会”
  每周由施瓦茨曼亲自主持的周一例会,被黑石高管层看成是一次交流经验和智慧共享的会议。解决该公司所有的棘手难题,均由施瓦茨曼主持。会议通常从上午8点半开始讨论私募基金,然后到了10点半就转移到了 黑石集团的新兴业务——房地产上,接下来是对冲基金。等到下午2点半,在另一个会议室召开关于债务管理的会议,一直到4点结束。有关黑石集团所有的投资买 卖都将在会议上讨论,与会人士必须对任何一个项目的详细背景有足够了解。
  施瓦茨曼常说:“在黑石集团,各个不同部门的职员都会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这使得整个公司的员工都能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这不是选修课程,而是核心课程。”黑石希望它众所周知的分享精神可以在公司面临市场动荡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领导才能
  施瓦茨曼的领袖才能和人格魅力并不仅仅表现在公司内部,他在业界也拥有良好口碑,并赢得了“非主流世界大师” (Master of the Alternative Universe,“另类宇宙的主宰”按照华尔街的术语,私募股券投资等通常被称为“另类资产”的雅号)。在黑石的早期,整个投行和基金持有人都推崇敌意并购策略,但就是从这时起,施瓦茨曼为黑石定下了一条基本准则:不做敌意收购。“敌意收购往往是一个把收购成本无限制提高的过程。入侵者要应对可能出现的毒丸计划、金色降落伞或者白衣骑士,直接导致了企业债务猛增。我们认为,和每一单收购生意中的关联公司保持友善的关系相当重要,甚至我们可以放弃某些已经付出的艰辛努力。”正是在过去22年中一贯秉持非敌意收购这一标志性策略,黑石成为了一个连对手都愿意与之打交道的公司。
史蒂夫·施瓦茨曼史蒂夫·施瓦茨曼
  施瓦茨曼的眼光之独到和掌握时机之准在华尔街都无人能及。例如,黑石集团2004年从德国私人资本手中买下了Celanese化学公司。这块资产到手还没捂热,随即被推向美国上市,当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低迷,传 统行业在股市开始受到青睐,不到半年,黑石集团转手之间就拿到了现金收益30亿美元,而且手上还掌握了为数不少的股份。对于如此划算的买卖,施瓦茨曼的手段可见一斑。   

黄金搭档

    2008年,82岁的彼得森将从黑石正式退休,他与施瓦茨曼这对“忘年交黄金搭档”联合演绎的传奇将告一段落。对于两人完美的合作,《财富》有一段精彩的评述:“从一开始,黑石成就的每一项辉煌都是两者并肩战斗的成果。两个人相差20岁,原来是上下级,如今是合伙人。一人‘主内’,一人‘主外’,配合得几乎天衣无缝:老谋深算的彼得森在金融界及政界浓厚的人脉资源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腕是黑石的‘润滑剂’,年富力强的施瓦茨曼,其坚忍的毅力和充沛精力则是这部庞大生财机器得以顺利运转的‘发动机’。”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溪口镇    下一篇 牌头镇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