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
- 中文名
- 北京科技大学
- 英文名
-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 简称
- 北科大(USTB)
- 创办时间
- 1952年
- 类别
- 全国重点大学
- 学校类型
- 理工类研究型大学
- 属性
- 卓越计划,985平台,211工程
- 所属地区
- 北京市
- 知名校友
- 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等
- 主管部门
- 教育部
- 硕士点
- 121个
- 博士点
- 73个
- 博士后流动站
- 14
- 校训
- 求实鼎新
- 专职院士
- 7人
- 主要院系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凌经济管理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通学院
- 学校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主要奖项
- 中国国家“973”首席专家 3人
- 2
- 7人
- 长江学者
- 13人
- 所属联盟
- 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 校史传统
- 学风严谨,崇尚实践。
目录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的,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建校六十五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人,大部分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栋梁和骨干。党和国家领导人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范长龙、郭声琨、刘晓峰等都曾在校学习,另有38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了省长、市长的领导岗位,一大批校友担任宝武集团、鞍钢集团、中国铝业、神华集团和新兴际华等国家特大型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钢铁摇篮”。
学校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特别是2007年,学校作为第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图书馆实体馆藏231万余册(件)。定期出版《工程科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思想教育研究》《物流技术与应用》《金属世界》《粉末冶金技术》等重要学术刊物。
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根据全国院系调整安排,由以下六所国内著名院校的相应学科组建成立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1、北洋大学冶金系、采矿系金属矿组(现天津大学,1895年成立);
2、唐山铁道学院冶金系(曾名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1896年成立);
3、北京工业学院冶金、采矿和钢铁机械专业(现北京理工大学,1940年成立);
4、西北工学院冶金系(现西北工业大学,1938年成立);
5、山西大学冶金系(1902年成立);
6、清华大学采矿系采金属组(1911年成立)。
由此,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根据教育部安排,学校成立之初暂在清华园办学一年。:
1953年9月23日学校迁入现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校址。
1960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同年学校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国家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
1988年,北京钢铁学院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校名沿用至今。
1997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2006年,学校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首批试点高校。
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条建设战线百废待兴,人才奇缺,国家钢铁产量每年只有十几万吨。为了迅速培养冶金人才,发展壮大钢铁工业,中央决定在京津地区分别建立钢铁、地质、采矿等独立的专门学院。
1952年,经过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与重工业部磋商,决定以原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唐山交通大学)、山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清华大学等六所著名院校的有关采矿和冶金系科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52年4月22日上午,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抽调陈琅环、柏华、丘玉池、李瑞震震等19位同志举行了筹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从此,一所承载着新中国“钢铁强国”梦想的最高学府在这片古老的“满井村”安营落户。
欣闻新中国钢铁学府的诞生,胸怀钢铁强国的梦想,魏景昌、魏寿昆、张文奇、胡庶华、章守华、赵锡霖等大批名师巨擘从天津、唐山、西安、太原乃至世界各地汇聚而来,他们有的放下原先得心应手的工作,有的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有的舍掉留学深造的机会,甘愿为国家培养钢铁英才而抛家舍业。建校初期的岁月是艰苦的,可谓“无风三尺土,下雨两脚泥,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正是一口“满井”(在今学校南门附近)的井水供养着全校几千人的生活,更是建筑施工用水的全部来源。初创时期的校园建设以莫斯科钢铁学院为蓝本,主配楼虽然没有苏联建筑标志性的木制大尖顶和红五星,但仍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方正而简约。
20世纪50、60年代,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北大、清华、钢老三”。被誉为“钢老三”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自建校之初就得到中央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作为国家钢铁工业的最高学府,学校的发展与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1954年至1958年,周恩来总理三访钢院,对学校的发展倾注关怀。1958年周总理第三次来访时,西哈努克亲王(柬埔寨国王)也随行视察。在当时学校的金工厂实习基地,一片热火朝天的炼钢现场中,西哈努克亲王聚精会神地盯着一个小炼钢炉子看了半天。这个炉子就是“电渣炼钢炉”,产出的都是如航空母舰主板等特种军工用钢,直到现在仍是世界上先进的工艺之一。参观过后,西哈努克亲王向周恩来总理提出:可不可以帮该们国家建成这么一个电渣炉子?我们国家小,这个小钢炉正合适。
20世纪60年代,朱德总司令、邓小平书记、沈钧儒副委员长和杨秀峰部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来校视察指导,足见国家对学校发展的高度重视。1960年2月4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经冶金部和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1969年10月,随着林彪“第一号令”的下达,北京钢铁学院和周边兄弟院校都面临着被外迁的命运。但周总理告诉毛主席:“华北有许多钢铁工业,不能没有钢铁学院,北京钢铁学院要继续留在北京办学”。周总理的特殊关怀让钢院永远留了下来,继续在这片古老土地发展壮大。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的发展战略转变,学校也相应进行了变革。在新时代的风云变幻里,学校不断探索着新的定位和目标,延续光辉,展望未来。1988年4月22日,北京钢铁学院在建校36周年的日子里,将“北京钢铁学院”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并确定英译名“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缩写为“USTB”。
更名后的北京科技大学将目光放得更加广阔长远,除了延续学校材料科学、冶金技术、矿业工程等传统强势学科,也在其他诸多领域,如热能科学、信息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管理科学、物理学、生态科学等方面探索发展。如今,学校已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
进入21世纪,江泽民、李鹏、李岚清、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来校视察,对学校的蓬勃发展饱含期许。2002年建校五十周年大会上,北京市市长、北科大校友刘淇在贺词中说:“北京科技大学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和声名远播的治学大师、兴业伟才与治国栋梁,取得了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为该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8年,学校体育馆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正式比赛场地,承办了跆拳道、柔道、轮椅篮球等奥运比赛,向世界展示了学校的风采。
如今,北京科技大学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回顾过往,硕果累累。2012年建校六十周年大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贺词中表示:“希望北京科技大学以甲子校庆为契机,着力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由于北京科技大学源起于钢铁冶金行业,在校学子往往被赞为“钢小伙,铁姑娘”。
截至2017年底,学校教职工总数3375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495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792人,其中专任教师1760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千人计划”(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4人、讲座教授4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9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04人。
现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MBA(含EMBA)、MPA、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翻译硕士、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和工程硕士等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本科专业。学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2017年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第四轮学科评估,冶金工程、科学技术史获评A+,材料科学与工程获评A),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力学、物理学、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纳米材料器件、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等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
学校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100多个省市区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英国牛津大学等130余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
2013年,学校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联合培养本科生的“黄昆班”正式成立,将于2013年9月从大一新生中招录优秀学生,中科院郑厚植院士亲自担任特聘教授并出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校和中科院半导体所将联合组成“黄昆班”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负责制订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培养过程的指导。
1978年至2012年12月底,共申请专利3407项,授权专利1823项;有1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56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教育部统计,1978~2011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列全国高校第4。
2008年学校科研经费9.10亿元,2009年学校科研经费9,90亿元,2010年学校科研经费10.62亿元,2011年学校科研经费11.52亿元,2012年学校科研经费12.07亿元。
“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22项、省部级科技奖155项。申请专利1511项,授权专利871项。被三大检索收录科技论文7585篇(其中SCI收录2329篇,EI收录3949篇)。据2012年发布数据,2011年学校师生发表论文被“SCIE”、“EI”收录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校第23位和26位。”
北京科技大学为国家贡献了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创造了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弧形连铸机,研制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和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的壳体材料,研制了第一台大型电渣炉,研制了第一台国产机器人等等。截至2012年学校获得国家级奖励140多项、省部委级奖励1000余项。
截至2013年,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2007年,学校作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安全服役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原名北京钢铁学院图书馆)成立于1952年9月,馆舍面积为2万余平方米,至2008年底,全校馆藏文献总量达到160万余册;光盘、网络数据库25种(144个库);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中文电子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中外文标准等全文电子资源已达170万余册;同时,图书馆自建了冶金、材料馆藏中文期刊题录库、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等数据库。
2003年,该馆被华北地区高校图书馆协会评为“华北地区先进高校图书馆”。2006年获中国电子书产业年会“数字图书馆创新应用奖”。
北京科技大学定期出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金属世界》、《粉末冶金技术》、《北京科技大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物流技术与应用》、《思想教育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
学校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占地约80.39万平方米(包括管庄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97万平方米(包括管庄校区)。
北京科技大学初创时的校园建设以莫斯科钢铁学院(MISIS)为蓝本,主配楼均是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方正而简约。
北京科技大学西侧是北京高校云集的学院路,南侧是北四环中路,临近有很多高校,西北方向是北京语言大学,正西方向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南方向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南方向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毗邻北大清华和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学风浓郁,治学严谨。由北京科大、北京航空发起的19所高校组成的学院路共同体资源共享,可以互选课程,互认学分。
北京科技大学由两条南北向和两条东西向的道路分割成了九块,呈“井”字形格局,教学区集中在西北、西和西南三个方向;学生生活区在正南方向,东南方向也有一座学生公寓;田径运动场在中部,其西侧是看台及室内跑廊,其东侧是2007年竣工的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作为柔道和跆拳道项目比赛场馆;其余的地方是家属区以及附属的幼儿园、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是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建的四个高校比赛场馆之一,承担了第29届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比赛项目和第13届残奥会轮椅篮球、轮椅橄榄球比赛项目。奥运会之后,馆中的主体育馆服务学校室内体育教学、健身训练、体育比赛及文艺演出等;综合体育馆作为校内游泳教学、训练及水上娱乐活动场所。
党委书记:武贵龙
校长:张欣欣
党委副书记:张欣欣 权良柱 戴井岗 薛庆国
纪委书记:戴井岗(兼)
副校长:王维才 薛庆国 吴爱祥 何民庆 臧 勇 吕昭平
党委常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维才 权良柱 吕昭平 吴爱祥 何民庆 张欣欣 武贵龙 薛庆国 臧 勇 戴井岗
建校60余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熔铸出“求实鼎新”的精神品质,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4余万人,大部分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和材料工业的栋梁和骨干。党和国家领导人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范长龙、郭声琨、刘晓峰等都曾在校学习,另有36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省部委、市长(市委书记)的领导岗位,一大批校友担任宝钢等国家特大型企业以及北大方正、联想集团等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钢铁摇篮”和“市长摇篮”。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