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德黑兰
- 中文名
- 逃离德黑兰
- 导演
- 本·阿弗莱克
- 编剧
- 克里斯·特里奥 / 约书亚·比尔曼
- 主演
- 本·阿弗莱克 / 布莱恩·科兰斯顿 / 凯尔·钱德勒 / 约翰·古德曼 / 克里·杜瓦尔
- 类型
- 剧情 / 惊悚 / 历史
- 官方网站
- argothemovie.warnerbros.com
- 制片国家/地区
- 美国
- 语言
- 英语 / 波斯语
- 上映日期
- 2012-08-31(特柳赖德电影节) / 2012-10-12(美国)
- 片长
- 120分钟 / 129分钟(加长版)
- 又名
- ARGO - 救参任务(港) / 亚果出任务(台) / 逃离伊朗
- IMDb链接
- tt1024648
目录
《逃离德黑兰》根据一篇为名“中情局如何依靠一部假冒的电影将美国人带离德黑兰”的杂志文章改编而成,片名“Argo”来源于年伊朗人质危机时期的一个典故。1979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刚刚取得伊斯兰革命胜利的伊朗人民团团包围,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长达444天。期间,一位精通伪装技巧的的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兹(Tony Mendez)策划了一个营救方案,成功地将困在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伊朗。在营救过程中,门德兹自己伪装成一个电影制片人,6名外交官则谎称是和门德兹一起的剧组工作人员,他们正在拍摄的电影叫“Argo”。时至今日,很多人都认为伊朗人质危机导致了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竞选连任失败。
导演 Director
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编剧 Writer
更多中文名:
亚果出任务 ..... 台湾译名
Argo 救参任务 ..... 香港译名
更多外文名:
Escape from Tehran ..... USA (working title)
Арго ..... Ukraine
Az Argo-akció ..... Hungary
アルゴ
아르고
Operacja Argo ..... Poland
Operasjon Argo ..... Norway
Operation Argo ..... Denmark
Επιχείρηση: Αργώ ..... Greece
Epiheirisi: Argo ..... Greece
Operasyon: Argo ..... Turkey (Turkish title)
片长:
120 min
制作成本:
$44,500,000/estimated
拍摄日期:
2011年9月2日 - 2011年11月20日
2011年7月18日 - 2012年4月15日
对白语言:
英语
官方网站:
Official site
国家/地区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制作公司
1.Smoke House
2.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美国]
3.GK Films
发行公司
1.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美国] (2012) (USA) (theatrical)
2.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2012) (Canada) (theatrical)
3.华纳兄弟公司 [荷兰] (2012) (Netherlands) (theatrical)
4.华纳兄弟公司 [新加坡] (2012) (Singapore) (theatrical)
5.华纳兄弟公司 [日本] (2012) (Japan) (theatrical)
幕后制作
说不清的历史
伊朗人质危机是在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大使馆被占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的一场危机事件。这场人质危机始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很多人至今仍认为,这场人质危机导致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竞选连任失败。1980年伊朗驻伦敦大使馆人质事件与本次事件同时发生。在领事馆被占领的时候,有六名美国人成功逃脱,并在一栋公寓中躲藏了起来。后来这六个当时最大年龄只有34岁的美国人在加拿大大使肯·泰勒的帮助下,得到了加拿大和瑞典大使馆的庇护。随后,加拿大政府帮助他们获得了假的加拿大护照,因此他们得以在1980年1月20日安全离开加拿大使馆,而没有暴漏他们的美国公民的身份。而在同一天,加拿大就关闭了驻伊朗使馆。在这次“逃离德黑兰”的营救行动中,CIA为这六个美国人提供了护照并实施了整个营救活动。而策划营救活动的,则是一个叫做托尼·门德斯的美国特工。托尼·门德斯当年是一个传奇人物,极其擅长制造文件、身份、捏造背景以实施逃离行动。在伊朗人质危机事件中,他则选择了“制作”一部好莱坞电影为自己打掩护。这样,他才能够为这六个滞留在伊朗的美国人伪造身份并且离开德黑兰。被详细制定的逃脱电影叫做《阿尔戈号》(Argo),而且门德斯还在好莱坞著名化妆师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的帮助下伪造了一个位于好莱坞的叫做Studio Six的制片公司。而且,为了让假戏看起来更为真切,CIA提前把Studio Six的各种信息放在好莱坞出版,并且还让六名人质中的一人带上了Studio Six的文件。影片还有剧本,剧本中设定了一些枪战的情节,当时门德斯考虑这么做的原因是,他们可以以此为借口向德黑兰的大使馆派入一只武装力量,以便在必要的时刻夺回大使馆。几周之后,美国人在伊朗人的眼皮底下上演了一出好戏。这六个持有加拿大护照的,在好莱坞工作的电影人大摇大摆地从领事馆走出,从德黑兰的机场起飞,并在瑞士境内降落。同一天,加拿大就关闭了驻伊朗使馆,而大使肯·泰勒也立即返回了加拿大。1980年代,Argo的故事一直不为人知晓。因为考虑到剩余人质的安危,CIA和加拿大政府,也对整件事情的过程讳莫如深。直到1997年,CIA才完全公开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目前,人们能在CIA的网站上看到门德斯亲自撰写的整个营救过程的详细报告--不过,伊朗方面并不认为CIA说了实话……
小本哥的大梦想
本·阿弗莱克这次执导的中东题材的影片,算是让他重新回到了“老本行”之中,因为这个演技时好时坏、导演一直很出彩的电影人,在大学里的专业,就是中东问题。阿弗莱克说:“我在大学里学的就是这个,而且也一直很关注这方面的事情。当我知道了CIA组织、策划的Argo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一定要拍这部电影。这是我的领域,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事情。我在念书的时候,还写过几页关于伊斯兰革命的论文。只是,我从来没有从那个专业毕业罢了。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拍摄战争电影的人未必会打过仗。我只是想把这其中的故事讲出来而已。随后,我们就展开了旅行、走访和研究。对当时的事情进行考证和调查,并且决定那些东西可以留在电影里,那些东西是需要被剔除的。因为,除了当时的事实外,我还要考虑这部电影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很多人觉得,导演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其实在阿弗莱克看来,导演远比人们认为的简单。小本哥说:“导演是一行说起来难,做起来容易的工作。我们会依赖一个好剧本,然后找到合适的演员,让他们贡献出合适的表演就可以了。你越是仰仗信赖你的演员,他们就会贡献更好的表演给你。约翰·福特曾经说,导演工作的90%就是选择并指导演员。这所言非虚。我在拍摄的时候,就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我让约翰·古德曼和艾伦·阿金在这部影片中挑大梁,就是希望他们能用自己的气质赋予影片不一样的特质。而且,整部电影的风格是混搭的,我想在片中展示出一些真实、一些幽默还有一些黑色。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挑战。要知道,这么一部电影,里面融合了CIA、好莱坞工业以及科斯塔·加夫拉斯的种种元素,就会显得非常好玩和有趣。在这种情况下,我能100%依赖我的演员了,因为这一切想法,都要通过他们才能表现出来。我真的非常幸运,因为我得到了一个杰出的剧本,而且还在华纳公司的帮助下得到了一个出色的演员阵容,这都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基石。”
在好莱坞这个大染缸混久了,喝云南白药也很难弥补心灵的创伤,但看《逃离德黑兰》可以——在这部电影里,自导自演的本·阿弗莱克悄然完成了一次秀给好莱坞的集体意淫.连老牌制片人自己都觉得拍电影是一件极其庸俗、无聊、掉到钱眼里的事,但暮然间,他们发现自己搭建的野鸡剧组居然拯救了半个地球以外的同胞生命,然后,毫无意义的好莱坞工作立马焕发出了人性的光彩,电影结束,观众买单,好莱坞身影伟岸。
这就是电影的力量——确切的说,是好莱坞的力量。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伊朗人质危机,这场事件引发了一场美国当代政治和社会的大变动,深刻的改变了美国国内政治和传媒的格局。据说吉米·卡特在总统选举中败给罗纳德·里根,就跟他在伊朗人质危机中表现不佳直接相关,而里根的上台,开启了新保守主义占据美国权力中心的新时代;而对人质事件的关注,又催生了每日新闻跟踪报道的出现,在深夜播出的人质危机新闻,后来则演变成了严肃的晚间新闻节目。就国际关系而言,伊朗人质危机不仅奠定了迄今为止的美伊关系态势,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与中东-伊斯兰世界关系的一个表征。
片中那些伊斯兰革命后义愤填膺的学生和“革命卫队”成员颇有些暴徒的影子,虽然影片里还是对美国自身有批判之词,也没有回避美国政府支持伊朗前国王巴列维,以及巴列维残忍镇压国内民众的内容,但总的来看,伊朗人在片中还是被“妖魔化”了,或者说,被“异质化”了,成为相对于美国人(显然是“文明世界”的代表)的不折不扣的“他者”。当美国大使馆的外交官们被德黑兰市民扣押后,影片几乎显示出某种《辛德勒名单》式的色彩:走投无路的六个美国外交官,在被英国、新西兰等大使馆相继拒之门外后,只有好心的加拿大大使馆收留了他们,而辛德勒式的加拿大大使显然无法永远保护他们的安全,此时,本·阿弗莱克扮演的解救专家粉墨登场了。
在否定了另外几个更不靠谱的解救方案后,把这六个人伪装成电影摄制组的“疯狂”方案雀屏中选,解救专家来到好莱坞,找到了业内老手,煞有介事的搭建起了一个电影草台班子——国内很多骗财骗色的野鸡剧组,其实就是这么干的。此时,电影宣传人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宣传造势,进行了海报、场景图等大量物料的发布,甚至还招聘演员,开了一个剧本朗读会,让这部不存在的科幻电影《阿尔戈》(Argo)看起来栩栩如生。接下来,解救专家远赴德黑兰,在这里,除了几个为西方外交官工作的伊朗籍人士,几乎人人都对他带有一双敌意的眼睛,当解救专家带着六个假剧组成员在德黑兰集市上煞有介事的转悠时,他们几乎陷入了一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集市上的老者愤怒的指责他们,说国王用美国造的枪杀死了自己的儿子;而起重机上被吊死的尸体也在时时提醒他们,这里并不欢迎西方人。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