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

目录

小儿糖原贮积病Ⅲ型(GSD-Ⅲ)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一类先天性酶(脱支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糖原贮积病Ⅲ型即CoriⅢ型糖原贮积综合征,又称Cori病、脱支酶缺乏症、Forbes病、局限性糊精病、脱支酶糖原贮积病、Forbes综合征等。本病肝脏损害最为严重。

病因

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由于脱支酶缺乏所致。

临床表现

本型临床症状远较GSD-Ⅰ为轻缓,单凭体检不能与GSD-Ⅰ相鉴别。但本病不累及肾脏,甚少发生严重低血糖,心衰和心律失常罕见,可与之鉴别。以生长迟缓和肝大为主诉,且常在4~6岁时出现脾大。部分患儿在青春期阶段肝脏明显缩小,生长发育亦有改善,机制不明。亦有个别患儿病情持续发展至肝硬化、肝衰竭。除肝脏外,肌组织亦常被累及,表现为肌无力,在行走过速或爬坡时尤为明显,甚至发生肌痉挛,少数呈进行性肌病。病变涉及心肌者出现心脏增大和心电图异常。

检查

1.血糖测试

空腹肾上腺素或胰高血糖素试验反应差,若进食数小时后再做试验,则反应正常。胰高血糖素试验可与von Gierke病相鉴别。具体方法为:给本病征患儿时,肌内注射胰高血糖素0.5mg后血糖上升3~4mmol/L(54~72mg/ml),在2次试验中乳酸浓度不变。半乳糖和果糖耐量试验正常。由于患儿的葡萄糖异生机制正常,故给予蛋白质或氨基酸可使血糖上升。在餐后1~3小时进行胰高糖素或肾上腺素试验亦可使患儿血糖上升,但如在饥饿14小时后进行试验则无效应。说明糖原水解过程进行至分支点处即被阻断。

2.血液检查

血清转氨酶明显增高,血脂增高程度不一,与其低血糖发作是否严重有关。血清乳酸和尿酸一般正常。

3.红细胞或白细胞中酶的测定

脱支酶活性的测定均较正常人明显降低,多数仅50%或更低,可明确诊断。

4.局限性糊精试验

红细胞、肌肉或肝脏中有局限性糊精,有助诊断。

上述功能试验可用做辅助诊断,确诊仍需依据肝脏和肌肉中脱支酶活力测定,部分患儿外周红细胞中亦可能呈现糖原累积和酶活力缺陷。

5.常规检查

常规做X线胸片、B超、心电图和肌电图检查。一般可见肝脏增大,脾脏增大。或可发现心脏中度肥大和心电图异常。

6.酶学检查

检测培养的羊水细胞或绒毛细胞中的脱支酶可以提供产前诊断依据,可用的方法包括:①免疫印迹分析;②脱支酶活力的定性或定量法。由于这两种细胞中脱支酶活力相对均较低,因此技术上比较困难。

诊断

空腹肾上腺素或胰高血糖素试验反应差,若进食数小时后再做试验,则反应正常,红细胞或白细胞中酶的测定(脱支酶活性的测定均较正常人明显降低,多数仅50%或更低),可明确诊断。此外,局限性糊精试验:红细胞,肌肉或肝脏中有局限性糊精,有助诊断。

治疗

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一类先天性酶(脱支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目前医学界尚无较好的医疗手段。饮食治疗方案仍在探索中。可以在日间给予高蛋白饮食,夜间予以鼻饲高蛋白液体;也可采用与治疗GSD-Ⅰ相似的高淀粉饮食。经恰当的饮食治疗后,患儿血糖可以保持正常,转氨酶值下降,生长情况改善。

预后

一般预后尚好,患儿至发育年龄后肌肉症状、肝大常有减轻,曾有活到50岁以上的报告。

预防

对于遗传性疾病,产前检查是最好的预防手段。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小儿糖原贮积病Ⅳ型    下一篇 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