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颅骨骨髓炎

目录

颅骨骨髓炎多因颅脑外伤后,处理欠妥,导致细菌感染颅骨,引起炎症,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其感染范围可以局限在一块颅骨上,亦可超过骨缝侵袭多个颅骨。

病因

1.颅骨被污染

颅骨骨髓炎的病因包括:在开放性损伤过程中颅骨直接被污染,而伤后清创又不够及时或在处理中不够恰当;头皮损伤合并伤口感染经导血管蔓延至颅骨,或头皮缺损使颅骨长期外露坏死而感染;开放性颅骨骨折,累及鼻旁窦、中耳腔和乳突。

2.头皮水肿

颅盖部急性骨髓炎常表现为头皮水肿、疼痛、局部触痛。感染向颅骨外板骨膜下扩散时,可出现波特浮肿包块,慢性颅骨骨髓炎则常表现为经久不愈的窦道,反复破溃流脓,有时可排出脱落的死骨碎片;为时过久的慢性颅骨骨髓炎,尚可在破坏区周围出现骨质硬化和增生,故X线平片可以确诊;颅骨骨髓炎的范围可以局限在一块颅骨上,亦可超过骨缝侵袭多个颅骨;有时可因逆行性血栓静脉炎,将感染由骨膜下或硬脑膜外扩散至颅内,形成硬脑膜外积脓,硬脑膜下积脓和(或)脑脓肿。

3.脑脓肿

脑脓肿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炎、慢性肉芽肿及脑脓肿包膜形成,少部分也可是真菌及原虫侵袭脑组织所致。脑脓肿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最常见。

临床表现

急性期局部头皮呈红肿、压痛等炎性反应,远处头皮可有水肿,邻近淋巴结肿大,并可伴有发热,倦怠,寒战等全身症状,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可增高,如治疗不及时或炎症未能控制,感染可向颅内或颅外扩展,向外形成骨膜下脓肿;向颅内可形成硬膜外脓肿,脑膜炎或脑脓肿,感染性静脉窦栓塞等。颅骨感染迁延未愈可转成慢性骨髓炎,局部表现可有头皮下积脓或破溃成窦道,窦道有时闭合,有时破溃流脓,脓液中可混杂有坏死的小骨块,当排脓不畅时,局部及全身症状剧增。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有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增高。

2.影像学检查

(1)颅骨X线平片  一般在颅骨感染后2~3周才能在X线上呈现改变,绝大多数表现为地图样骨质破坏,界限较模糊,或为虫蚀样,骨密度减低,慢性者在骨破坏区周边可有骨硬化带,界限较清晰,半数有游离死骨,死骨形态不整,大小不一,病灶可为单一的,也可为多发的或较弥漫的。

(2)颅脑CT扫描  有助于颅内脓肿的诊断。合并硬膜外或硬膜下脓肿时,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脑外,出现菱形低密度区,增强检查时,内缘有均一明显带状强化,同时伴有邻近脑组织水肿。

诊断

根据头部局部表现及颅骨X线平片,一般不难作出诊断。由于头皮感染、颅骨骨髓炎和颅内脓肿三者常紧密相关,对疑有颅内脓肿者应行CT扫描。

治疗

1.急性期

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治疗。已形成头皮下或骨膜脓肿则应早期拆除伤口缝线或切开引流,并注意伤口深处有无污物,同时将已失去活力和血供的游离的感染之骨片取出。

2.慢性期

行手术清创,切除窦道,刮尽感染性肉芽组织,摘除死骨,直至露出正常颅骨板障为止。术中以抗生素溶液冲洗。缝合头皮伤口或大部缝合,皮下引流,术后抗生素治疗,直至伤口愈合。若合并硬膜下脓肿应同时引流处理。

3.手术方法

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施术,以病灶为中心或通过窦道做直线形或“S”形切口,将头皮自炎变的颅骨上翻开,清除感染性肉芽和死骨,在病变区钻骨行病骨切除,感染的颅骨由于板障血管已有血栓形成,一般均较少出血,其破坏区骨质多疏松易碎,而周边则厚实坚硬。所有病骨均应全部切除,直到露出正常颅骨板障时为止,硬脑膜外的炎性肉芽及脓液亦应清除干净,一般以显露正常硬脑膜0.5~1.0cm为度,但切勿穿破硬脑膜。创面用含庆大霉素的溶液彻底冲洗,然后全层间断缝合头皮,皮下置橡皮引流管24小时。遇有急性感染时,切口可松松缝合,并放置橡皮引流管,以备术后引流、给药及冲洗。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颅骨骨瘤    下一篇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