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
目录
盗汗是中医内科疾病中的气血津液疾病,又称盗汗病。是以盗汗为主要表现的汗证,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云:“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1.由于房事不节,房劳过度,亡血失精致肾阴虚。“肾阴衰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虚则阳盛,虚热内生,阴气空虚,睡则卫气乘虚陷入阴中,表无护卫,肌表不密,荣中之火独旺于外,蒸热,迫津外泄则汗。醒则气固于表,玄府密闭而汗止。
2.痨病(结核病)、佝偻病因久病伤阴,或素体阴虚,肾液不足,虚火内生,迫津外泄故潮热盗汗。
3.温热性外感病恢复期多有盗汗。
盗汗的患者,有的刚入睡、有的睡至半夜后、有的刚闭上眼睛即汗出。出的汗量相差很大。根据盗汗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1.轻型盗汗
轻型患者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觉醒前1~2小时左右易出汗液,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2.中型盗汗
中型患者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患者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3.重型盗汗
重型患者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患者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患者,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1.生理性盗汗
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2.病理性盗汗
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往往由血钙偏低引起。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汗腺分泌旺盛,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兼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1.心血虚证
证候:盗汗,心悸,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红,脉细弱。治则:补血养心、益气固表。主方:人参养营汤加龙骨。牡蛎。方药:白芍、当归、肉桂、炙甘草、陈皮、人参、炒白术、黄芪、五味子、茯苓、炒远志(人参养营汤)。
2.阴虚火旺证
证候: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或兼见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尿黄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滋阴降火。主方:当归六黄汤加糯稻根、浮小表。方药: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黄芪(当归六黄汤)。
3.气阴亏虚证
证候:盗汗,潮热,五心烦热,肢体倦怠,气短口渴,舌红瘦小,少苔,脉微弱。治则:滋阴益气。主方:生脉散加黄芪、糯稻根。方药: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生脉散)。
1.病因治疗
小儿出现盗汗,首先要及时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
(1)生理性盗汗 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可采取控制室温、避免过捂、限食、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等措施,去除引起产热增多的诱因,盗汗的机会会自然减少。
(2)病理性盗汗 小儿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缺钙引起的盗汗,应适当补充钙、磷、维生素D等,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多接触日光,包括户外光线及反射的光线。可在户外活动,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②大力提倡母奶喂养。③早产儿、双胎,经常腹泻或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小儿应注意加用维生素D。
因结核病引起的盗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抗结核治疗。
2.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 大椎透结核穴,华盖透璇玑、尺泽,或肺俞透天柱,膻中透玉堂、足三里。手法选用可据病情程度而定,30日为1疗程。
(2)隔姜灸疗法 取膏盲、膈俞、胆俞等为主穴,配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次灸5~5壮,10次为1疗程。
(3)穴位注射疗法 主穴取结核穴、肺俞、膏肓、肺热穴、肾俞,配穴取孔最、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用维生素B1,注射主穴、配穴各1个,隔日1次。
(4)穴位埋线疗法 一组取结核穴、厥阴俞透肺俞、中府透云门;二组取膏肓、肺热穴。两组交替埋植羊肠线,间隔20~30天。
3.食疗
(1)黄芪粳米粥 黄芪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将黄芪煎汁,用汁煮米为粥,放入白糖调味温服。
(2)地黄乌鸡 生地黄150克,乌肉鸡1只,饴糖100克。将生地黄切碎与饴糖拌匀,放入鸡腹内蒸熟即成。具有滋阴止盗汗的作用。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