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认识误区
目录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临床上可见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肝硬化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我国肝硬化占内科住院患者总数的4.3%~14.2%,发病高峰年龄在35~48岁,男女比例约为3.6~8:1。近年有关肝硬化的临床研究尚无突破性进展,目前尚缺乏对肝硬化的特效治疗方法。
目前由于受商业广告的影响,还因为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广大患者对肝硬化常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应当重视肝硬化的病因诊断,重视肝硬化各种并发症的防治,重视肝癌的预防和早发现、早诊断,综合各种化验检查结果综合评价肝脏功能,为患者制定系统规范的治疗方案。
1.商业广告的影响
对肝硬化常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在:
(1)“肝功能正常则不会发生肝硬化” 部分早期肝硬化患者可以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查肝功能也都正常,这是因为肝功能有较大代偿能力,可以理解为能够带病坚持工作。正确的做法是除了积极监测病情的情况外,应将肝功能和B超同时定期复查,由肝病专科医师结合病史等情况综合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2)“肝炎一定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就是肝癌” 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慢性肝炎在一定条件下发展成肝硬化的概率是30%,如果尽早抗肝纤维化治疗,消除恐惧心理,保持良好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这个概率还会下降。将肝硬化与肝癌等同起来则更是错误的,前者是肝脏的弥漫性病变,与肝炎关系密切,病程较长,早期治疗效果好,后者与肝炎有一定关系,属于肝内的局部占位性病变,病程短,病情凶险。心情压抑、恐慌都可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所以慢性肝炎患者要避免这种不良心态,不然,反而会加重病情。
2.引起肝硬化的病因
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为主,但酒精性肝硬化也有所增加。
(1)病毒性肝炎 主要为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通常经过慢性肝炎阶段演变而来,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不发展为肝硬化。
(2)酒精中毒 长期大量饮酒(每日摄入乙醇80g达10年以上)时,乙醇及其中间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引起酒精性肝炎,继而发展为肝硬化。
(3)胆汁淤积 持续肝内淤胆或肝外胆管阻塞时,可引起原发性或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4)循环障碍 肝脏长期淤血,最终可演变为淤血性肝硬化。
(5)工业毒物或药物 长期接触四氯化碳、四环素等,可引起中毒性肝炎,最终演变为肝硬化。
(6)代谢障碍 如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和半乳糖血症。
(7)营养障碍 长期营养障碍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以及降低肝对其他致病因素的抵抗力等。
(8)免疫紊乱 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进展为肝硬化。
(9)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性肝硬化。
(10)隐源性肝硬化 发病原因一时难以肯定者。
做出肝硬化的病因诊断是给予有效治疗的前提,在临床上应尽可能做出病因学诊断,以便给予相应的病因治疗。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