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张家庄镇

张家庄镇位于河北省藁城市西北部,东南距藁城市治20公里。东与南孟镇为邻,南与九门回族乡接壤,西与正定县搭界,北与增村镇相连,乡境横跨正深路,纵贯石家庄民航机场路,南距石黄高速公路7公里、307国道石德铁路8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集市贸易发达;全镇土地面积4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7万亩,辖17个行政村,人口5.3万。
中文名
张家庄镇
行政代码
130182107
身份证前6位
130182
长途区号
0311
邮政编码
052160
隶属政区
藁城区
行政级别
车牌号码
冀A
辖区面积
47.4km2
人口数量
约5.3万人
人口密度
1120人/km2

目录

张家庄镇区划

130182108201 122

张家庄镇人口数据:

张家庄镇张家庄镇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51544 

男25666 

女25878 

家庭户户数12416 

家庭户总人口(总)51033 

家庭户男25372 

家庭户女25661 

0-14岁(总)13691

0-14岁男6811

0-14岁女6880

15-64岁(总)34453

15-64岁男17436

15-64岁女17017

65岁及以上(总)3400

65岁及以上男1419

65岁及以上女198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51140

主导产业

蛋禽养殖为全镇支柱产业,蛋鸡存栏常年维持在400万只左右,是

附近景点附近景点
国御温泉度假小镇

地方特产地方特产
宫酒

“履佳地兮享酣宴,得杰士兮兴吾汉;美酒兮助吾,志酬兮永。厚封赏兮吾誓,皇天兮照鉴。”此乃汉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秀征讨王莽过藁城,畅饮当地名酒“浓香醴”后,留下的赞美之句。后 刘秀称帝,“浓香醴”被列为皇宫御酒,“宫酒”便因此而得名。藁城浓香酒,源于商,兴于周,至汉代已成宴饮佳品,历2000年而不衰。本世纪70年代初,藁城县酒厂科技人员总结挖掘传统工艺,加以先进酿造技术,研制出现代“浓香酒”,曾获河北省优质产品称号。后又开发出“精艺浓香”、“特制浓香”,获河北省及国家级金奖。90年代初,又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研制出“宫酒”,使这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酒再现人间。“宫酒”采用优势红粮为 原料,小麦大曲为糖化发酵剂,经清蒸清烧,泥窖发酵,按质摘酒,分级贮存,经微机科学勾兑而成,形成了“清亮透明,甜香爽净,醇厚优雅,回味悠长”之独特风韵,具有舒筋活血。增进食欲,轻身耐老,延年益寿之功效。

宫面

宫面藁城传统名特面食品,风味独特。该产品以优质小麦面粉、香油、淀粉为主要原料,经10余道工序精制而成,分拉延、压延两大类,成营养、杂粮、风味 三大系列。其配料考究,制作精细,营养丰富,具有条细心空、洁白明亮、耐煮不糟、汤清面秀、嚼有口劲、味道鲜美等特点。爱新觉罗·溥杰先生题诗赞曰:“化 旧为新夸妙腕,流长源远继真传。昔年只供宫廷馔,今喜全家乐寿筵。”

宫面,原系手工挂面,生产始于唐代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后经无数次工艺改进,唐代即已成为具有地方风味的名特食品。但当时多为民间作坊,零星、分散加工,生产数量有限。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县城有“永和号”挂面庄,所加工的挂面,制作精良,品味俱佳,被地方官吏选中,进贡皇宫,自此藁城挂面即被列为宫廷御膳佳品,称之为“宫面”,每年进贡一二百公斤。民国初年,“双胜永”号挂面被选送南京、上海等地参加评比,获南京总统府“国光银牌”奖及数十枚“铜牌”奖章和奖状,列为总统府特需食品,并出口朝鲜,获朝鲜奖状一张。

本世纪50年代,该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这一传统技术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开始恢复和发展宫面批量生产。1960年县粮食局建成第一家挂面生产厂( 后改为宫面厂),产品主要销往石家庄宫面生产日益兴隆。80年代粮食局宫面厂、 外贸局宫面厂、龙宫宫面厂、大慈邑宫面厂、综合食品厂相继扩建和新建,并相应发展起4000多个宫面加工专业户,基本形成专业化、系列化宫面生产体系。同时建立起一之相配套的宫面技术研究所、宫面技术学校和宫面协会等科研机构,与生产厂家与起开展技术攻关。根据人体微量元素的需求成分及摄入量,精细选料,科学配方,添加多种微量元素和营养丰富的番茄、牛奶辣椒等多铺助原料,研制出高营养、多样化宫面系列产品,有番茄宫面、辣味宫面、鸡蛋宫面、荞麦宫面、八角香宫面 孕妇宫面、儿童宫面和老年保健宫面等20多个新品种,除保留传统特点外,又增加了适应多种口味的特点,可热食冷餐,并辅有现成作料,近年年生产能力达到5 万余吨。

1984年以来,藁城宫面相继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首届全国食品博览会金奖、’92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最佳展销奖,被评为省优、部优和国优产品,行销全 国各地,并出口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宫灯

据传,明代藁城县屯头村李师傅手工制作的纱灯,以美观明亮、耐风耐用为特色,遐迩闻名,州府县署、豪门富户多有悬挂。及至清代,乾隆皇帝南巡,目见其灯,喜其工艺精湛,遂命侍从精选数盏,悬挂宫廷。宫灯因此得名,生意愈发兴隆,其艺世传而不绝。

自1981年开始,其传人李洛硕再展其技,与村民一起,结合现代技术,进行研制开发。省、地主要领导同志曾前往该村视察参观宫灯生产,指示“开发传统工艺,振兴一方经济”。现已形成系列化、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全村95%以上的农户从事宫灯生产经营,年生产能力达500余万对, 成为“大江南北独一村”--宫灯生产专业村。其品种主要有圆宫灯(门灯)、六角宫灯(室内灯)、走马灯花灯四大系列,其规格可谓应有尽有。“珑玲世人叹,艺绝神仙惊”。近年,藁城宫灯以其独特工艺畅销全国各地,上至京师圣地(如新华门等),下至百姓庭院,皆以宫灯添喜庆,复令节日再增辉。( 藁城)

藁城宫灯是藁城市地方特产之一,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因进贡宫廷故名“宫灯”。藁城宫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主架及外敷红绸布做成一定的造型为表现形式。传统的藁城宫灯都是手工制作,形状分为大小号,均为椭圆形,象征红红火火、圆圆满满、吉祥喜庆。藁城宫灯式样繁多,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纱圆灯、罗汉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等等。其尤以红纱灯最为出名,具有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等特点。

据介绍,传统宫灯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共有56道工序,包括挖竹篾、洗竹竿、钻座眼儿,样样靠手工作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保持传统宫灯外形及特色的基础上,经过老艺人们的研制开发,藁城宫灯在用料和制作上不断改进,已经形成了系列化、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模式。同时,以造型优美、易于保存等特点驰名中外。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天池镇    下一篇 上庄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