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贴秋膘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这是因为在夏季酷热邪湿,人的脾胃功能下降,引起厌食,人体内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及脂肪等营养耗损不少。随着立秋的到来,气温渐渐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于是人们就用吃肉的方法把夏天损耗的能量重新补回来。这个习俗在北方尤其盛行。比如,老北京的四合院人家,立秋时多炖肉、烧鱼、炖鸡鸭,其肉多烹制成红烧肉、白切肉或自制酱肘子肉,也有这天吃肉或螃蟹肉馅或瓜馅饺子的。

目录

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什么是“贴秋膘”呢?实际上在炎热的夏季,人们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厌食之感。一旦

现在我国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

“贴秋膘”是传统说法,过去是为长点脂肪,以备冬天御寒用,所以以吃肉为主。而现在食物丰盛,真正要补的其实是“菜、酵、薯、拌”。

绿菜为主,补维生素。

健康饮食健康饮食

七大“不要”

不要无病乱补: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不要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用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热,口淡涎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

不要过度进补: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可取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多服用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不要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如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健胃。日常服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补品中的佳品。

不要重进轻出:养生专家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既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畅通。

不要长期用单一补品: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种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不要以贵贱分高低: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治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红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以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注意因人而异

秋季进补不要过多地食用温热食物或者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但阳虚体质者如果一味清热,反而会适得其反。而身体虚弱、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进补,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所以,秋季进补要因人而异。对于一般身体状况的人,建议有选择地进补。

有虚劳咳嗽、痰中带血、妇女白带过多、老人身体虚弱、消瘦、食欲不好等身体状况的人,建议常吃银耳。因其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肝糖,具有补胃、润肺生津、提神、养胃、益气、健脑等功效,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补品。

有肺阴虚所致的潮热、盗汗、干咳少痰、咳血等症状者,建议吃点燕窝,可养阴润燥,益气补中。

阴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皮肤干燥及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头发早白、腰膝酸软者,建议多吃芝麻。

虚劳、消渴、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消瘦、咽干颧赤、咳嗽不止以及妇科诸症者,可多食乌鸡进补。

津液不足诸症,脾胃阴亏或气虚所致的胃脘疼痛者,应多食蜂蜜。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虎头镇    下一篇 通州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