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老高川镇

老高川镇地处府谷县的西部、神府煤田腹地,周边与本县的大昌汗乡、新民镇、三道沟乡、庙沟门镇相临,北与内蒙古伊旗羊市塔镇接壤、南与神木县店塔镇一水相连。共辖14个行政村,80个自然村,2345户、8834人,有乡属和县上派驻机关、事业单位15个。 老高川乡土地辽阔,林草丰茂。全乡总土地面积232.4平方里,其中耕地面积44845亩,占总面积的14%,林草地和宜林地28万亩。
中文名
老高川镇
行政代码
610822111
身份证前6位
610822
长途区号
0912
邮政编码
719000
隶属政区
府谷县
行政级别
车牌号码
陕K

目录

老高川镇老高川镇
   老高川镇地处府谷县的西部、神府煤田腹地。周边与本县的大昌汉镇、新民镇、

610822111200 121 老高川村 

610822111201 220 李家梁村 

610822111202 220

老高川镇老高川镇

老高川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8975 

男4826 

女4149 

家庭户户数2185 

家庭户总人口(总)8584 

家庭户男4484 

家庭户女4100 

0-14岁(总)2391

0-14岁男1241

0-14岁女1150

15-64岁(总)6007

15-64岁男3272

15-64岁女2735

65岁及以上(总)577

65岁及以上男313

65岁及以上女26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8183

资源丰富

老高川镇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的贮量最大,门前可开采的煤层有6米、4米、3米、2.5米四层煤,属侏罗纪煤层,具有埋藏浅、易开采、发热高、固定炭高、含硫磷低、灰份低等特点。煤炭业已成为全乡的经济支柱。

老高川镇老高川镇

老高川乡镇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全乡共计投入2500余万元用于学校、医院、集镇、机关单位办公楼等硬件实施的兴建,使老高川整体面貌得到极大的改善。老高川集镇建设步伐加快,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形成长达一公里的主街道,第三产业为兴未艾,很多群众向集镇转移,带活全乡的经济发展,农民得到增收。乡党委政府今年对老高川集镇进行了整体规划,积极争取资金实施集镇内的人饮工程,“

小米凉粉

府谷有名的小吃,小米掏净,冷水泡十至二十分钟捞出,配合清水磨成

横山古长城

横山古长城位于横山县西北部,为古代重要军事设施之一。分布在横山县波罗、横山、雷龙湾、赵石畔、塔湾五乡镇,全长107公里。其夯筑墙体多被毛乌素沙漠覆盖,地表呈现出断续隆起的沙龙。一些段落被削毁,现残存于地面的墙段高1-3米,宽2-4米,夯层10-15厘米。夯土为淡黄色,较坚硬,全线现存墩90余座。城墩以条石为基础,夯筑方形,外表大青砖砌表,墙边长8米左右,残高3-8米。今砖大部分被折除,四周散布砖块,石渣等。

横山县志》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延绥巡抚余子俊征军、役数万人,修筑清水营至花马池长城共1770里。横山境内现存长城即为其时所建,是这一长城的中段。其时墙高10米左右,墙基宽9米多,顶宽5米多,每隔1-2里建一烽火台(暸望台)。陕西延绥镇志》记载,“先是镇兵驻绥德,苦于遥制,退敌入犯,北出兵每不及而返。其后都御使余子俊巡抚延绥,相度形势,东至清水之紫城,西至宁夏花马池,筑边墙约2000里,增设营堡,创榆林卫”。横山境内明长城东起波罗镇的孔墩,西到塔湾的树梁,呈东北向西南走向,由榆林市向西南延入本县,经波罗、

横山折向南,再经雷龙湾、赵石畔、塔湾后进入靖边县。《横山县志》记载:雷龙湾以西部分明代只在秦长城旧上修复、雷龙湾以东部分是余子俊弃秦长城内移选新直修筑的。

榆林古城

附近景点附近景点

榆林建城历史已有五百多载。为重现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风采,对古城墙的研究很有必要。现将榆林古城的由来、古城池的沿革与古城墙的建构分述如次:

(一)榆林古城之由来

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是农耕民族防御蒙古鞋粗游牧部族南侵而构筑工事的最佳选择。榆林城建位置在长乐堡与保宁堡之中,左山右水,巍然雄镇。其城东依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南带榆阳水,北镇红石峡,故明代列为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驻地。据《延绥镇志》、《榆林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榆林寨。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王朝命驻守绥德延绥镇都督王祯在偷林庄(今普惠泉处)始筑榆林城堡,“城座不过百矩”。成化八年(1432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在城北(今官井滩)增筑城垣,成化九年(1473年)将延绥镇治所由延绥移驻榆林城堡,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

(二)古城池的沿革

由于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榆林城池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扩建。第一次,明成化22年(1486年)巡抚黄献向北展筑城廓,南城至今上帝庙一带,俗称北城。第二次,弘治五年(1492年)巡抚熊绣展筑南城廓至凯歌楼(原名怀德门,正德末年巡抚都御史姚摸改为此名),俗称中城。第三次,正德十年(1515年)总制邓璋扩筑建成南关外城,推至榆阳河沿,俗称南城。此即历史上所称“三拓愉阳”。从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历代驻榆-对榆林城垣屡加修筑,除增高加厚外,并相继完成全城墙外部的青砖包砌。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榆林城垣建有东城门两座,即威宁门、振武门;南城门一座,即镇远门;西城门四座,即广榆门、宣武门、龙德门、新乐门;北城垣无城门;中部建有镇北楼,加上各城门楼,城墙四角楼及东城上的讯敌楼、观远楼,全城墙上共建有城楼14座,城周长5354步,东门、南门有瓮城,并设千斤闸,与城墙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清代,榆林城墙多次进行修筑,同治二年(1863年)北城部分城垣被流沙埋没,时值关中等地回民造反,道宪常瀚令弃北城,在广榆门东西缩筑北城墙,长438丈。其后同治六年(1867年)、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十年(1884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次较大规模地修整加固城垣,直到民国年间,榆林城墙保存完好:其城廓面积2.1平方公里。1938年和1939年,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来榆,曾描写道:“城扁街宽”,“坚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但后因兵资大部分城楼塌毁。解放前夕宣威门(俗称大西门)犹保存完好。今日城东南角之魁星楼遗迹尚在。

统万城

附近景点附近景点

统万城是我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的国都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最北端58公里处的白则村。该遗址是我国古代匈奴族遗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的一座都城遗址,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史、民族关系史、古代文化史以及经济政治、城市建筑、军事、地理变迁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陕西省靖边县人民政府于2001年全面展开申报统万城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统万城由宫城内城外廓城三部分组成,宫城里面还有一座赫连勃勃居住的皇城,内城则是各级官署和王侯贵族居所,外廓城是一般居民区。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统万城是我国历史上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汉文化)交融、渗透、汇聚最具典范的例证,也是一个消逝了的民族遗留给历史的特殊见证。作为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它与其它的古遗址相比,又有其独特性:作为一处沙漠遗址,在饱经1600年的人为破坏与风侵雨蚀后,仍然部分保留了其原始风貌,这在全世界屈指可数。

统万城有行政建置的历史,经历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北宋、西夏、元朝各代,延续了八九百年,到明朝才成为长城外的废城。行政建置撤掉后,当地居民并没有离开,现存于统万城墙体内侧的窑洞和院落,就是当地百姓长久居住的遗迹。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阳平关镇    下一篇 盐山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